何德中
(湖北省潛江市熊口小學馬場校區,湖北 潛江 433106)
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通過數學知識教學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以在概念上突出了數學學科的特征,結合了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主要有抽象認識與直觀想象、邏輯推理與數據分析、數學計算、數學建模。要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養成核心素養,就需要改變學習的狀態,從理論認知轉為探究思考。信息化課堂教學可以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方式和內容,建立符合小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學習的方式,需要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構建和應用。
傳統教育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以知識講解和提升成績為目標,教學方式多為單方面的講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都是以概念和定理為主。新課標中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發生了改變,雖然知識教學依舊是重點,但是素養培養與知識教學并重,要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有過程的參與,在思維探究和思想探索中獲得認知、能力、方法的綜合性成長[1]。這其中需要解決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簡單化的情況,并調整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讓數學課堂教學的開展可以帶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理論探究,保證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建立基礎性認知和學習態度的關鍵時期,當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數學學科產生充分理解與認識之后,可以為其今后深入性的學科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在學科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的手段去展開學科教學,為數學學科潤色,可以使教學過程中的表達更加充分且合理。信息技術的運用在
教育領域可以理解為一種教學創新,這種教學創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學科啟蒙認知。這種認知狀態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具備學科思維方式,對于相關情景的理解會更加充分。而如果在小學階段就具備數學理解能力,能夠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2]。從而更愿意配合教師所展開的教學活動,說出自己的學習反饋,讓學科教學更加具有節奏性,進一步保證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的不斷調整與優化。總之,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教師能夠豐富小學數學教學的內涵和空間,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也幫助學生了解學科教學的真正教育意義和價值,建立學生高度的學科認同感,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靈魂人物,其他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度。我國新課程改革正處于一個變動時期,而核心素養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教學理念,因為各教育單位的教師工作能力參差不齊,并分為了若干檔次。結合小學信息化的現狀,我國教師能力大致分為三個等級。頂級的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理解核心素養的含義,可以順利地完成小學數學信息化的任務;一般水準的教師則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對于新興的教育手段缺乏經驗,故對教學目標和教學環境把握不夠精準;最后則是相對較差的教師,他們不僅理論知識欠缺,教學經驗生搬硬套,而且對于核心素養要求的小學數學信息化有懈怠不配合的情緒。因此,由于信息化教學的組織者能力參差不齊,也就導致了不同地域之間、不同學校之間,甚至是不同的班級之間,教學的成功,都存在較大的差異。
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在廣大的教師群體中很有市場。一部分教師比較難以接受新的信息化教學方式的變革,這在高齡教師中尤為明顯。落后的教學理念、課堂模式以及課前課后的準備內容,都把信息化教學放在一個很尷尬位置。諸多教學工作者還被信息化教育與娛樂輕松環節畫等號,從精神實質和形式都錯誤理解。同時,部分教師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學生并沒有體驗到信息化教學帶來的變化和福利,學生對于信息化教學的參與度不夠,教學內容的篩選也沒有做到量體裁衣,因此目前諸多的教學單位對于小學數學信息化的成效都不是很理想,無法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會逐漸拉開一定距離,因此在學習上會存在一定差異。所以教師如果盲目地搬抄他人的教學計劃,很有可能會使教學失去針對性,得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設計信息化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根據自己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相應的教學計劃,使教學內容符合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可以讓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知識,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3]。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多與學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多花一些時間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或近期學生經常討論的話題,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得到學生的信任。然后在制作教學課件時結合收集到的信息來選擇合理的教學素材,讓課件更具有吸引力,通過這樣的教學課件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課件內容要讓學生了解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以及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需要突破的教學重難點,避免讓學生盲目學習,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下降。例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就可以在教學前根據學生的喜好或習慣找到一些學生可能會感興趣的多邊形物品的圖片等,然后讓學生在上課前找到在家中或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物品中的多邊形,再通過觀察來了解這個多邊形的特點,由此培養學生的幾何認識能力。在學生熱烈討論后,教師再為學生提供課前準備好的教學課件,由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欲望,然后與學生一同分析這些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通過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完成教學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體現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意義。
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相關的手段去豐富教學表達的形式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幫助學生能夠收獲更加多元的教學感受,進而有效地進行反饋和輸出與教師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不斷在思維碰撞與交流中,讓教學主體更加明確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促進教學整體的進程,讓教學框架更加得完善科學。同時豐富教學表達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度,相關的認知被充分調動,愿意與教師進行充分的配合與互動。而在當前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去豐富教學表達的形式十分的多樣,給予了數學學科更多的發揮空間,能夠挖掘學科的內在價值,進一步提高整體的教學實際質量。例如在“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豐富教學表達的形式去擴充數學學科教學的空間,帶給學生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在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去為數學學科教學潤色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的形式。將這一章節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細節性的劃分。每一個板塊的知識點內容就可以設計為一小節微課,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去了解這一章節相關內容的具體信息。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及時地查缺補漏,對于面積這一單元知識點的了解掌握更加地深刻,有效地保證整體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教學內容是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依據,盡管在新課標指示下,教材內容逐漸生活化、圖片化,但對于低年級小學生而言還需要給予相應的引導。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教師可將其中的內容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幫助小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提高其數學學習興趣。以概念類數學知識的教學為例,在“軸對稱”“旋轉”“平移”等概念的初步學習中,書中雖呈現出多幅圖片,但“旋轉”和“平移”是動態存在的行為方式,而書上僅能呈現給學生靜態的內容,相對而言還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對此,在信息技術的整合應用下,教師則可將生活中存在的各類旋轉、平移及軸對稱等現象展示給學生,如在路面行駛的小汽車、大風車上旋轉的扇葉、蝴蝶扇動的翅膀等等,將之以動態演示的方式將軸對稱、旋轉、平移等概念呈現出來,進而再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豐富有趣的圖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自主判斷。這樣一來,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這些抽象的概念知識則表現為生動形象的動態內容,使得學生對這部分概念的理解不僅更加直觀清晰,也能夠直接抓住其中的特征及關鍵點,從而更好地掌握這部分概念知識。
邏輯推理與數據分析素養下的信息化課堂要有探究性學習的引導,其中學生的學習差異、能力不足制約了教學的有效開展。策略上可以引入思維導圖,將數學知識進行拉伸,形成一個逐步推理的教學過程。同時也針對知識應用組織數據分析,保證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培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解題能力[4]。比如在“分數乘法”的教學中,教師就以分數乘法的算法和算理內容制作思維導圖,分成分數認識,乘法性質,分數乘法計算的遞進教學內容,在課堂中則以思維導圖為基礎引領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用學生的想法和認識作為資源建立教學結構,以此就可以使學生在完成分數乘法的理解中有邏輯思維的發展。數據分析素養的教學培養需要在邏輯推理下進行,教師針對思維導圖的步驟組織學生分析每個步驟下的數據,讓邏輯性的分析有數據的支撐,以此可以強化邏輯推理引導的效果,讓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中有反思,而數據分析能力也在實踐性的學習中得到了發展。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平臺開展各種與教學相關的小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減少犯困或者開小差,寓教于樂,保持較高的聽課效率。例如,對于“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在交互式電子板上創建“拼圖”的小游戲,讓學生用智能筆進行操作,將不規則圖形進行切分和重組,還可以展示草坪、廣場、湖泊等實物的俯視圖,并標出大致長度,鼓勵學生創新性地應用多種切割方式,更好地求面積。在教學“圖形的運動”時,教師可以在網上找一些體現平移和旋轉現象的畫面,如高速公路上飛馳的汽車、升降的電梯等,這都是生活中平移的現象,如轉動的摩天輪、擰飲料蓋子等,都是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在講對稱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中國古建筑的圖片或視頻,以及自然界中對稱的事物,如蝴蝶,增進學生對于軸對稱概念的理解,發現軸對稱中所蘊含的和諧美。
在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的過程中,要注重練習的運用。練習是一種能夠完成把知識升級為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在課堂內外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練習,做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反復練習,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夠牢牢地把握,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并且運用多媒體可以對學生的數學成績以及老師的教學評價有一個及時的反饋和幫助。學生在進行自我練習時也要注意正確率,對做錯的題目要及時改正,并且要制定一個工整的錯題本,經常練習,多多試驗。老師和學校也應該時常舉辦數學競賽,激勵學生制定個人目標,鼓勵學生參加比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優良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增強信心和能力。與此同時,也應該給教師充足的時間,與學生進行充足有效的交流,更加了解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作業輔導[5]。
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科技越來越貼近人類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對他們將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將信息技術引入到數學教學中,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計算,從而使學生的數學操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但是,運算能力的提升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質的培養是相適應的。在數學教學中,老師會讓學生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計算機應用程序,例如Excel等。首先,老師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基本功能,然后給他們講解一些基本的實用技術,這樣就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計算方式,從而增強他們的計算能力。比如,在學習“數據的表示和分析”時,教材中所講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統計學知識,所以可以通過手算來進行統計。但是,有些優秀的學生在教材中的表現卻遠遠達不到要求。所以,在這一環節中,老師可以給成績優異的學生增加一些難度。因此,在復雜、變化的表格統計中,必須采用信息化手段,使其簡化,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操作水平。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可以使優等生獲得較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時代背景和時代特征,借助信息化的技術手段,為數學學科教學形式進行潤色,讓整體教學得到良好的土壤支撐,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提高整體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