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軍
(吉首大學 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重要力量。高校的思政課程教育應肩負起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亟需開展思政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發揮專業教育思政育人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尤其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經管類專業是典型的應用型學科,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思想品德對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重要影響。受制于傳統教育理念,經管類專業教育多注重職業技能傳授,不能忽視以“經世濟民、誠實守信”為核心的職業素質培養。因此,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引領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模范踐行者和積極的傳播者,這是當前經管類專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杜絕專業人才培養“德才失衡”問題的突破口。
高校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內含“經世濟民”的責任擔當,開展課程思政又具備豐富的育人資源素材。2004 年以來,吉首大學商學院積極推進職業經理人素質教育,在經管類專業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相繼獲批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吉首大學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為例,探討當下民族地區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理論淵源與實踐路徑,既是提升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學理認識的內在要求,也是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德才兼備”經管專業人才的現實之需。
“課程”最初含義是指一門課或一個學科領域內的所有學程,也可以指一所教育機構或整個教育機構提供的所有學程[2]。這一定義強化課程定義的文化知識取向,突出課程的學習計劃屬性。但英國學者凱利(Kelly,A.V.)基于適應與改造的社會化取向,強調課程應具有道德屬性和教育屬性。因此,從廣義形式來說,課程應包括學校一切有組織、有計劃的學習活動[3]。這意味著,課程不僅包括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應修讀的各門課程、培養環節,還應包括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的所有由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思政”乃是一種精神教化的形式,是將一定的價值理念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為的教育活動,其核心不在于知識傳授與技能教育,而是精神素質的提升[4]。課程內涵界定從原有知識取向到道德取向的拓展,明確了課程具有提升學生精神素質的內在屬性,是思政的天然“場域”,從而為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提供了課程建構精神的內在邏輯。
文化是個體行為的基礎。中華傳統文化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扎實的文化涵養,具體到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上就是源遠流長的“義利合一價值”。《史記·貨殖列傳》著述時間跨度近400 年,但入選者不過20 余人。就其擇人標準,司馬遷認為優秀的商人既應具有“取與以時,而息財富”的致富本領,還應具備“不害于政、不妨百姓、不弄法犯奸”的優良品德。自此,“義利合一”價值觀逐漸形成,并成為融入我們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我國“義利合一價值”包括以下內涵:
一是義以制利、義中取利的交換原則。經商總是要盈利,但在盈利的方式方法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提倡“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5]。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商人在經營活動中秉承尊法守規、盡職修業、賈法廉平、誠信無欺、貨真價實、講求信譽的原則。
二是尊重規律、取之有道的經營理念。義以利制的交換原則并不否定商品流通中的價值規律和經濟原則。凡遵循價值規律,善于分析市場供求關系,是義利結合的典范。
三是敬業勤業、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敬業勤業、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得益于“敬業樂群”職業道德傳統的熏陶。敬業勤業、艱苦奮斗的作風,既促進了商人個體道德的完善,更因廣大商人特別是知名商人的身體力行垂范于社會,引領整個社會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風尚的形成。
四是樂善好施、愛國濟民的道德情懷。我國歷史上樂善好施、扶困濟危、仗義疏財的商人不勝枚舉。他們在民族發展的危難時期,關心國家社稷,憂國憂民,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使傳統商德在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中得到了升華。
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特殊重要因素和引擎動力,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為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提供新的時代要求。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使命感和責任擔當精神。當今世界變幻莫測,逆全球化、單邊主義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細胞。面對時代賦予的責任,新時代的企業家應當超越企業利益,不僅關注促進企業成長,更應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積極推動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如促進共同富裕、實施創新驅動、關注環境保護、助力鄉村振興等,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保持企業經營與國家戰略的一致。
二是共贏共生的利他之心和奉獻精神。新時代的企業家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秉承共贏共生的原則,視股東、員工、顧客、社會等為利益共同體,強調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兼顧企業各利益相關者利益,把企業打造成一個共贏共生的利益共同體,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筑微觀基礎。
三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保持這種永不滿足的進取之心、精益求精,企業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也才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四是遵守契約的誠信精神。誠信是市場經濟得以良性健康發展的根和魂。優秀企業和企業家不僅遵紀守法,更是誠實守信、遵守契約的典范。同時,誠信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理應在優秀企業家中得到繼承和發揚,理應成為優秀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吉首大學經管類專業將思政元素融入職業經理人素質養成計劃,創建“課程引導—文化熏陶—實踐歷練—自我塑造”的職業經理人素質培養體系,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融通。
首先,將思政目標具化為職業經理人素質內涵。為克服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工具化傾向,強化職業理想和綜合素養培育,同時為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堅持服務地方,突出適應地方和基層的人文精神、務實作風教育,經管類大學生素質由職業精神、職業觀念、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等維度構成,并通過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才培養目標的修訂加以落實。其中,思政目標在職業精神和職業觀念中集中體現,要求培養學生共同富裕信念、經世濟民情懷,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和貢獻社會的精神以及服務基層、誠實守信、自我實現等信念。
其次,通過“課程引導—文化熏陶—實踐歷練—自我塑造”落實思政教育任務。課程引導上,構建以專業課程為主體,以通識課程、創業課程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課程體系,依托通識課程和創業課程強化學生價值塑造,培養學生人文情懷、進取意識、務實作風和創業精神。文化熏陶上,突出校園軟硬文化環境建設,形成以“以人名校、以業報國” 校訓、“精誠錘煉、詮釋商道”院訓和“鳳飛千仞、薪傳八方”精神等為核心的價值文化,以素質培養辦法等為主體的制度文化,以文化場館、優秀職業經理人宣傳專欄等物質文化,培養學生服務基層、商者誠心、自我實現的職業觀念,塑造學生艱苦奮斗、開拓創新、貢獻社會的家國情懷和職業精神。實踐歷練上,統籌安排學生開展專業實踐、社會實踐、創新創業實踐和學科競賽等,讓學生在實踐歷練中實現知行合一。自我塑造上,在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實現“觀念養成、能力養成、行為養成、作風養成”,強化學生在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我教育中修身立人。
吉首大學經管類專業系統構建囊括學科、教學、教材和管理體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從培養定位到課堂教學、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的課程思政各環節。
學科體系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問題導向、服務地方。從源頭上充分融合了思政目標和任務,凸顯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鑄牢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根基。
教學體系上,構建“一體兩翼”的理論課程教學和“四階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理論教學分為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和創業課程三類,專業課程為主體,通識課程和創業課程為兩翼,教學中專業課程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通識課程和創業課程則突出學生價值塑造,在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同時,強化思政課程的分量。實踐教學中,按照素質養成計劃,階梯遞進實施“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綜合—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仿真模擬實踐”實踐教學,在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難題中,塑造價值和歷練能力。
教材體系上,開展教研互動,將教師前沿特色科研成果轉化為“本土化”教材。近年來,開發并出版了《職業經理人教程》《金字塔底層創業》《發展中的農村貧困問題》《欠發達地區創業》等特色教輔教材13部,編寫了《職業經理人素質培養計劃》等系列規范和指引。教材開發中融入大量思政元素、本土案例和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及鄉村振興素材,讓思政教育有了“用中國理論分析解決中國問題”的載體。
管理體系上,構建了專業教學和學生管理兩大教育系統的協同育人機制。根據素質培養目標和任務,專業教師與輔導員共同參與和指導學生完成項目,解決了專業教師和輔導員思政工作中“兩條線”和“沒有交集”的問題。創建“職業經理人大講堂”等專業教師與輔導員協同思政教育品牌。
《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構建共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5]吉首大學經管類專業通過強化家庭聯通、社會聯通、線上線下聯通,凝聚起課程思政工作合力。
首先,構建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家長交流平臺,實現學校與家庭的聯通。在新生入學階段,依托新生入學教育、《職業經理人素質養成手冊》學習,明確大學四年的培養目標、逐年考核要求等,讓家長知曉培養目標和流程,并參與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制定,通過信息共享,讓家長參與監督和引導,抓實協同育人成效。
其次,通過組織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學校與社會的聯通。每年組織學生開展“走進武陵山”系列社會實踐活動,讓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涌現出來的基層精英、先進模范成為他們的老師,讓學生在“下農村、動真情、作奉獻、長才干”的系列“三下鄉”活動中接受社會正能量教育,培養學生經世濟民情懷。
再次,通過創建線上交流平臺實現思政教育的線上線下聯通。創建了“吉大商院”“商經研思”等融思政和專業教育于一體的線上交流平臺,牢牢把控線上輿論導向。依托“職業經理人素質自我修煉計劃”,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線上平臺建設,發揮學生在學院、學校重要線上平臺建設中積極性,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成長為學校線上線下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