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湖北文理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2016 年,“新經濟”一詞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隨著信息化、網絡化、商業3.0 時代的到來,傳統經濟已經進入了互聯網O2O 的新經濟時代,走上了國際化、市場化、智能化的道路。新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產業結構進入全面升級期,消費與制造、線上與線下正在加速融合。以新技術、新能源、新智能為主要載體,知識驅動、智慧驅動、數據驅動為發展引擎的新商業模式,對傳統的專業教育提出了新挑戰。亟須建構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領域、新的治理方式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服務新經濟發展的經管類學科,更應順應市場改革的要求,培養能服務于信息化時代新經濟、懂網絡、懂營銷、精外貿的復合型人才。
近幾年,為順應市場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國外高校和學者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德國的“二元制”,新加坡南陽理工學院的“教學工廠”、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以及加拿大的“合作教育”,都是強調“市場導向,產教融合”,是發展職業教育的范例。
國內高校和學者結合我國新經濟的市場背景,推出了訂單式、企業配合、產教融合、雙創驅動、課證賽等一系列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成果。李志義等[1](2018)創新構建了“113”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體系,即以成果導向為理念(OBE),貫徹工程教育模式(CDIO),搭建協同化育人、家庭化培養和個性化指導的“三化”機制。董云[2](2020)提出為培養適應信息化、市場化需求的新經濟人才,要大力推進教學方式的信息化和課程體系的信息化建設,并將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教師評價體系。
基于新經濟背景對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進行分析,從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教學改革、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人才培養新體系,旨在推動地方高校復合型經管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實踐中依托教學方式改革、教學內容重構和課程體系設計,積極打造實踐教學和科研創新的“第二課堂”,著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復合型經管人才。
學校在師資培訓、實習實訓、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等項目上與企業展開深入合作,做到課程融合、內容共建,實現互融、互助、共享教學成果的協同模式。
以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培養“雙師型”“雙能型”教師為目標,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專業知識和經驗融合的多元化師資隊伍,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堅持“立德樹人”,結合市場對高質量經管人才的需求和育人要求,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引導和核心價值引導,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在學生思想中的價值引領作用。
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思路,深入貫徹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及“協同育人”等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組織和推進本專業建設與各項改革工作。
制定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符合學校發展目標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與新方案。突出經管類專業的特點和優勢,體現創新性和適切性,堅持實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保證人才的可用性。新經濟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須打破傳統的培養理念限制,培養適應市場化要求并且能夠與新經濟需求進行對接的新型人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學校特色、專業特色的新經濟下人才培養模式,兼顧“品德”與“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并重,形成“行業企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呈現專業性、應用型和實踐性的特點,使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具體。
以實際經管人才工作過程的典型任務和流程,作為課程教學內容選擇和排序的標準,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解構和重組,把握專業特色,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同時,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加設信息化課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信息倫理問題,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加強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寫作、拓展等實務技能;了解就業創業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逐步構建、完善多維一體的課程體系。以核心課程建設為重點,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增設網絡營銷、信息檢索及管理分析、跨境電商模擬實訓、市場調查與預測、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課程。建立實踐類課程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促進教學效果的全面提高。
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授課模式和考核方式。教學體系改革主體框架體現“六大結合”的特色,即: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制度與市場相結合、理論與政策相結合、國際與國內相結合、學術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改革要求課堂教學完成五個轉變,即教學觀念從傳授到指導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從記錄到參與的轉變、課堂模式從講授到研討與實踐的轉變、考核方式從單純答卷到動手實踐考核的轉變、學生從收獲知識到收獲能力的轉變。
通過教學改革能夠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按照“兩性一度”的“一流課程”建設標準,充分利用翻轉課堂、小班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教學形式,考慮學生“學什么”和“怎樣學”兩方面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積極打造實踐教學和科研創新的“第二課堂”,如組織經管類學科競賽、指導學生教科研,依托課程建設和隊伍建設,培養學生解讀復雜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
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全球視野和較為完備知識體系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尤為迫切,需在日常教學中,積極探索課程思政育人長效機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與專業教學內容相結合,將國家的快速發展與對人才的高質量培養要求相結合,引導學生嚴守職業道德底線,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加強學生的認同感與使命感,實現育人育才的有機融合。
構建校企互融、互助、共享模式,實現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依托現有的協同育人項目和校企合作單位,逐步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提高專業服務地方的能力。以共建深度協同育人單位、實習實訓基地和校際合作為基礎,制定同政府實務部門、行業企業、高校等協同育人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保證協同育人目標逐步實現。與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共建畢業生質量調查反饋與遠程跟進指導機制,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堅持“立足現狀,提升層次,優化結構”的原則,培養與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充分考慮教師研究基礎和學緣結構,結合學院教科研實際,按團隊建設要求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打造一支經管背景深厚的“雙師型”隊伍。從以項目促進、以掛職鍛煉促進和以教科研促進三個層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一線教師課程建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