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炎,韓邢峰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高職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主要面向汽車4S店、汽車保險公司、汽車服務公司等企業,培養從事汽車營銷、二手車鑒定與評估、售后接待服務、汽車保險與理賠、汽車維護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在以學生順利就業作為學生技術、知識和能力等培養與傳輸目標的過程中,學校大多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作為提升學生培養成效的輔助要件。此種看似具有對口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中由于受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這也是很多高職院校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不斷嘗試深化校企合作,并加大人才培養模式調整的原因所在。
受企業、學校以及專業本身等因素的影響,很多高職院校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并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育人效果。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首先會考慮聯系一家或幾家汽車4S店或汽車生產制造企業作為校企合作企業,但一些地域環境較為偏遠、條件有限的高職院校周邊可能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企業,即使有,其規模大多也都比較有限,尤其是汽車4S店,很難同時容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在這種情況下,校企合作模式通常是:學校與汽車4S店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邀請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行業的專家參與討論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4S店則按照協議要求,為學校提供可協助學生完成實習實訓任務的各項條件與平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及企業專家往往較少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學生在實習實訓過程中的企業認知往往變成了企業參觀,崗位實習變成了對崗位工作流程的了解,動手實訓變成了理論教學,企業專家進課堂變成了少有的幾次專題講座。此種模式下,企業參與度低、學校積極性不高、學生主動性不足導致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影響甚至制約了校企合作模式育人實效性的發揮。
實際教學中,很多學校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的課程設計與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等專業類似,[2]課程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大同小異,專業特色并不明顯,學生很難區分本專業與其他類似專業的教學培養要求以及崗位適配要求等。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以及與相近專業內容的相互重疊會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育人標準難以與學生職業技能發展訴求相匹配。作為校企合作企業,由于前期沒有過多甚至根本沒有參與學校的相關教學環節,后期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時即使發現此類問題,也很難借助實踐教學來彌補。此種培養模式下,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無法與日后所從事的職業和崗位需求相匹配,也就無法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這也是目前高職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培養中專業課程體系特色不明顯、教學手段與實際需求不契合、崗位實訓難以滿足學生職業技能訓練要求等的原因所在。
與機械制造類專業和其他汽車類專業相比,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的崗位實習任務要抽象得多,質量評價標準也更加復雜。因為該專業學生需要直面客戶提供服務與管理,故而其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等崗位要求相對較高,而這些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都不是一朝一夕可積累起來的,需要長期不斷地訓練才能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并且需要通過開發一套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來對該專業學生的培養進行指導,制定具體、明確的評價指標來規范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和企業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尚未形成這樣的一套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學校無法判斷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否滿足企業需求,學生更是無法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任職資格進行合理評估,而企業在最大化降低運營成本的目標下,也不會主動對學生的某些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進行針對性地培訓。所以就導致目前的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現有培養成效與預期培養訴求不符,很難培育出符合企業所需的合格學生。
由于企業的參與力度較低或者積極性不足,導致實訓環節難以開展,高職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校企合作達不到預期效果。解決此問題最為有效的方式是:一方面加大企業參與力度,打破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長期側重營銷與服務的理論教學,弱化營銷與服務職業思維、意識、技能等培養的桎梏。另一方面,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重點項目管理、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校企合作管理、學生崗位實習管理、課程體系構建、專業建設規劃等方面,學校應不斷加大必要的政策和經費支持力度。最后,對于條件有限的高職院校,應整合校企合作企業及模式,構建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嘗試借助數字化資源共建的模式來為教學真實生產環境的供應,學生典型訓練項目的匱乏等提供應有的補充。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想明確汽車技術服務于營銷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做到專業特色鮮明,實現人才培養標準與崗位需求相適應,一方面,學校應以課程改革和專業建設為突破口,按照特色培育、推進內涵建設的訴求,由學校和合作企業共同進行市場調研、討論完成該專業的設置標準、培養目標、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人才培養和評價、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等。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該專業學生的培養應該正視汽車產業轉型及升級步伐,企業應在第一時間為合作院校提供該專業的最新用人標準和職業崗位要求,學校據此構建并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系統地修訂此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等。此項舉措有利于學校應對教學項目與實際生產任務脫節、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不符,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不緊密等各項問題。
在高職院校各類校企合作模式應用的過程中,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以教師作為評價主體,利用理論考試來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模式不能作為校企合作模式下評判標準。為全面真實的反映出學校方面和企業方面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成效,判斷培養的結果是否達到預期要求,學校作為此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基地,需要加大對學生、企業和市場需求的調研力度,結合校企合作企業提供的最新的崗位與職業用人標準,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優化該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開發出一套科學、合理且全面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制定出具體、明確的評價指標為該專業學生的培養提供評價依據。
作為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的學生應具備很強的汽車專業知識、服務理念和職業道德素養等。因此,學校在選擇校企合作企業時,應增加各類汽車企業的吸納力度,除此之外,汽車專業頂崗實訓基地、汽車4S店和汽車職教集團等同樣需要被納入到校企合作協同共育模式中來,借此來豐富校企合作資源,以滿足對該專業學生多方面素質和技能培養的需求。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選擇上,我們可以統籌使用“訂單”合作、工學交替、教學見習以及頂崗實習等模式。[3]我們可以通過“訂單”合作模式來鼓勵企業參與育人的積極性,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通過工學交替的模式來切實強化學生的汽車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學見習以及頂崗實習等模式來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汽車相關企業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管理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
多家校企合作企業或實訓基地加上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可以很好地解決一些條件有限的高職院校因找不到合適的企業和方法而無法開展校企合作共育的問題。
以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專門人才為首要目標,從如何加大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層面入手,高職院校可嘗試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原則來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4]校企雙方可以以專業教學信息化建設作為校企共建模式優化和調整的突破口,強化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利用,并嘗試共同籌建省級和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以供企業員工和學校師生教學應用。為提高專業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力度,高職院校可嘗試聯系企業共同建設“理論+實訓”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利用互聯網資源融合已有的課程和企業可提供的實訓課程,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應對企業參與度不高、學生在校期間不便于參與企業實訓的問題。
在構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可嘗試設立能力遞進型課程體系。比如針對二手車置換、保險服務、汽車營銷等汽車的核心崗位的用人標準和職業特點,在梳理企業服務流程和企業服務標準、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后,按照培養“三高”型汽車服務人才的目標,在職業行為、職業素養、職業意識等的導向下,按照專業基礎能力(汽車銷售禮儀、汽車文化、汽車市場營銷策劃等)、專業核心能力(汽車推銷實務、保險與理賠、二手車鑒定與評估以及汽車專業知識等)和專業綜合能力(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的高度融合)的遞進型規則,設定能力遞進、崗位對接的課程體系。[5]
一方面,學校應強化政策保障及經費投入力度,提升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調整實訓課程在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的比重,構建學校和企業的“雙線”教學模式,按照現代學徒制方式,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教學中心,讓企業銷售經理和一線技術骨干擔任實訓課程教師,按照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教學。校企雙方可每學期安排專業教師和企業骨干員工共同講授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的核心課程,聯合編寫教學講義和大綱、課程教材和教輔資料等。
另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可以利用這種“雙線”教學模式來進一步構建基本技能(前臺及售后接待、整車及零部件銷售、汽車保養與維修等)、強化技能(汽車市場調查與預測、汽車營銷策劃、汽車保險與理賠、二手車鑒定與評估等)和綜合技能(汽車銷售與4S店管理等)的遞進型技能培訓體系來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意識。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學校可為企業進校辦廠和校企合作共同建廠提供策略支持與場地,讓企業在校園中開辦,并鼓勵學生到企兼職,學校可提供能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政策,來調動企業參與此項合作模式的積極性,在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度化推進的同時,也解決了學生參與崗位實訓時間固化的問題。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下,學校可借助企業文化、企業管理、企業生產和企業運營模式來強化學生就業前的崗位技能培訓與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能更為快速的接觸并認知企業的管理和崗位要求,提前獲得企業認同及就業機會等。
在豐富教學評價內容和提升教學評價針對性方面,建議學校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與崗位適配的專業技能考查標準,面向此專業所服務的典型工作任務需要的崗位技能,開發課程考核標準,引入企業人才評估考核模型和企業崗位勝任力考查標準,設置職業化和品牌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引入麥克斯等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有關人才專業化培養標準和模式等。這也是校企合作機制創新要求下,提升校企合作企業在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教學模式改革中參與比率和積極性,客觀地評估學生專業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的習得、掌控情況的重要條件。
校企合作模式為高職院校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提供了有效平臺和契機。與此同時,學校和合作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在此模式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制定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學校應攜手合作企業,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政策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出校企合作模式的應有實效,以達到校企共育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