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枚,邱 棋,張釋元,鷗 鷺
(1.上饒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0;2.上饒市第十小學,江西 上饒 334000)
隨著社會發展對科技和創新需求的劇增,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日益受到教育界關注和重視。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最新版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進一步完善了小學階段科學課程標準,將科學課設置從中高學段覆蓋到低學段,并大力提倡跨學科教學方式,以幫助小學生形成一定的科學意識和素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直接依賴于科學教師。為提升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目前已有60多所高校設置了科學教育專業[1],著重在職前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然而,已有研究發現,當前小學科學職前課程的設置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育類與學科類課程缺乏有效融合、對科學本質的探討的課程較少、實踐課程不足、對“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注不夠等。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職前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效果與職前課程設置密切相關,對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素養的形成、小學科學教育質量與效果均具有重要的影響。
基于不同人才培養模式設置的職前課程存在較明顯的差異。當前,我國本科高校的小學科學教師職前教育的培養模式主要分為三種:教育學院小學教育模式、教育學院理科模式、理科院系科學教育專業模式。本文選取了上述三種典型模式,對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進行了總結(通識教育課程不在本研究范圍之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小學科學教師職前課程設置仍然存在的困境,以期為小學科學教師職前教育提供參考。
該模式下的小學科學教師由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科學方向)所培養。以首都師范大學為例。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2001年開始招收小學教育(科學方向)的學生,辦學經驗豐富,2007年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2014年首批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專業課程包括三個模塊:兒童教育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主教)、專業方向課程(兼教)。其中,兒童教育課程下設兒童研究(教育類課程有兒童生理與衛生學基礎、兒童發展、兒童權利與保障、兒童需要與表達、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小學生心理輔導)、教育理解(教育類課程有初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小學班級管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學、小學跨學科教育)、專業發展(教育類課程有教師書法、教師語言、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職業道德、小學教育研究方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兒童教育拓展(教育類課程有初等教育發展、課程設計與評價、學校組織與管理、生命教育、教育社會學、教育人類學、質的研究、量的研究、個別差異與教育、中國傳統教育哲學、儀式教育、教育政策分析、社會教育概論、國際教師教育前沿、兒童哲學、兒童美感陶養;素養類課程有社會心理學、語言與交流、朗誦藝術、數學基礎、信息化教學資源設計與制作、信息技術:應用與影響、美學概論、繪畫基礎、零基礎學音樂、古箏、20世紀中國影視歌曲賞析、20世紀中國通俗歌曲發展脈絡、音樂與文化),專業方向課程(主教)下設學科基礎課程(科學類課程有高等數學1、大學物理1-2、大學化學1-2、生物學1-2、地球科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方法論、科技設計與制作、野外綜合實踐)、學科課程與教學課程(科學類課程有科學實驗研究1(物理、地理)、科學實驗研究2(生物、化學);教育類課程有小學科學學習心理學、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與實施)、學科方向拓展課程(科學類課程有人文地理、電子制作、科技模型制作與訓練、教育機器人活動設計、生活中的科學、旅游地理、天文學概論、北京地理、常見動植物的識別、科學前沿知識選講、科學專題研究、環境專題研究、科技英語;教育類課程有小學科學教學專題研究),專業方向課程(兼教)下設13個課程群。
首先,該模式下的兒童教育課程包括17門必修課、29門選修課,必修課主要涉及兒童發展與教育知識、教育基本理論、教師技能等方面,有利于學生了解兒童、學會教學;選修課涉獵范圍較廣,除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育學交叉學科理論以外,還包含了人文、科技和藝術素養等課程,有利于學生研究兒童、提升藝術涵養。
其次,該模式下的專業方向課程(主教)包括17門必修課、13門選修課,必修課主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技與科學和小學科學教育方面,有利于精準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與能力;選修課主要涉及科學技術知識在理論和實踐中的應用、人文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研究等,可供學生選擇的空間較大,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科學素養較強的未來科學教師。
最后,該模式下的專業方向課程(兼教)包括13個課程群:小學語文教育、小學數學教育、小學英語教育、小學科學教育、小學信息教育、小學音樂教育、小學美術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小學書法教育、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德育與少先隊教育、國學經典教育、生命教育與班主任工作,要求學生在主教方向之外選修至少一個兼教方向的課程群。
綜上,作為主教方向之一的小學教育(科學),其課程設置以兒童發展與教育、學科教育為中心,不僅兼顧了學生師范生技能和科學素養的培育,具有較強的師范性和專業性,而且考慮到了學生科學學科教學與研究能力的培養,具有明顯的應用性和學術性。然而,鑒于小學科學課程跨學科的特點,該模式下的科學教師職前課程尚缺乏學科整合教學課程。
該模式下的小學科學教師由教育學院的理科方向培養。以南京曉莊學院為例。南京曉莊學院的教師教育學院是該校第一品牌二級學院,1985年率先探索“三·二分段”專科學歷小學教師培養,1998年最早開展本科學歷小學教師培養試驗。小學教育是國家級特色專業(2008)、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2)、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項目專業(2015)、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和江蘇省一流專業建設點(2019)。該模式下的專業課程包括平臺課、專業課和方向課三類。具體專業課程設置見表1:

表1 南京曉莊學院小學教育專業(數學與科學方向)專業課程設置
該模式下的專業類平臺課包括必修和選修兩類,發揮著學科基礎課程的功能。其中,必修課以教師教育課程為主,旨在指導學生了解兒童和教育政策,培養學生的基本師范技能;選修課以教育類和綜合類課程為主,意在協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心理現象、學習理論及地方文化,有利于學生成為愛學習、愛生活的人。
該模式下的專業課均為必修,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其中,理論課設置了7門科學類課程、12門教育類課程,主要涉及數學基礎知識和小學教育、小學教學、兒童發展、教師發展等方面;實踐課設置了4門科學類課程、12門教育類課程,主要涉及科學基礎知識和小學數學教學、小學科學教學、教師師范技能、教師藝術素養等方面。理論課和實踐課體現了對學生的數學與科學知識、小學教育數學與科學教學能力的關注和培養,為學生從事小學數學與科學教學奠定了較扎實的基礎。
該模式下的專業方向課為選修,包括了9個小模塊:考研、教育管理、教育研究、藝術素養、計算機應用、語文、數學、英語和科學,除考研模塊以外,要求學生在每個模塊選修相應的學分數。科學模塊主要包括8門課程,6門科學類課程、3門教育類課程。方向課涵蓋了教育理論、小學多學科教學、教育管理與科研,為學生未來專業發展提供了多重視角,也間接為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提供了思路。
綜上,該模式兼顧了小學數學和科學兩個學科的教學,課程設置既有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訓練,也有科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訓練,課程數量較多。同時,該模式下的課程重視實踐技能,專門設置了實踐課程模塊。然而,也由于兼顧了數學與科學學科,因而對科學知識的縱向教學有待進一步深入、對科學知識的橫向交叉教學也涉及比較少。
該模式下的小學科學教師由理科院系的科學教育專業培養。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例。四川師范大學科學教育專業設置于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專業課程包括四個模塊:學科基礎課(科學類課程有大學數學(一)1-2、大學數學(一)3-線性代數、大學數學(一)3-概率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一)1-2、大學物理實驗(一))、專業核心課(科學類課程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綜合實驗、大學化學1-2、大學化學實驗1-2、大學生物1-2、大學生物實驗1-2、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環境科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基礎有機化學、基礎有機化學實驗、電工電子技術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人體及動物生理學、人體及動物生理學實驗、電腦機器人制作原理及實踐、科技作品制作與實踐)、特色創新課(科學類課程有現代科技動畫與科技DV制作、生活中的化學、奇妙的動物世界、環境與生態、科學·技術·社會;教育類課程有簡易教具制作方法級實踐)和專業方向課(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其中,必修教育類課程有教育心理學、教育學基礎、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教師口語訓練、書寫技能訓練、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中學生心理輔導、教學能力綜合訓練(微格)1-2、中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訓練;選修教育類課程有教育哲學、學校教育發展、中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禮儀訓練、簡筆畫訓練、課程設計與評價、中學課程資源研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小學科學創新性實驗研究、中小學教育科研實務、中外教育名家思想選講)。
該模式下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主要以科學類課程為主。具體地,學科基礎課程包括數學、物理,旨在奠定學生良好的學科知識基礎;專業核心課程涉及范圍較廣,包括化學、生物、環境科學、科學歷史與哲學、電工電子技術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理工科特征,意在培養學生較為廣博的知識,為科學教學提供理論與經驗支持。
該模式下的專業方向課主要以教育類課程為主。具體地,必修課主要以教師教育課程為主,包括教育學理論知識和師范生教學技能等方面,體現了師范性的特點,有利于扎實教師的基本功底。選修課圍繞多學科教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教育理論研究等角度開設,有助于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深入培養。
此外,該模式針對學生的興趣,設置了科技動畫、化學、動物學、環境等與現實生活聯系較為密切的特色創新課程,并設置了教具制作課程,為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拓寬了渠道。
綜上,該模式下的課程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同時兼顧了教育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和訓練,不僅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而且有助于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但是,該模式對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關注比較缺乏。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等文件均對小學教師能力的培養作出了規定,對教育類課程體系及課程設置提出了要求[2],因此,無論哪種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其課程設置都應以標準為參考[3]。小學科學教師的職前課程設置既要關注各學科知識教學,也要重視教育科學知識、教師技能的教授、訓練。結合上述三種模式的課程設置情況,小學科學教師的職前課程設置還要關注專業化、教學實踐、跨學科和課程評價等方面。
傳統觀點視小學科學課程為“不重要”、“不統一考試”、“一周只有一兩節”的副科課程,容易導致重語文、數學、英語學科,輕科學、道德與法治、音體美等學科現象的產生,進而出現了小學科學教師由數學教師兼任的情況。隨著公民科學素養的日益深入人心,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育開始受到重視,但科學課程的地位仍然不如語文、數學和英語。提高公眾對小學科學教師專業化的認知,首當其沖的就是為小學科學教師設置同等類型的專職崗位,為科學教師正名。除此,結合我國現實教育情況,建議在小學教育專業普遍開設科學方向,培養專業的小學科學教師。
學者指出,多數小學科學教師在職前均比較缺乏在課堂上熟練、準確運用科學知識進行教學的實踐經驗[4]。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的專業課程缺乏科學課程教學實踐環節,學生的實踐課程主要分布于教育見習和實習,導致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較為普遍。自師范專業認證以來,雖然多數高校在教育實踐方面進行了改革,但對于沒有設置專門的小學科學教育方向的高校而言,其實踐的側重點仍然放在了小學語文、數學和英語方向,較少關注科學方向。鑒于此,建議改變傳統的專業課+教學法+教育實習的做法,逐步落實實踐課程,將課程實踐貫穿于理論教學之中,增設分散見習、課程見習、合作教學、探究式學習等形式。
已有研究建議,科學教師的職前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包括學科科學、教育科學兩大模塊,其中,前者主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計算機和綜合類方面,后者主要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教學技能和實踐技能方面[5]。的確,由于科學課程的多學科特征,科學教師不僅要掌握傳統科學學科知識,還要了解交叉領域、前沿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6],這就需要在職前課程設置中突出學科融合的特點。建議在專業課程中增加學科整合、跨學科的科學類課程,以協助未來小學科學教師形成較強的學科整合能力。
調查發現,傳統的師范生評價主要采取的是“一次性”終結性評價方式[7],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表現和質量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發展,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科學知識的日常累積,不關注科學探究態度和精神的培養,不注重自身問題解決能力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建議在職前培養過程中,關注學習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科學素養[8],如,科學態度、探究精神、創新能力等方面;同時,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時,多注意結合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