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成都師范學院 物理與工程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隨著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的大眾化,高等師范教育結構的調整,教師教育體系的開放,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完善以及師范專業認證機制的開啟,我國高等師范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精神欠缺、實踐教學能力不扎實、教育技術運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等問題[1]。所以,提升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素質是當前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眾所周知,教師是一個雙專業性的職業。在師范生的培養中,我們長期都是:學科專業課程解決師范生學科方面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教師教育課程解決師范生教師教育方面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培養,這兩條線互相平行,基本上不發生交叉,似乎這是正常的、合理的。試問如果我們只是按照搭積木的原理把頭、軀干、四肢擺好位置,人是不是就可以創造出來了呢?顯然不是,還需要它們之間完美的鏈接、融合和協作。有人認為學科教學法課程、教育實習課程不是可以解決兩者融合的問題嗎?的確,這些課程能夠實現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的融合,但在這些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足,導致效果不佳。所以,我們提出了“物理專業課程教學中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研究與實踐”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在物理專業課程教學中,以物理學科知識為媒介,實現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融合,提升師范生的教師職業素質。
師范性和學術性的相互融合是教師教育的獨特性和本質之所在。融合的關鍵是如何實現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的有機整合[2]。現在普遍認為,師范性應以學術性作為基礎,教師教育應在學科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同時在學科專業教育中也應體現教師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縱觀我國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改革實踐,主要從兩個方面實現融合:一個是將教師教育課程從原來的公共課中獨立出來組成教師教育課程模塊,與學科專業課程模塊、通識教育模塊等構成師范生的主要課程結構體系,但這種做法只注重了形式上的融合,缺乏內容上的融合,學科專業課程與教師教育課程成了互不相干的兩張皮。另一個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專業學科教育+教師專業教育”的分階段培養的模式,譬如在本科層面采用2+2,3+1,4+1等模式[2],這種培養模式存在前一階段缺乏教育性、第二階段缺乏學科性的不足。物理專業課程教學中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從課程層面實現了學術性和師范性的有機融合,是對師范性與學術性相融合的一種回應和實踐。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指出,要充分挖掘和梳理各門課程的德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即把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奉獻社會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去,巧妙地進行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融通,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該認證強調以師范生學習效果和個性發展為中心配置教育資源和安排教學活動。在課程與教學方面,該認證指標要求課程內容與畢業要求對接,注重課程內容選擇的專業性,系統設計和選擇專業特點鮮明并能夠體現中學教師職業要求的課程內容;注重課程內容選擇的前瞻性,關注學科發展動態,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中學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教育教學案例等,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3]。基于這些新的要求,物理專業課程目標做了新的修改。以下是某省屬師范大學熱學課程的培養目標(見表1),通過五個課程分目標共同支撐師范認證中的畢業要求。將它與教師專業標準中所提出的教師素質組成(見表2)進行比較,不難發現物理專業課程目標不是單一的只是對學生進行學科素質的培養,還包括對師范生教學能力、師德修養、專業認識等多個方面進行培養,所以物理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是課程培養目標的新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表1 熱學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指標點對應關系圖

表2 教師專業素質構成圖
1.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該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多數行為模式是可以通過對別人行為的觀察來獲得的,而且在觀察學習過程中能獲得怎樣的行為與榜樣的魅力、榜樣行為復雜程度、榜樣行為結果等因素有關。該理論強調觀察學習和榜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該理論的啟示是,在教師職業化培養的方式上要加強專業教師正向榜樣的力量。教學中專業教師應該以一種較高的專業化水準去為學生做示范、做榜樣,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利于學生的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升。
2.緘默知識理論
英國哲學家波蘭尼把個體知識劃分為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這兩種形式。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是受到緘默知識支配的,顯性知識的增長、理解和運用都依賴于緘默知識[4],而緘默知識的獲取依附于具體的情景。通過實踐活動、建立“師徒學藝制”的方式是獲得隱性知識的兩種方式。教師職業能力就是一種緘默知識,在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中要注重以具體問題為依托為學生提供演練、試教等實踐活動,以幫助其獲得緘默知識,提高其教師職業能力。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運用自身經驗背景,在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形成自己的理解的過程。在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同學間的交流和討論有利于學生自身對知識的理解更豐富和全面。該學習理論的啟示是,在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的方式方法上,專業教師應該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和學習伙伴共同討論和交流,幫助學生實現有意義的知識建構。
物理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采取“三條主線”的立體式培養策略。一條主線是通過改革專業課程結構、優化課程資源為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提供資源支撐和有效保障;另一條主線是通過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構建合理的課程評價來實施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第三條主線是通過專業教師良好的教師專業素質,發揮其示范、榜樣的作用,從側面去影響學生,以促進學生教師職業素質的提升。
1.優化課程結構,豐富課程資源,增強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在保留原有學科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改革原有物理專業學科課程結構,增加“前沿拓展”和“中學物理教學”這兩個部分的內容,改革后的物理專業課程由“前沿拓展”、“基本知識”、“中學物理教學”三個方面的內容組成。如圖1是熱學課程的邏輯結構圖。

圖1 熱學課程邏輯結構
圖1這種課程結構打破了以往物理專業學科課程過于專注學科教育的局面,一方面實現了物理專業學科課程基本知識與物理學的學術前沿的結合,突出學術性和先進性,夯實和拓寬師范生的物理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實現了物理專業學科課程基本知識與中學物理教學的結合,借助中學物理疑難知識、中學優秀教學設計案例展示、中學優秀課堂實錄展示、大學與中學物理知識比較等專題,突出物理專業學科課程的師范性和應用性,建立起物理專業學科課程與中學物理教學的聯系,在課程內實現了“學術性”、“專業性”、“師范性”的融合,有利于對學生滲透教師職業化的培養。
在此基礎上,合理建構物理專業學科課程資源,將其分成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其中基本資源由物理專業學科課程的主要基本概念、定理和規律等知識構成,在建構這些基本資源時要特別注重挖掘這些知識里所蘊含著的思政元素。拓展資源由“中學物理教學資源”、“前沿資源”、“思政資源”三個部分構成。這些資源很好地支撐起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提高了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體的支撐關系見如圖2所示。

圖2 課程資源及其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支撐關系
為了更好地說明課程資源的建設,這里具體展示了熱學課程第一章的課程資源,詳見表3。

表3 熱學課程第一章的課程資源
2.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實現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
采取線上線下、課內課外、師生共同承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師德養成教育、教師技能培養和學科專業教學一體推進,將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融入到課程教學的預習、課中、課后作業和拓展學習的各個環節中,發揮協同育人作用。課前教師在網上發布預習內容及要求,學生按照要求利用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進行學習,網上完成一些基本知識點的考核,并收集學生疑難問題。課中教師在精講的基礎上,組織同學進行討論,解答疑難問題,期間根據具體的物理知識點滲透思政教育及中學物理教學專題學習。課后依托拓展資源:第一,通過相關文字、影像資料等使學生了解學科科技前沿,拓展學生專業知識面;第二,通過辨析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相應知識點的異同,學習優秀的中學物理教學設計或教案,觀摩優秀物理教師的課堂實錄等專題學習,強化學生對中學物理教學的了解;第三,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樹立社會責任、繼承大國工匠精神、懷抱家國情懷,加強學生的師德培養。以下圖3為物理專業學科課程教學過程實施框圖。

圖3 物理專業課程教學實施過程
這里以熱學課程中“溫度”概念的教學來展開描述。課前安排學生在網上提前預習這部分內容,同時觀看中學教師關于“溫度計”這節課的教案。課中在引導學生理解溫度的概念、意義及對不同種類溫標的認識的基礎上,可適當介紹攝氏溫標和華氏溫標的建立過程以及對熱學學科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與此同時指導學生對課前已經預習的中學物理教師的“溫度計”教學設計進行分析與點評,使學生逐步熟悉中學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及要求,同時還能發現中學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或教學設計中所存在的教學理念與師德等方面不足,引以為戒。課后作業除了物理學科專業作業外,還安排學生分析大學與中學在“溫度”概念上的異同。在拓展學習環節,安排學生在網上觀看“溫度”這一主題的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以及教案。通過這樣的教學流程,將對師范生的師德培養、專業知識與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師范生教師職業素質的提升。當然針對不同的熱學知識點,師德培養、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也并不要求每個熱學知識點都要實現師德培養、專業知識與能力培養三者的結合,應根據教學內容有效地開展。
3.建立過程性、激勵性、互動性、全員性的多元評價方式,以促進對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
改變以往只關注結果性評價的方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評價,使評價關注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拓展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表現情況,實現過程性、激勵性、互動性、全員性的多元評價方式。在評價內容上還特別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師德養成、學科專業知識以及教師職業技能的提升情況。比如熱學課程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平時成績評價內容及占比如表4。

表4 熱學課程平時成績評價方式
4.充分發揮專業課程教師的示范榜樣作用
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行為習得來自于對別人行為的觀察學習。著名的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
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5]所以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示范、榜樣作用,通過自身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的職業精神、合理的教學設計、恰當的課堂管控、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合理的課程評價等為學生提供好的參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其增強教師職業意識,樹立良好的職業精神,習得優秀的教學行為等,以提高師范生的教師專業素養。這就要求我們的專業教師拋棄以前那種此事與我無關,高高掛起的姿態,以教師職業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深入了解基礎教育的改革動態,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師專業化水平。比如,在課堂上教師應平易近人、尊重學生,平等、公平地對待學生,有問題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等,這樣不僅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且也會讓有些學生改變原有對老師的偏見,從內心接受教師;還有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了教師職業的崇高性,并愿意為之而獻身。
我們在熱學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實踐,為了準確了解其改革效果,在熱學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涉及三個方面: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對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專業知識、中學物理教學的認識;職業素質的情況。發放問卷124份,回收120份,有效問卷112份。問卷數據與分析如下:
1.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是否有利于幫助自己加深對教師職業的認識?
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59.82%的同學認為很有幫助,34.82%的同學認為比較有幫助,3.57%的同學認為一般,1.79%的同學認為沒有幫助。
2.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是否增強了自己對當老師的信心?
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33.93%的同學對當教師非常有信心,有40.18%的同學認為比較有信心,18.75%的同學認為一般,7.14%的同學認為沒有信心。
從上述兩個問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熱學課程教學改革使絕大多數同學加深了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對教師職業充滿信心。
1.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中學與大學物理在熱學知識點上的異同是否清楚?
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41.07%的同學認為非常清楚這些知識點的異同,40.17%的同學認為比較清楚,10.71%的同學認為一般,8.04%的同學認為不清楚。
2.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中學物理在熱學知識方面的教學難點是否了解?
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36.61%的同學認為非常了解這些教學難點,46.43%的同學認為比較了解,9.82%的同學認為一般,7.14%的同學認為不了解。
3.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是否有利于幫助你更好地認識中學物理教學?
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51.79%的同學認為對認識中學物理教學非常有幫助,34.82%的同學認為比較有幫助,11.61%的同學認為一般,1.78%的同學認為沒有幫助。
4.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對理解中學物理課程標準是否有幫助?
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50.89%的同學認為對理解中學物理課程標準非常有幫助,35.71%的同學認為比較有幫助,8.04%的同學認為一般,5.36%的同學認為沒有幫助。
從上述四個問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熱學課程教學改革使絕大多數同學加深了對中學物理課程標準、教學的認識,為今后的中學物理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關于“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自己的教師職業素養是否得到提升?”的回答中,有35.71%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教師職業素質提高很大,40.18%的同學認為提高較大,15.18%的同學認為有一定提高,8.93%的同學認為沒有提高。
綜上所述,熱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在物理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師范生的教師職業化培養,有助于他們對中學物理教學的進一步理解,對教師職業有較好的認識,實現了物理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的很好融合,對今后的中學物理教學充滿信心、有底氣,其教師職業素質得到較大提高。2021年同學們在第十二屆“格致杯”物理師范生教學展評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