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霞,任 倩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0世紀50年代初,黨中央研究決定修筑新中國頭號工程——川藏公路,毛澤東主席明確對部隊作出重要指示:“一面進軍,一面修路”。承接任務的十八軍按照黨中央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依靠群眾,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的重要決策。以十八軍為主力的筑路大軍11萬人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不怕困難、努力筑路,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和挑戰,于1954年12月25日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筑起了連接漢藏民族、連接西藏和祖國內地的“金橋”——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在那段艱苦的筑路過程中,修路的戰士和民工們面對極其惡劣的環境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五星紅旗插到喜馬拉雅山上”等口號。“寧愿餓斷腸,不食群眾糧;寧愿宿帳篷,不住群眾房”成為進藏官兵的鐵律。
60多年來,在改造、整治和養護川藏、青藏公路過程中,西藏、四川、青海三省區交通人秉承傳統,以路為家、忠于職守,攻堅克難、勇當先鋒,默默無聞地奉獻青春甚至犧牲生命,保障了川藏、青藏公路的暢通。
2014年8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時作出重要批示中首次高度概括凝練出了“兩路”精神和“兩路”精神內涵24個字。重要批示中明確指出,60年來在建設和養護公路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1]的“兩路”精神,要進一步弘揚“兩路”精神。2021年9月,在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中,“兩路”精神位列其中。
追溯“兩路”精神的實踐起源,20世紀50年代,在修筑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過程中就早已孕育了這一偉大精神。[2]在艱苦的筑路過程中,廣大筑路英雄們揮灑青春、熱血,甚至獻出生命,涌現出無數的英雄人物,如:為打通雀兒山而光榮犧牲的模范共產黨員張福林,強渡怒江英雄李文炎、崔錫明,千錘英雄楊海銀等,在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許多人都深受他們的先進事跡鼓勵。在艱苦的筑路歲月,一代代解放軍戰士、筑路職工、科技工作者等,用汗水、淚水甚至鮮血,孕育了“兩路”精神。
在修筑川藏公路期間,筑路大軍冒著低于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戰斗在海拔 4000-5000米以上的山頂。戰士們遇到從未見過的高原凍土,他們不辭辛勞地從幾十里外的地方砍來木柴烘燒凍土,邊灼邊開;戰士們在修路過程中遇到懸崖絕壁,他們就用麻繩作為安全繩,懸吊在懸崖絕壁上進行危險的高空作業,風一吹,整個人隨著細細的麻繩在空中來回晃動;戰士們遇到大山硬石,他們就打眼裝炮進行開山炸石;面對突然爆發的山洪,他們奮戰在數百里的線路上,從不退縮,與山洪、泥石流斗爭到底。在修建川藏公路的4年多時間里,筑路大軍在峭壁激流上架起了430多座橋梁,在頑石中鑿通了3700多座涵洞,開挖了1900多萬立方米的土石方。這期間,筑路部隊和職工們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他們白天在冰雪泥漿中勞動,晚上在寒冷潮濕的帳篷里居住。大雪封山的日子,后勤補給跟不上,只能喝稀飯或找野菜充饑,但他們仍然以高昂的斗志堅持施工作業;施工作業沒有機械工具,他們就用自己的雙手就地取材制作筑路使用的簡易工具;戰士們幾乎都沒有修路架橋的經驗,他們就主動搞起了“工程民主、技術創造”群眾運動,廣泛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不斷改進施工工藝和工法。據統計,在川藏公路修建過程中,一共修過14座人跡罕至且海拔3000-5000米的大山,修過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修過無數傳說中人類不可逾越的激流天險,修過幾百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以及危機四伏的草原沼澤地帶,終于把公路修到了拉薩。
而從西寧到拉薩的青藏公路,修筑時間比川藏公路晚,工期緊,且地處常年高寒高海拔地帶,尤其是從可可西里到唐古拉山口綿延的數百里路線,氣候惡劣,地質復雜,很多地方形成了“永凍層”,還有“翻漿地帶”,被外國探險家稱為“死神主宰的地區”。修筑青藏公路的部隊在當時不僅必須與難以想象的惡劣環境作斗爭,戰勝高原氣壓低、氧氣稀薄、荒無人煙、嚴寒凍土、冰河、狂風、飛沙、峽谷山石等自然環境中的艱難險阻,還必須與周邊的敵對勢力作斗爭,而且還必須戰勝他們。慕生忠帶領著筑路大軍經過短短7個月零4天的奮力拼搏,終于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建成了全長近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實現與川藏公路同日通車拉薩,同樣也創造了世界公路史的建設奇跡。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的60多年來,公路沿線的道班工人,傳承了筑路英雄們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繼續英勇頑強地戰斗在青藏高原上;汽車駕駛員們不辭辛勞,日夜奔馳在高原交通線上,把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西藏,支援建設;道班的職工們兢兢業業,為行駛在這兩條公路上的人員提供著熱情的服務。60多年來,國家投入資金超過100億元,大力支持養護和改造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攻克了高寒凍土、高原公路建設和高海拔高速公路建設等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關,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不斷升級改造,在國家邊疆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西藏發展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兩路”精神將繼續鼓舞交通人把“兩路”建好、養好,把祖國的交通運輸事業發展推向新的階段。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與敢于斗爭、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一脈相承。[3]“兩路”精神發源的時間為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歷史大背景下,筑路環境的突出特征表現在兩個字上:苦和險。尤其是在川藏公路川藏北線修建中,自然環境相當惡劣,筑路軍民們面臨著極其苦、極其險的條件。十八軍某部二連官兵在筑路過程中喊出了氣壯山河的錚錚誓言:“我們的戰士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革命精神。”他們不怕艱苦、不畏艱險,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在狀如刀削的陡崖上懸空作業,艱苦奮戰兩月,終于在“飛鳥難過的皮康崖”上修出了公路。在后來青藏公路修筑、川藏公路川藏南線修筑和“兩路”養護的接續奮斗路上,哪里有艱險,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筑路人”“養路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勇奮戰。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用青春、熱血和生命在世界屋脊譜寫了忠誠的贊歌,這種忠誠是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對黨和人民發自內心的熱愛與忠誠,正是如此,方能表現出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革命英雄主義,表現出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精神品質。
“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不斷進取、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與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的擔當精神一脈相承。修筑和養護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質情況最復雜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對科學發展和技術技能水平發展要求極高。當時的筑路大軍和公路建成初期的養路隊在這方面沒有物質基礎,也沒有現成經驗,只能邊干邊摸索,大家忘我工作、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更多體現的是艱苦奮斗、不斷進取的意識。在遇到從未遇到過的技術難題時,體現的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實事求是、自主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擔當精神。穰明德是當年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政委,當他接到修筑川藏公路、進軍西藏任務后,迅速由戰場政委轉為筑路政委。他親自帶領著踏勘隊員在世界屋脊人跡罕至的路段踏勘,與筑路人員一同探討修路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成長為公路專家,并出版了《西南公路建設中的若干問題》《公路測量設計中若干問題的商榷》《公路施工中若干問題的商榷》等專著[4],為我國公路建設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穰明德政委在修建川藏公路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頑強拼搏的精神,也體現了甘當路石的品質,是“兩路”精神的充分展示,也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自信精神的傳承和豐富發展。
“軍民一家、民族團結”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的偉大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筑和養護史,就是漢藏等各民族的團結奮斗史,是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情同手足的生動寫照。修筑川藏公路的十八軍在接受進軍西藏任務后,政委譚冠三根據黨中央的重要指示,在出發前為了了解民族地區當地的民風民俗,更好地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先后派出調查人員到藏區調查了解當地的社會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情況,調查西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他還組織了研究西藏方面的學者專家到成都開會座談,親自了解情況。在調查和搜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譚冠三與十八軍軍長張國華一起研究制定了《進軍西藏守則》,并在部隊官兵中大力宣傳守則內容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通過宣傳和教育加強部隊官兵的政策意識,消除了因為不了解西藏情況而產生的種種顧慮,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礎。川藏、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過程中,各民族團結一心,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含辛茹苦、不懼生死,源于各民族兄弟姐妹對黨、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熱愛,彰顯了軍民一家親的優良傳統,體現的是血肉相連的軍民魚水深情,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體現。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復雜交織形勢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5]面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斗爭,這是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前所未有的考驗。“兩路”精神在艱苦卓絕的川藏、青藏公路筑路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傳承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中國共產黨勇于革命的紅色基因,是對無畏險阻、奮發圖強的有力詮釋,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我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用“兩路”精神感召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6]在嚴峻挑戰和風險面前必須繼續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樹立起自強不息、力克萬難的憂患意識;繼續發揚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精神,保持奮斗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繼續發揚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精神,團結一心,軍民合力,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共同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
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各種思潮和文化思想相互交織,對我國高校廣大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帶來深刻影響。“兩路”精神集中體現了廣大官兵和養護工作者對黨無比忠誠的堅定信念,不斷強化聽黨指揮、對黨忠誠的政治自覺以及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用好“兩路”精神中的真實故事和蘊含的生動案例,運用“兩路”精神感召廣大青年大學生堅決聽黨話,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尊自信,緊緊圍繞舉旗鑄魂這個根本,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當前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價值觀念面臨多元多變的新形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價值文化沖擊著高校青年大學生的思想,也導致了部分高校學生價值取向出現迷惘甚至錯誤等困境和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筑路和養路過程中形成的“兩路”精神既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尚和合、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等思想觀念的時代體現,又積淀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體現了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7],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的“底色”。弘揚和踐行“兩路”精神,將“兩路”精神的豐厚內涵有效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自覺抵制錯誤觀念,弘揚社會正氣,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對高校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發展是我國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內容。[8]回顧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修建歷史,就是各民族團結一致努力筑路的偉大歷史,就是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歷史體現。今天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更應清楚地認識到民族團結對祖國安全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兩路”精神承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在修建“兩路”、養護“兩路”的偉大實踐中孕育的思想文化精髓,青年大學生應主動學習“兩路”精神,主動傳承“兩路”精神,主動弘揚“兩路”精神,主動發展“兩路”精神[9],從修筑養護“兩路”的人、事、物和“兩路”沿線的發展變化中感悟民族團結的兄弟情誼和各民族不斷加深交往交流交融的趨勢,從“兩路”精神中汲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智慧和力量。
“兩路”精神猶如一座豐碑,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高校大學生珍貴的精神食糧,值得我們不斷學習、繼承、弘揚和發展。我們絕不會忘記60多年前為新中國頭號工程捐軀高原的3000多烈士,絕不會忘記一代又一代筑路人養路人為川藏、青藏兩條公路作出的巨大貢獻,絕不會忘記各兄弟民族努力筑路、漢藏一家親的友誼和團結的力量!在時間的滋養和實踐的發展中,“兩路”精神將更加歷久彌新,更加散發出燦爛的光芒,它將以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引領我們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