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新華,羅 瓊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a.財稅金融學院;b.基礎教育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農村留守兒童是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的伴生現象。多年來,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愛問題一直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充分發揮村(居)民委員會、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積極作用,著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監護、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也強調,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雖然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近年來在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筆者通過社會調查后認為仍然存在諸多可以優化之處。
為了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工作狀況,筆者對江西一鄉(以下稱A鄉)一鎮(以下稱B鎮)及其中學和中心小學、四個村委會及其村小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調研訪談。
目前,A鄉和B鎮政府均安排黨委副書記兼任“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簡稱“關工委”)主任,村委會則安排一名委員主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負責落實相關政策和推動相關工作。B鎮及下屬3個村委會各建了一個少兒活動中心,內設圖書閱覽室、音樂室、繪畫室、書法室、游戲室等,對少年兒童開放,給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課外學習和活動場所,但由于缺乏相關專業人員指導,音樂、繪畫、書法等活動室的功能尚未發揮出來。A鄉剛剛脫貧,前些年政府工作重點是扶貧摘帽,沒有精力也沒有財力建設少兒活動中心之類的場所。不過鄉政府領導表示,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也將建設少兒活動場所。除此之外,A鄉和B鎮政府及下屬村委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主要是通過給予貧困家庭物質幫扶來體現。
兩所鄉鎮中學全面實行寄宿制。中心小學對高年級學生基本實行寄宿制,有部分家住學校周邊的學生走讀。開學期間,寄宿學生周一至周五吃住在學校,周六和周日在家,學校對寄宿學生管理比較嚴格,實行班主任負責制,晚上要求學生在教室自習,安排老師下班輔導,對留守兒童會給予較多關注,例如交流談心、個性化輔導、心理疏導等,對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還會給予一定的物質幫助。但留守兒童在校外期間,學校關愛就鞭長莫及了。此外,B鎮中學在政府支持下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內有圖書、文體器材、電腦、親情電話等,供留守兒童開展課外活動,與父母進行交流。
中心小學低年級和各村小學實行走讀制,學校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愛方式主要有:(1)家訪和電話聯系留守兒童的父母,及時通報留守兒童的表現;(2)個別談心,給予留守兒童生活關心、學習輔導和心理疏導。在大量的校外(課外)時間和假期,學校和老師基本上無力開展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受訪的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相關負責人均反映,尚無專業社會服務機構來當地為留守兒童提供專門的關愛服務。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群團組織偶爾會下鄉開展關愛活動,主要是捐贈學習用品、圖書等;近兩年暑期,也有個別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為當地留守兒童提供教育關愛服務,但只有一周時間。
通過社會調查,筆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由祖輩代理監護,代理監護人缺乏教育能力,不懂得關愛孩子的科學方法,有些甚至對孩子有溺愛傾向。父母在外地務工,主要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跟孩子交流,有些孩子對父母不能常伴身邊有怨恨情緒,對父母的教誨有抵觸心理。許多父母也懂得陪伴孩子是最好的關愛,在學齡前將孩子帶在身邊,到入學年齡,因在務工地就學困難,便將孩子送回家鄉就學,只是在暑期將孩子接到務工地一起生活。在農民工子女隨遷就學問題未解決之前,要求父母盡職盡責很難落實。再者,農民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欠缺方式方法也是制約其盡職盡責的因素。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親子依戀缺失,父母的關愛和監護嚴重不足,遇到問題和困難不能及時尋求父母的幫助,有些留守兒童身心焦慮,易產生孤僻排外、沖動好斗、叛逆任性的異常行為[1]。
前些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經濟、脫貧致富是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政府的工作重心大多放在經濟建設上,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則重視不夠??h、鄉鎮人民政府的關愛工作內容除了物質援助外,缺乏可操作性的舉措;民政等有關部門的監督指導職能鮮有體現。政府各個部門之間職權、職責安排相對分散,溝通不暢,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停留在政府下文件、關工委發號召、教育抓幫扶、民政送救助的層面上[2],不能滿足留守兒童的精神關愛需求,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引導社會力量給予留守兒童精神關愛,以致于共青團、婦聯、工會等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獻愛心、搞慰問基本上是一次性經濟捐助,關愛活動產生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農村學校作為事業單位,受制于人事編制,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尤其是各行政村教學點由于學生人數少,三個年級一般只有四個教師編制,一個老師需要教不同年級多門課程,加之教學設施比較落后,教學任務非常繁重,生活條件也很艱苦。面對人數眾多的留守兒童,學校和老師對于留守兒童在校外期間遇到的生活、學習、行為和心理問題,在現有的師資條件下難以給予關心和幫助。
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力量主要有高校、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和其他組織以及愛心人士等。高校每年暑期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其中的重點內容,但是受到經費限制,每個團隊招募的志愿者人數不多,時間僅有7天左右,服務覆蓋的范圍也非常有限?;饡⑵渌M織及愛心人士基本上是以物質捐助方式開展一次性關愛活動,很難滿足農村留守兒童情感和心理需求,而且受益的留守兒童人數也較少。我國社會服務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社會工作者都較少。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持證社會工作者共計53.4萬人,其中社會工作師12.8萬人,助理社會工作師40.5萬人[3]。專業社會工作者集中在城市,無論是從人力還是財力上其服務都難以覆蓋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關愛工作的成效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實質性影響,需要社會各種資源的整合,形成合力來推動關愛服務體系的建設[4]。筆者依據《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確立的基本架構,構建了政府、村民社區、農村學校、家庭、高校、慈善組織“六方聯動”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
在整個教育關愛體系中政府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要把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作為重要工作內容,把握方向、統籌全局。一是建立健全關愛工作機制和激勵與問責機制,明確關工委、民政、教育、財政等政府部門的分工與職責:民政部門牽頭,負責政策落實、資源整合、服務調配、效果檢測等工作;教育部門加大農村學校師資配置,加強學校關愛工作力度和維度;財政部門在財政預算中適度增加政府開展關愛工作及購買社會服務的經費預算;關工委負責協調各部門的關愛工作。同時,將關愛服務納入工作業績考核范圍,優秀者予以表彰,不合格者,予以問責。二是強化政策導向,鼓勵和發展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壯大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弘揚志愿精神,健全回饋機制,激勵志愿者投身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服務事業。三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劃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專項資金,用于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或少兒活動中心和購買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服務。四是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網絡平臺,及時發布相關政策和關愛工作動態信息,定期發布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需求清單,實行關愛服務智能化管理,引導社會力量關愛服務流向,促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有序、均衡供給。
家庭是孩子生活、成長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負有監護和家庭教育的法定義務,在呵護孩子成長方面具有他人無法替代的功能,應當切實承擔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和家庭教育責任。一是確保監護到位。父母外出務工前,要將孩子委托給有監護能力的祖輩或其他近親屬照料,務工期間多與代理監護人溝通,與代理監護人共同履行好監護職責,加強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安全衛生教育和行為引導教育。二是重情感關懷。有些務工父母覺得情感上對孩子有虧欠,便在物質上進行較多的補償。但是,物質補償彌補不了孩子缺失的情感,如果補償過度會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長。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情感關懷。父母務工期間應該通過視頻或電話多與孩子交流,至少每周一次,詢問孩子在家里、在學校的情況,關心孩子的內心想法,撫慰孩子的情緒。條件允許的話,最好一個季度回家看望一次孩子。三是父母應端正教育觀念,樹立“知識改變人生”的理念,每周跟班主任或任課老師交流一次,了解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狀況,積極配合學校和老師的教育關愛工作。四是當孩子出現家庭無力解決的行為或心理問題,父母應當及時報告社區,求助專業社會工作者介入。
村民社區是留守兒童的生活區域,也是聯結關愛服務各方的樞紐。村民委員會作為農村基層自治組織,應當在關愛服務方面發揮樞紐作用。一是建立留守兒童家庭信息臺賬,動態監測,收集家庭的關愛服務需求,反饋給政府相關部門,為政府和相關各方開展關愛工作提供基礎數據。二是與學校共建留守兒童之家或少兒活動中心,配備管理員,既作為留守兒童課外活動場所,也作為社區配合相關各方提供關愛服務的站點。三是加強與高校、基金會、專業社會工作者的聯系,爭取社會力量定期在當地開展活動,提供關愛服務。四是弘揚鄰里守望相助的優良傳統,對監護能力弱的家庭,安排鄰居協助監護,確保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能得到有效監護。
農村學校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場所,關愛留守兒童是其本職工作的一部分,要充分發揮其教育關愛職能。一是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信息動態更新,定期上報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政府統籌關愛服務的基礎數據。二是家校溝通常態化,定期家訪,利用微信、QQ、電話等渠道與外出務工的家長保持聯系,反映孩子的表現,交流教育關愛方法,可以利用視頻會議形式召開家長會,讓孩子代理監護人和在外務工的父母線上線下同步參會,加強家庭監護和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他們對自身所應承擔的子女監護和教育責任的認識,要求家長在安全衛生、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方面加強對孩子關心和引導。三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將不同年級的孩子組成一個互助小組,安排老師指導,村民組長配合,讓留守兒童在課外期間,學習和生活上有小哥哥、小姐姐幫助和關心。四是建立心理咨詢室,支持老師參加心理咨詢培訓與考證,鼓勵有心理咨詢師證書的老師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或者邀請專業社會工作者給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正。
高校作為教育機構,參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是其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在農村,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志愿者稀缺,嚴重地制約了關愛服務的開展。而高校擁有先進的教育技術和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數量眾多的大學生志愿者,恰好能夠彌補這一短板:一是派出教師志愿者下鄉支教,直接為農村教育和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工作出力;二是師范院校與農村學校對接扶持,為農村學校老師提供教育培訓服務,提升農村學校老師教育教學能力;同時,利用技術優勢開發網絡課程,幫助農村學校充實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三是與社區和農村學校合作建立關愛服務站點,以置換第二課堂學分、優秀志愿者表彰、推優入黨、經費支持等舉措,激勵大學生志愿者與農村留守兒童結對,平時通過微信、QQ等渠道在線提供學習輔導、親情交流等關愛服務,暑期下鄉到服務站點開展支教關愛活動。
慈善組織包括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以扶助弱勢群體為宗旨,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要社會力量?;饡斜容^充足的善款,卻局限于物質援助。志愿者協會、義工組織等社會團體集中在城市,因成本較高,難以向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經常性志愿服務。專業社會服務機構有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矯正、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專業社會服務,但數量不足,資金有限。三者均未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后脫貧時代,物質援助的作用越來越小,農村留守兒童對精神關愛的需求與日俱增。政府需要采取財政補貼、稅費減免、購買服務等措施大力培育和支持專業社會服務機構,鼓勵專業社會工作者從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在農村培育和發展義工組織,鼓勵城鄉義工組織結對幫扶,就地解決農村地區志愿服務稀缺問題?;饡?、專業社會服務機構、義工組織可以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一是由專業社會服務機構、義工組織開發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項目,基金會資助,共同實施,各盡所能,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項目化;二是在村民社區建立服務站點,由專業社會工作者提供心理疏導、行為矯正、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義工組織提供親情陪伴、學業輔導等關愛服務,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實現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