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舉,杜 諄
(天津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西青 300387)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向。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符合我國鄉村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也符合我國鄉村發展的基本國情。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廣大鄉村地區實現包括文化、人才、經濟、生態、產業等全方位的整體振興,是一個系統性的戰略工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盵1]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鄉村文化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基礎和靈魂。在加速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促進鄉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是,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存在動能不足的發展困境。為此,要綜合分析,精準施策,有效激活鄉村文化發展動能,為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厚植濃厚的文化底色。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深入推進鄉村變革的重要戰略舉措,鄉村文化的振興發展對這一戰略的實施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無論是著眼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還是立足于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抑或是從緩解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矛盾角度考量,努力繪就鄉村文化發展的美好藍圖都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
鄉村文化源自于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凝結著廣大勞動群眾辛勤耕耘的智慧結晶與價值表達,其淳厚的文化內涵早已深刻烙印在鄉民們的精神脊髓之中,成為維系鄉土社會的精神密碼。“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盵2]鄉村文化這一豐富的文化資源,在不斷為鄉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同時,也因其獨特的文化地位和價值功效發揮著為鄉村振興育魂鑄基的功能。鄉村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性,加速推進鄉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不斷激活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要。
第一,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鄉村振興內在地包涵“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和鄉村組織振興。”[3]五大振興是一個有機統一整體,文化具有更深沉、更基礎的作用,以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為紐帶,推進鄉村在產業、人才、生態和組織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新發展,能夠為鄉村振興發展提質增效。第二,鄉村文化的良性發展能夠激發鄉民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在文化認同上的價值契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村文化貫穿于推進鄉村變革發展的始終,無論是戰略的推進還是政策的實施,鄉村振興都有其文化內涵上的價值表達。推進鄉村文化的振興發展,能夠喚醒鄉民在鄉村文化上的自覺與自信意識,增進對鄉村振興發展政策、措施的理解與認知,實現文化認同的價值契合,便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第三,推進鄉村文化發展有利于為鄉村振興戰略構筑穩定和諧的鄉村社會基礎。鄉村文化的孕育和發展建立在綿延悠久的農耕文明基礎之上,其內涵和品格滲透著淳樸的文化基因。生活在鄉村文化所縈繞的社會環境里,鄉民們潛移默化地受到“誠信友善、尊老愛幼、睦鄰友好、團結互助、勤儉節約”等正向價值觀念的引導,自覺維護和諧穩定的生產生活秩序,為戰略的推進營造實施環境和可持續的發展空間。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鄉村文化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同樣符合文化與經濟間的辯證關系。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鄉村文化的發展又會反作用于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其提供必要的文化指引。中國的鄉村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類型,鄉村文化內容的衍育與形式的更迭始終建立在豐富的農耕活動基礎之上,伴隨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演進,蘊含極為寶貴的經濟價值。鄉村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需要鄉村文化的支持。
第一,鄉村文化巨大的資源優勢能夠轉變成為豐厚的經濟效能。鄉村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鄉村地區極為寶貴的文化財富?!皞鹘y鄉村文化是對古代農耕文明的記載和反映,因而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價值、深厚的文化價值以及難以估量的經濟價值?!盵4]鄉村文化所呈現出的只是作為文化形態的外在表象,對鄉村文化加以轉化,充分發揮其在經濟創收上的巨大潛能和價值,就能把巨大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成為給鄉民增收創富的經濟優勢,促進鄉村文化與鄉村經濟的雙向提升。第二,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能夠優化鄉村產業結構。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的特殊國情,長期以來,廣大鄉村地區主要以第一產業作為發展的基礎和重心,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是鄉村地區較為薄弱的環節。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能夠加速文化產業在鄉村地區的發展壯大,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彌補鄉村產業結構單一的短板和弱項。第三,鄉村文化發展能夠有效活躍鄉村文化市場。廣大的鄉村地區,不僅有豐富的鄉村文化儲備,占據我國人口基數一大部分的鄉民也是文化消費的重要群體。鄉村文化的發展能夠盤活鄉村文化市場,為鄉村文化融通交流提供必要的市場空間。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文化領域也表現突出,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業已成為打破城鄉融合阻隔的重大障礙?!爸袊幕脏l村為本,以鄉村為重,所以中國文化的根就是鄉村。”[5]無論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城市文化還是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鄉村文化,雖然在文化表現形式與文化內涵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卻烙印著相似的文化基因,賡續著共同的文化根脈。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能夠進一步擴大城鄉文化認同的共同價值基礎,緩解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矛盾。
第一,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能夠增強鄉民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意識?!霸诂F代文明背景下,鄉村文化往往被貼上落后的標簽”[6],這是基于城市發展水平高于鄉村發展水平認知基礎上形成的認知偏差。長期以來,我國發展重心一直在城市地區,文化發展也不例外,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地位上存在高低優劣之分。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能夠深化鄉民對鄉村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提高鄉村文化自信意識,扭轉錯誤的認知觀念,為城鄉文化交流提供平等的心理認同基礎。第二,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能夠促進城鄉文化融合共生。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文化振興發展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為鄉村文化跳出固定的活躍圈層融入城市地區提供了可能。城鄉文化之間互為補充,在原有文化特質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元素,增添新的色彩,能夠形成城鄉文化融合共生的和諧氛圍。第三,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能夠滿足鄉民們在精神層面的文化需求。文化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由于發展水平和程度的差異,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為生活在各自文化空間里的居民所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也存在一定差距。鄉村文化振興發展符合鄉民日趨提高的文化需求,能夠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因文化發展程度的差異而產生的文化獲得感和滿足感不同所導致的心理落差,進而提高鄉民在文化服務方面的幸福指數。
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進程中,鄉村文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鄉村文化在加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程中,其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功能得到更充分地發揮,鄉村文化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但鄉村文化仍在文化主體、發展活力以及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存在動能不足的困境,阻礙鄉村文化發展活力的進一步釋放。
鄉村文化發展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文化主體是鄉村文化發展最直接的動力來源?!稗r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鄉村文化建設成果與農村居民的文化參與意愿息息相關?!盵7]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變革,鄉村地區搭乘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逐漸提高了生產生活水平,給鄉村生活帶來了質的飛躍,但城鄉之間逐漸拉大的發展差距也給鄉村文化建設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第一,鄉村地區人口流失加劇。當前,僅僅依靠務農已經難以滿足家庭生活的開銷,越來越多的鄉民選擇走出家鄉,來到城市務工以改善家庭生活。城市化的推進,吸引著大量勞動力的轉移,這本無可厚非,但在客觀上也造成了鄉村人口的流失。尤其是鄉村文化主體中的主要部分青壯年群體的流失,加劇了鄉村地區的“空巢化”與“老齡化”現象。部分留守鄉村的老年人或婦女,雖有心致力于鄉村文化的發展,但也因年齡和精力的限制面臨力不從心的窘境。第二,鄉村教育因缺少生源而漸趨沒落。教育會直接影響文化的發展,鄉村教育承擔著為鄉村文化發展培養接班人的重任。但是,近些年部分兒童因父母外出務工轉移到城區就讀,或進入城鎮的寄宿制學校就讀。這些情況都直接導致了鄉村教育生源的流失,越是生源不足就越是漸趨沒落,越是沒落生源就會更加緊缺,形成惡性循環,部分鄉村小學面臨合并、關停的風險。鄉村教育的沒落會進一步加劇鄉村空心化發展趨勢,進而導致鄉村文化主體的缺位,嚴重阻礙鄉村文化的發展建設。第三,鄉村地區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提升,鄉村地區走出了數量眾多的高校畢業生。但是,由于鄉村地區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環境,很少有高校畢業生自愿回到鄉村從事鄉村文化建設工作,形成本地生源不愿回,外地生源不愿來的尷尬局面。人才引進數量小于人才流失數量,鄉村文化建設人才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村文化主體的缺位。
鄉村文化發展是一個由不完善到相對完善的過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給鄉村文化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歷史機遇,鄉村文化也表露出復興發展的跡象。但是,“現階段鄉村文化式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是當前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8]究其原因,鄉村文化的發展因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文化產業不夠完善以及自身創新性發展不足等方面的影響,發展活力釋放不夠充分而呈現式微態勢。
第一,鄉村文化因受到外部文化輸入的影響,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鄉村文化有其獨特的衍生和存續環境,長期活躍于廣大鄉村地區,活躍半徑相對較小。近年來,城鄉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漸次提高,多元的城市文化伴隨鄉村地區的人口流動一并涌入鄉村地區。在多元價值觀念與文化內容的影響之下,鄉民們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情感逐漸向城市文化靠攏。鄉村文化在有限的生存空間里被邊緣化,在主流文化領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文化話語權也被逐漸肢解。第二,鄉村文化的產業化有待完善,經濟轉化效能有待提高。鄉村文化需要借助產業的規模優勢,不斷提高在文化市場的份額以增強其影響力。當前,鄉村文化產業仍處于上升階段,還不夠成熟,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效益的轉化效率還有待提高,這就難以調動鄉民經營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影響鄉村文化活力的釋放。第三,鄉村文化創新驅動發展活力不足,難以滿足新的文化消費需求。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從文化自身發展角度考慮,鄉村文化也應跟隨時代和社會進步的腳步進行揚棄性發展,剔除陳腐落后的內容,融入新的內涵和特征,滿足鄉民日漸提升的文化需求。生活在網絡環境下,萬物互聯互通,文化也需要根據時代特征以符合大眾新的審美標準來創新表達風格。但當下,對鄉村文化的發展仍然囿于傳統,抱守固有的發展模式,很難融入創新元素,這樣只會使鄉村文化陷入失活的泥潭,加速鄉村文化式微。
幅員遼闊的鄉村地區不僅孕育著燦爛的鄉村文化,還是一個體量龐大、需求旺盛的文化消費市場。我國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以完善文化服務制度體系,以滿足鄉民們旺盛的文化需求。盡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早已從最初的建立階段發展到如今漸趨完善的程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有了較大提升,但面對我國鄉村地區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需求多樣的基本國情,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與現實的文化需求仍然存在錯位和不足,亟待進一步加強。
第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千篇一律的情況,缺乏精準性和針對性。由于地區差異、生活習慣以及文化風俗等方面的不同,不同地區的鄉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然而,部分地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一刀切”現象,不考慮當地實際的文化需求,只是機械地完成公共文化供給的政績目標,給各地提供完全一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使得為鄉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實效性大打折扣,精準性也有所欠缺,甚至造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浪費。第二,鄉民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同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單一的矛盾凸顯。隨著鄉民物質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文化服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再單純地滿足于文化領域的“溫飽”問題,而是需要更加多元、豐富的文化產品。我國現行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領域占據絕對份額,供給主體較為單一。但是,政府主導所提供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只能滿足鄉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對于更高層次、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有賴于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第三,保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有效提供的體制機制亟待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健全有效的體制機制無論是從規范效能角度還是約束效能角度考量,都是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運轉的保障。當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在政策支持、財政保障、人才隊伍、考核評價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制度機制仍然存在漏洞和缺陷,需要下大力氣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不斷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立足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客觀實際,鄉村文化發展要積極把握時代和政策機遇,深刻剖析鄉村文化發展動能不足的具體誘因,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舉措激活鄉村文化發展動能。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多措并舉加速鄉村文化建設人才回流的基礎上,以技術賦能驅動鄉村文化發展,并以文化需求為導向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人才是有效激活鄉村文化發展動能的重要動力源泉。面對鄉村人口流失導致鄉村文化主體缺位的困境,必須果斷采取措施,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回流的就業與創業氛圍。要采用“輸血式”與“造血式”并行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模式,所謂“輸血式”即是為鄉村地區引進優秀的專業人才,鼓勵鄉民積極返鄉,為鄉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所謂“造血式”,顧名思義就是要激活鄉村地區培育本土鄉村文化建設人才的“造血細胞”,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第一,要為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就業開辟綠色通道,鼓勵鄉民為家鄉文化建設與發展耕耘奮斗。在外務工的青年、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等群體都是鄉村文化建設可以爭取的人才群體。政府部門要出臺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鄉民提供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使返鄉就業人員既可以提高經濟收入又有更多機會投入鄉村文化建設工作。鄉村基層黨組織也要發揮鄉村文化建設戰斗堡壘作用,廣泛動員在外務工、就業、高校畢業人才返鄉就業、創業,為家鄉文化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第二,振興鄉村教育,重視鄉村文化的家庭教育,為鄉村文化培育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鄉村文化發展而言,鄉村教育是其重要依托,鄉村學校是其發展的平臺和載體。要加大對鄉村教育的傾斜與幫扶力度,從師資配備、軟硬件設施等方面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拉動鄉村教育生源的回歸。同時,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把鄉村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全過程,在孩子心靈深入埋下鄉村文化的種子,為鄉村文化發展孕育新的人才生機。第三,探索鄉村地區與地方高校的交流與合作,營造以文化研究帶動鄉村文化發展的氛圍。地方高校立足本土發展特色,深受地方文化的熏陶,其在人才培養與文化研究等領域與鄉村地區的文化發展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鄉村地區要充分借助地方高校的人力、物力和智力等優勢,深化與地方院校的合作交流,緩解鄉村文化主體缺位的矛盾。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降低了文化傳播的門檻和難度,文化傳播的時空局限也逐漸被打破。鄉村文化發展應該立足時代和技術發展前沿,大膽嘗試,勇于突破傳統的鄉村文化傳播、存儲以及展示等方式,在技術賦能下為鄉村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鄉村文化發展要在消費者新的文化需求背景下,主動探索“互聯網+鄉村文化”新模式,打破鄉村文化與互聯網之間的技術壁壘,為鄉村文化融入技術元素,加速鄉村文化創新發展步伐,為其增添新的文化動能。
第一,鄉村文化要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提高其在網絡傳播上的活躍性和曝光度,增強鄉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面對生存空間的縮小和話語權的弱化,鄉村文化發展要主動開拓新的生存空間,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增加在公眾視野的活躍頻次,擴大活躍半徑;并借助平臺大數據的算法優勢,為鄉民帶來精準的文化體驗,鞏固其在鄉村文化場域中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激活鄉村文化新的發展動能。第二,鄉村文化產業要引入互聯網電商新模式,形成文化產業新業態,提高鄉村文化產業附加值。隨著鄉村市場化的變革,電商業務已基本打通了鄉村電商的最后一公里。鄉村文化產業完全可以引入“互聯網電商+鄉村文化產業”新模式,培植鄉村文化知名品牌,提高鄉村文化產業經濟效益,增強鄉民投身鄉村文化產業的熱情和信心,形成以文化產業帶動鄉村文化發展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鄉村文化的發展活力。第三,鄉村文化要實現數字化轉型,以技術驅動創新發展動能,滿足消費者對鄉村文化新的文化消費需求?;ヂ摼W數字技術的轉型升級,給文化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技術動能。鄉村文化發展應該把握技術變革的新契機,以技術加持實現創新發展??梢圆捎脠D文以及音視頻化的呈現方式,或者“云直播”的方式為鄉村文化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沉浸式文化視聽體驗,達到既實現自身創新發展激活文化發展動能又滿足消費者新的文化體驗的雙重目標。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與否是衡量鄉民文化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不僅直接影響鄉村文化的發展,還會影響鄉民們共享鄉村文化發展成果的價值實效。近年來,鄉民們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與現行不完善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間產生了一定的矛盾,阻礙了鄉村文化發展動能的有效發揮。要堅持以文化需求為指向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激活鄉村文化發展新動能。
第一,以鄉民實際的文化需求為遵循,完善科學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從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邏輯關系角度考慮,政府為鄉民提供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應該以鄉民們的現實需要為依據。政府部門以及鄉村基層黨組織應該擺正文化政績觀,對于不同地區不同需求應該深入調研,對鄉民們實際的文化需求進行整合,有的放矢健全科學、精準、高效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制,不搞一刀切,不做面子活。第二,立足鄉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紤]到我國鄉村地區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面對龐大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規模,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為鄉民提供基本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但是,滿足基本較易,滿足多樣化的鄉村公共文化需求就需要引入市場調節機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打破單一供給主體現狀,便于更好地滿足鄉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第三,以更好地服務鄉民為宗旨,建立健全常態化與長效化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謂常態化與長效化也即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完善的制度體系規范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在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保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作,而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成熟完善的過程,需要以便民、利民為宗旨,不斷提高鄉民們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總之,在加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鄉村文化發展有助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有助于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還有助于緩解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矛盾。
但是,鄉村文化發展也存在鄉村空心化造成鄉村文化主體缺位,鄉村文化發展活力不足造成鄉村文化漸趨式微,以及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不完善造成文化服務與現實需求相脫節等動能不足的現實矛盾?;诖?,要多措并舉加速鄉村文化建設人才回流,以技術賦能驅動鄉村文化發展,并以文化需求為導向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