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第七高級中學 王定國
東莞市第七高級中學致力于打造“樂學”教育品牌,努力轉變育人方式,豐富和發展樂學教育,建設科創高中,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化發展道路。
建校之初,學校提出了“微笑走進教室,開心走出課堂”。提倡老師們認真備課,真正關心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把學生的成長放在心上,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充滿期待。具體落實到行為上就是面帶微笑走上講臺,把心中有學生體現在教學行為中。以教師的期待激發學生的奮進,讓學生對上課也充滿期待。
學校提出了“人人入社團、天天有活動、個個有特長”,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至少加入一個社團,在社團中去交朋友、培養興趣、形成特長。學生在三年的活動中形成了樂觀向上、陽光自信的精神品質,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的愛好特長,在課外活動中找到自我,確定了人生發展的方向。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美術、音樂、機器人、體育等方向的特殊人才。
學校通過美化環境、建設功能區、營造人文環境,把學校打造成為師生學習的樂園、成長的樂園、精神家園。充分利用學校的空間種植層次分明、四季分明、寓意深刻的花草樹木。學校飼養的天鵝、孔雀、山羊成為師生工作學習之余觀賞的景致,大片的向日葵、潔白的蓮花不但成為學校的一景,更是七中人精神品質的一部分,讓人深刻體會到樂在學中。
學校租下60多畝與學校相鄰的果園、水塘、林地,作為學校勞動基地。同時與農業企業合作,掛牌“我的農場”勞動基地,并把學校的部分綠化用地、觀賞魚池改造為勞動基地,種植綠化、觀賞、食用多功能植物,并把這些基地劃分為班級責任田、項目組實驗田,為開展“樂家”為主題的特色勞動教育提供場地。
學校在勞動基地中開辟了水稻田,讓學生體會勞作過程。同時充分發揮多學科融合的特點,以STEAM理念為指導開發水稻種植的延伸課程——舞草龍。從種水稻到舞草龍,形成了跨學科、跨學期(從春天到秋天)的“課程鏈”。
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出臺后,學校系統梳理原有勞動特色項目,以先進課程理念為指導進行梳理整合,形成了體驗式勞動課程、研究型勞動課程、科技農業課程,以及農業勞動與日常勞動、家務勞動、社區勞動相結合的課程。同時發揮東莞科技企業多、科創氛圍濃厚的優勢,正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太空農業等課程。
建設篤行科學院、航天實驗室等科技教學及實踐場室,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培育適應和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科創特色人才;繼續開設先進科技特色校本課程;變革學校課程實施和教學方式,倡導探究式教學、研究性學習、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深化“互聯網+”、5G、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在教育教學及管理中的應用。實現由一般普通高中向科創特色高中的轉變,由現代學校向未來學校的轉變。
通過開設科創課程、舉辦科創活動,培育全面發展的七中學子。在科技教育及科創活動中使他們實現個性化、全面發展,正如學校校訓中蘊含的“篤行”“弘毅”精神品質。最終促進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五維發展。
第一,聚焦科技發展、發揮自身優勢,建設科創課程體系。開設科普課程,邀請熱點科技領域院士、專家進校園,開設“大師課堂”。在現有國家課程基礎上開設“融合課程”,自然科學突出科技史教育。社會科學學科通過社會調查與實踐,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初步掌握社會研究方法。開設創客教育,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把理念轉化為現實成果的能力,進一步優化現有優勢課程。形成全面提升科學素養與特長培養相結合、科普知識與專業領域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堅持方法與成果并重,既開展科學研究、科技發展方法課程,又倡導通過動手實踐創造發明物化成果。
第二,建立以國賽為導向、省賽市賽為主體、校級賽事為基礎的三級競賽體系。以教育部及相關部門公布的青少年賽事白名單為參考,培養科技特長生,組建參賽隊伍,進行常態化訓練。以省市級科技賽事為主攻方向,根據學校現有課程和學生特點,力爭形成全面覆蓋的參賽隊伍。按“以賽促學、展示提高”的原則設立校級賽事及獎勵制度,舉辦校內科普知識競賽、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社會實踐成果展示、科技故事舞臺劇、實驗設計與操作比賽;設立校內邀請賽、班際賽、校際聯盟賽、成果展示賽、熱身表演賽等,利用學校“夢想舞臺”提供表演與展示機會。
第三,建立專兼結合、一專多能的指導教師隊伍,形成專業領域豐富、學校與社會融合,滿足科普、教學與比賽指導需求的科技人才體系。校內為主、校外為輔,以綜合實踐、技術科組教師為主體,全體教師結合各教課程或個人愛好各展所長,組成不同項目組,開設科學教育校本課程或參與指導學生。與市青少年科協及科普協會合作,邀請先進科技領域專家進校園,與市內科技園區高科技企業合作,聘請科技工作者擔任指導老師、主講教師。自主培養一支高水平的競賽教練隊伍。
第四,建立智慧校園、科技場館、見習基地的科創基地體系。建設科技校園、智慧校園,豐富信息科技、物聯網等技術在校園中的場景應用,增強學生科技產品應用體驗,發揮科技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好市內科研院所、散裂中子原等科研單位的資源,用好周邊研學實踐、工業展館相關項目,形成完善的科創教育基地,滿足學生參觀學習、科技應用、科學實驗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