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楊震國
(1.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2.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上海 200082)
形意拳是中國傳統內家拳之一,具有較強的技擊與健身養生價值,在傳統武術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探索形意拳進入高校,推廣形意拳的教學與訓練,無論是對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還是對人才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受到越來越多相關部門的關注,加強大學生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也被國家和地方高校愈加重視。隨著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的不斷變化,同時伴隨高科技和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中華傳統武術在傳播與教學推廣過程中也面臨著西方競技體育和體育商業化的沖擊,在進入校園課堂和學生課外活動的過程中面臨較大困境,相比于其他體育項目,武術課選修學生人數較少的處境仍無法破局。
傳統武術進校園既是一種政策趨勢,也是普及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迫切需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體育總局等國家重要部門都頒發了相關文件,對傳統武術進校園做了具體的政策要求[1-2]。另外,培養熱愛祖國、樂于奉獻、德才兼備的優秀大學生也是國家與民族未來的迫切需要,培養學生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素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前提。傳統武術的優秀文化屬性眾多,既體現了剛毅勇為,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中醫、中國傳統哲學等思想,同時將技擊、健身養生融為一體,傳統武術的優秀文化對培養新時期的愛國有志青年意義重大。但是,傳統武術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神化”效應,出現了很多“神秘”氣質,這對于逐漸構建豐富知識體系和思維邏輯較為清晰的大學生群體是無效的,嚴重阻礙了傳統武術的正常傳播過程。因此,如何使傳統武術走下“神壇”[3],真正扎根于大學生知識精英群體,避免傳統文化“失守”,是武術教學與推廣從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該文主要以形意拳在高校傳播為例,從武術課的建設、武術教學與訓練、武術協會及武術競賽模式的構建等角度分析傳統武術進校園的有效模式,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科學訓練,并通過協會和競賽的模式,促使學生參與武術的管理與競賽工作,形成主人翁意識,增強自我提升動力,養成將傳統武術做為終身體育項目的習慣,形成高校傳統武術傳播的良性循環。
在形意拳的課程建設中,需要綜合考慮課程的先進思想性、技術體系合理性,注意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并充分認識大學生的主體性和與時俱進的特征。
形意拳在近現代民族抗爭中充分展現了簡潔實用的特征,為高校形意拳課程建設中的思想教育環節提供了生動形象的素材。因此,在國家大力倡導大學生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的政策指導下,在形意拳課程的思想教育環節普及形意拳在史書中留下的歷史印記,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優良思想品質,也有利于學生養成客觀積極對待形意拳的基本觀念。
進入新時代,形意拳課程建設應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要求,從形意拳理論和技術體系中挖掘培養人才所需的文化基因,培養學生建設祖國的使命感和奮斗精神。傳統武術的“道”在武術文化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形意拳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充分挖掘“道”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
形意拳校園課程體系建設的另一層思想精神內涵是敢于拼搏、激流勇進、銳意進取。正如所有學習一樣,學習武術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將形意拳的優秀歷史與中國時代優秀思想結合,建設能培養學生用于向上、銳意進取的拼搏精神的武術課程體系,是對形意拳課程開設者的基本要求。
形意拳課程建設的理論與技術體系,應既保持形意拳的優秀理論和技術特征,摒棄落后的理論和訓練方法,又要符合科學的運動訓練要求,符合人體的生理學特征和科學的運動訓練原理。在課程的科學體系建設過程中,切忌傳統武術中神化、神秘、失真的神壇形象在教學與訓練過程中出現。這些行為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信息的廣泛與實時性傳播使得一般性的武術歷史知識與文化知識不再成為大學生的認知障礙和盲區,尤其是大學生的知識體系日益豐富且與時俱進,向具有較強理性思維和科學頭腦的大學生傳播失真的武術理念與技術體系,既不符合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4]。
在形意拳課程建設中,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技術手段相融合,廣泛開展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學校優秀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將學校的形意拳教學資源通過線上模式向社會推廣。這既有利于學生在業余時間通過回放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也有利于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不斷豐富,從理論和技術兩個層面以及課程思想性等多個維度對課程進行升級提高,健全課程的思想、理論與技術體系。
在教學與訓練內容安排上要注意形意拳的基本技術特征與現代科學訓練理念相互融合,形意拳主體內容上需充分體現形意拳的技擊特性與健身養生功效,同時融入現代科學的訓練理念,注重基本素質與武術專項素質的合理安排。
形意拳具有簡潔實用性特征,“脫槍為拳”,技術動作具有明確的技擊含義,在專項教學內容編排時應注重講解技術含義,并合理安排實用化訓練。這樣既能使學生深刻領會技術動作要領,也能通過實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形成對形意拳的重視態度。在講解與教學過程中盡量避免過分夸大和虛幻講解,注重實際教學,以實踐教學為第一要務[5]。
另外,基本身體素質是一切武術的根基,柔韌、速度、耐力、力量、靈敏、協調、平衡等基本身體素質必不可少[6-7]。在教學進度和訓練計劃制訂過程中,應根據運動生理、運動訓練等基本理論科學合理編排教學與訓練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形意拳專項素質全面提升。
對于非體育專業學生而言,形意拳屬于需要很強爆發力與較高運動速度的拳種,且肌纖維的運動方式和肌肉的發力特征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肌肉運動特征,甚至不同于大多數體育運動項目,多以螺旋勁、纏絲勁為主,且要求具有快慢結合,動靜相宜,講求“硬打硬進無遮攔”“打倒還嫌慢”的迅猛、快捷特征。這種運動方式對于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初學者而言,在練習過程中由于肌肉運動習慣的不同,導致技術動作不適應,無法做到動作準確,甚至出現運動不適,或者造成運動損傷。因此,在正式進入形意拳教學與訓練之前,加入柔韌性教學與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肢體關節的活動范圍,提高學生適應形意拳技術動作的能力,也可避免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由于動作不適而造成肌肉、肌腱、韌帶拉傷等運動損傷的情況。
針對形意拳的運動特征,柔韌性課堂內容的安排主要包括腿、腰、軀干、肩、頸、手臂等處,形意拳對腿部的要求較高,如槐蟲步、趟步等腿部動作對腿部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加強踝關節、膝關節和大腿后側、內側韌帶的柔韌性,對于提高動作幅度、動作爆發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可有效避免由于運動范圍狹小且用力過猛所造成的運動損傷。加強髖關節、腰部以及軀干的柔韌性練習,有利于發展形意拳虎背熊腰、龍折身等技術特點,更有利于腰部發力,所謂“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強化腰、軀干的柔韌性,有利于力量的良好傳遞,從而更好地發揮腰與軀干的中樞作用。形意拳對頸、肩、小臂、手掌等都具有明確的技術要求,合理發展這些部位柔韌性,既有利于動作的舒展大方,達到形意拳技術動作的要求,也有利于形意拳勁力發展的基本特征。
形意拳對速度要求很高,要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形意拳的基本特征能被學生所領會,對學生的速度素質進行訓練十分重要。另外,肢體的協調性在完成動作速度要求時同樣重要,形意拳的動作速度需建立在協調的基礎上。因此,初學者由于對動作并不熟練,在動作練習時先不要刻意追求動作速度,需通過不斷重復練習使動作逐漸熟練、肢體逐漸協調,在此基礎上提高動作速度。
具體教學內容安排應先以分解式的動作模仿練習為前提,再過渡到完整動作的協調性練習,要求動作準確,肢體協調,在滿足這些基本要求后,再進行提速練習。在提高動作速度練習時,仍然不能忽略動作的協調性,協調性是動作靈活的基礎,沒有肢體的協調,則不能保證高速度動作。即使肢體動作的某一部分速度較快,但由于協調性不好,也會造成動作的分解,使之缺乏整體性,不能達到形意拳的“整”勁要求。
形意拳的積極性要求決定了其對力量具有較高要求,既需要大肌肉群的爆發力與絕對力量,也需要小肌肉群的靈活性發力與對大肌肉群力量的傳導,同時還需要肌肉具有一定的耐力水平,這些力量素質缺一不可,且協調性力量也至關重要。在進行教學安排時,應重點關注爆發力、耐力及協調性力量的合理化。
力量訓練分為基礎力量訓練和專項力量訓練,二者缺一不可,基礎力量訓練對專項力量訓練起輔助作用,專項力量訓練對基礎力量訓練具有導向作用,使基礎力量的訓練安排更有針對性。形意拳的力量訓練融合于基礎體能訓練、武術基本功訓練與套路分解動作及組合訓練之中,一般的安排是,在進行熱身訓練和武術基本功訓練過程中可發展速度力量與協調力量,在形意拳專項練習過程中注重發展拳術、器械的速度力量和協調力量,同時可以通過不斷重復練習,發展耐力。需要注意的是,專項內力和基礎耐力訓練應安排在課程結尾,而且專項耐力在前,基礎性耐力訓練在后,這樣有助于保證形意拳專項技術動作質量,同時避免運動損傷,對于耐力訓練,應注重同時發展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
靈敏性對保證形意拳的技擊性特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練拳不能打,除了其他基礎素質和專項素質不能達到技擊性要求外,動作的靈敏性對形成技擊能力也十分重要。在形意拳教學與訓練過程中發展動作的靈敏性,提高大腦神經中樞的興奮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提升肢體動作反應速度和反應的準確性,有利于發展學生形意拳的實際應用水平。在進行靈敏性教學內容安排時,也應注重基礎靈敏性和專項靈敏性教學安排并舉。形意拳的專項靈敏性練習既可借鑒傳統武術的靈敏性訓練方式,也可采用現代競技體育或搏擊運動的專項靈敏性練習進行教學內容編排。
肢體的平衡能力是有效完成技術動作的重要保障,所有運動項目都有對平衡性的基本要求。形意拳運動過程中常有槐蟲步、趟步中的“雞腿”、燕形等對平衡性要求高的技術動作。在進行平衡性教學安排時,既可采用單式練習,又可采用輔助性的平衡性練習,也可采用動作轉換或整套動作練習時的平衡性練習模式。既要求單個動作的平衡性,也要求動作轉換過程中的平衡性;既需要肢體在心率較為平穩的有氧工作下具有平衡性,也需要在無氧工作條件下具有平衡性;既需要靜態動作的平衡性,也需要動態動作的平衡性,即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因此,在進行平衡性教學安排時,要采取多種平衡性訓練方法相融合的訓練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形意拳專項平衡能力。
校園中建立武術協會并開展武術競賽是有效進行形意拳教學與訓練,增加形意拳學習者基數,擴大形意拳文化與武術理論、技術推廣范圍的有效手段。這既需要學生的廣泛參與,也需要武術教師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學校相關部門的協助。
在校園中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參與輔導的武術協會組織,加強武術在校園中的推廣[8-10]。以形意拳為例,武術協會的主要推廣內容為形意拳,但是可以兼顧其他拳種,如太極拳、長拳等,均可在協會內進行教學與推廣。究其原因,首先各拳種都需要較高的身體基本素質,這對于各類以技擊與健身養生為目的的武術而言都是基本需要。另外,各拳種雖具有差異化的特征,但也存在某些共性特點,協會內參與學習的學生在專攻一項拳術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其他拳種的技術特點,既有利于知識面的拓寬,也有利于專攻拳種技術的進步。
以武術協會為基礎帶動武術競賽的開展,是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重要手段。所謂“既學藝,必試敵”,只有通過比賽實踐,才能有效反思自己的技術水平,取長補短,提升自己。舉辦武術競賽可以在協會內進行,也可以在學校范圍內開展,或者在學校的支持下舉辦跨學校的比賽。如果條件允許,學校還可以支持武術協會成立武術隊,參加國內、國際各級武術比賽,促進學校武術協會向更專業的水平發展。
傳統武術進校園既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也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形意拳為代表拳種之一的傳統武術若要在校園內科學、廣泛開展,需注重武術課程的科學體系建設、教學與訓練內容的合理安排,以及正確認識武術協會與武術競賽對傳統武術推廣的重要價值。
形意拳在校園內的廣泛開展,首先需要學校各部門的大力支持,既需要課程的制度性建設支持,也需要課程內容的合理編排、課程輔助器材與場地支持,更需要協會建設、訓練隊、比賽機制的相關協助。其次武術教師需在形意拳的理論與技術體系教學內容的安排下提出綜合的合理化安排,這是形意拳教學與推廣的核心內容,需采取科學方案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最后,鼓勵學生及學校教師隊伍的廣泛參與,這是促進形意拳進校園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