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梧桐實驗學校 柯曉珊
■廈門市湖里第二實驗小學 傅結龍
(邱瑞玲)
統編教科書習作單元精讀課文重在從閱讀中學習表達方法,要從精準定位目標、精巧實施策略、精當多元評價入手,開掘和把握好習作單元的寫作資源,才能更好地助力語文要素在精讀課文教學中軟著陸。統編教科書改變了以往以閱讀為中心的編排體系,創新單元結構,安排了以習作語文要素為主線、獨立組織單元內容的“習作單元”。教師要用好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讓其語文要素軟著陸。筆者從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精巧實施教學策略、精當設置多元評價三方面入手,開展精準教學,能更好地實現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目標。下文以五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為例,談一談精準教學的步驟和策略。
五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其中的關鍵詞是“初步運用”“具體表現特點”。縱觀統編教材,共有七次寫人范疇的習作要素,其中有四次表達訓練指向“描寫人物的特點”。
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習作要素是“寫一個身邊的人,嘗試寫出特點”,四年級下冊“我的“自畫像”習作要素是“學習運用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的特點”,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漫畫’老師”習作要素是“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而本單元重在“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由此,在教學本單元精讀課文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充分發揮精讀課文的典型性的引導作用,在以往習作訓練的基礎上,抓住語文要素的關鍵詞“運用”“具體”,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本單元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中包含三個描寫人物的片段組成:《摔跤》重在通過神態描寫和動作描寫,凸顯小嘎子的機靈和小胖墩兒的沉穩的特點;《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通過外貌描寫,凸顯祥子的健壯、充滿生機;《兩莖燈草》通過典型事例、典型動作,凸顯愛財如命的嚴監生這一吝嗇鬼形象。這三個片段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人物寫作方法上相互照應、相互補充。三個片段組合起來,便是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學時,要清晰“這一篇”文本的寫作特色,將文章的寫作特色凸顯出來,教得精準、透徹,才能教出亮點、教出成效。
課后練習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之一。解讀課后練習,是定位教學目標的有力抓手。《人物描寫一組》一文課后練習有兩題:一是“默讀課文。說一說三個片段中的人物分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來的”;二是“舉例說說三個片段分別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結合課文中的語句,體會表達的效果”。這同時指向兩個點——說印象、學方法。以此為導引,讓學生抓住其中關鍵詞“人物印象”“描寫方法”和“表達效果”來解讀課文。
交流平臺是單元學習方法的梳理和總結,解決了“到哪里去”的問題。在定位教學目標前,可以先解讀交流平臺要點,結合交流平臺的要求,以更精準地定位教學目標。本單元的交流平臺以總結概括式的形式呈現,以“了解一些寫人的基本方法”總起,分點陳述,其中涉及《人物描寫一組》這課的有兩點——首先,選用典型事例,把它寫具體,列舉的是《兩莖燈草》寫嚴監生臨死前惦記節省燈油這個例子;其次,強調用多種方法來表現人物的特點,列舉了祥子和小嘎子的特點以及描寫的方法,還提到可以運用描寫人物的神態、語言、心理等方法,使人物的形象更鮮活。教師可以先解讀交流平臺,關注其中提到的課文例子,能更精準地落實課文的語文要素。總之,從語文要素、文本特色、課后練習、交流平臺四個方面出發,《人物描寫一組》指向習作的核心教學目標可以定位為:
1.抓住關鍵詞句,感知、品味人物形象。
2.學習課文選取典型事例寫人物的寫法方法。
3.學習恰當的描寫技巧凸顯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在這三個核心目標中有兩個指向寫作,兼顧感知、品味人物形象,這樣更能符合習作單元指向習作的特點。
目標定位明確了,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選擇具體的教學策略,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下文以五年級下冊習作單元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中的《兩莖燈草》為例,分析聚焦核心目標、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具體策略。
根據教材解讀和學情特點,課前設置了自主預習單,讓學生通過自主預習,掃清字詞障礙,把握課文大意。課堂伊始,根據預習單進行反饋,主要反饋三個內容:辨析多音字、理解古今異義詞語、梳理課文內容。針對后兩個內容,精心設計兩個策略:
1.精分詞語,妙解古今異義。根據文中的“哥子”“郎中”“監生”,發現古今稱呼不同;關注文中的“再不回頭”,發現古今意思不同;而“一聲不倒一聲”是古今說法不同。通過“稱呼不同”“意思不同”“說法不同”三種類型,巧妙破解古今異義這一難點。
2.精引導圖,巧說課文大意。圍繞嚴監生臨死前的“兩根手指”這一謎團,將眾人的猜測和嚴監生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一一對應呈現,呈現魚骨圖樣式的思維導圖,文章思路一覽無遺。并引導學生根據導圖,講述課文大意,快速把握課文內容。根據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定位,理解詞語、把握大意并不是本課重點,所以通過預習單及以上兩個策略,能更精準、更有效地把握要點,為后面的教學環節奠定基礎。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兩莖燈草》這一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學習中,不僅要明白作者寫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確作者怎么寫,并學會作者的寫作方法。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將視角聚焦于文本寫法,通過引入資料、展開比較、思辨質疑等策略,層層深入總結寫作方法,突破課文重難點,發展學生思維。
1.寫法思辨一:對比億萬家產和廉價燈草,凸顯吝嗇特點。課堂上,筆者引入《儒林外史》的資料:“嚴監生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他有十萬多銀子,錢過百斗,米爛陳倉,僮仆成群,牛馬成行。良田百畝,鋪面二十多間,經營典當,每天收入少有幾百兩銀子。”并將“幾百兩銀子”具象化——清朝中晚期1兩銀子大約是現在的500元人民幣,讓學生明晰嚴監生家財萬貫、十分富有;之后又引導學生猜測燈草的價值,明確“1兩銀子等于10文錢,1文錢可以買兩大捆燈草”,明確燈草的價值不足一提。由此,將“幾百兩銀子”和“兩莖燈草”進行對比,以此造成強烈的反差,讓學生品悟嚴監生這一愛財如命的吝嗇特點。
2.寫法思辨二:對比兩莖燈草事例和其他吝嗇事例,凸顯典型事例。辨析典型事例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可課文只有“臨死前掛念兩莖燈草”這一件事例,如何教會學生甄別典型事例呢?筆者從原著中尋找,引入描寫嚴監生的其他吝嗇事例,如“買四個錢的豬肉哄小孩”“每天重病卻只吃兩碗米湯”,將這兩個事例與文中“臨死前掛念兩莖燈草”這一事例進行對比,學生從物品價值、出現時機、細節描寫等方面進行比較,凸顯“臨死前兩莖燈草”這一事例的典型性,讓學生體會作者選取這一典型事例的獨具匠心。
3.寫法思辨三:對比人物的細節刻畫,凸顯恰當描寫。“課文只字未提‘吝嗇’二字,但嚴監生這個吝嗇鬼形象卻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這是為什么?”為了更好地突破“恰當描寫”這一難點,筆者通過這一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再次聚焦描寫嚴監生神態、動作的句子,精心設計以下環節:
(1)通過比較句子,品味生動描寫
通過表格羅列嚴監生三次神態、動作描寫,并通過改句和原句的對比,發現文中的原句更形象生動、富有變化,引導學生品味生動的描寫。(2)通過調換語序,品味恰當描寫

?
教學時,聚焦描寫嚴監生的三個句子,并打亂語序,讓學生體會是否合適。引導學生這三個句子放入文章情境進行品味,學生很快就能發現語序不能打亂,因為這些動作、神態背后藏著嚴監生的心情變化。一開始大侄兒沒猜對,嚴監生“把頭搖了兩三搖”體現他的著急,接著二侄兒猜測是否有兩筆銀子時,觸及到嚴監生吝嗇的本性,所以才有“兩眼睜得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這樣的表現,體會他越發著急、失望;最后奶媽的猜測讓他更是絕望,干脆都把眼睛閉上了,才有了“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這樣的描寫。從著急到失望再到絕望,程度越來越深,人物形象的刻畫也越趨鮮明。這一環節,從發現描寫方法到體會生動描寫,再到品味恰當描寫,步步深入,精準指導,深入挖掘表達內核。
精準教學理念下的習作單元精讀課文,不能止步于感悟、品析,要進一步讓習得的寫作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寫作素養。課堂上,筆者針對恰當描寫,搭建情境支架,選取了同樣是吝嗇鬼的葛朗臺,同樣是臨死前這一特殊時刻,設置如下的寫作情境支架:“本區的教士來給他做臨終法事的時候,十字架、燭臺和銀鑲的圣水壺一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父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圣像,他卻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如上情境支架中的兩處空白,是特意從原著中挖空的,根據“圣水壺一出現”和“駭人的姿勢”這兩個提示,能明確這兩處恰好形成了一個層層遞進的變化。與《兩莖燈草》一課關于嚴監生動作、神態描寫的變化是一致的,訓練點匹配度較高。在交流的最后,搭建例文支架,出示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的原文,讓學生進行對比,真正悟透寫法。
這一環節精搭支架,找準與文本寫法相匹配的練筆引燃點,選準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訓練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與運用中習得寫作,真正發揮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例子”功能,也讓課堂變得扎實、靈動。
在教學《兩莖燈草》一課后,評價時可以聯系核心目標,尤其關注典型事例和恰當描寫兩方面,來進行習得評價。可以遷移到本單元習作板塊的《叔叔記憶力超群》這一練習中,在教材提供的四個事例中甄別典型事例,并引導學生思考恰當描寫的思路。在評價學習成效時,引導學生有意練習本課習得的表達方法,以此實現教學評一體,更好地檢驗教學成效。
在教學《兩莖燈草》一課后,可以通過兩個思路來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將《人物描寫一組》的三個片段進行對比,比較三個片段的異同點,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還可以回顧《景陽岡》《軍神》等本學期學過的課文,挑選其中人物描寫的片段進行賞析,挖掘人物描寫方法,致力舉一反三,實現遷移運用。這樣的練習評價具有綜合性,綜合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
語文課程標準還明確高年級要“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這里提示學生寫完后與同學交流分享,也就暗示了學生相互評價習作的必要性。在《兩莖燈草》一課的教學后,也爭取做到自評、互評、師評三者有機融合。
首先,讓學生明確評價的維度,如檢查是否立足教學目標、檢查習作與要求是否吻合、品析習作表達語言的運用是否適切等。其次根據評價維度,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給他人評價。最后教師再給予綜合性評價,這樣自評、互評、師評三者有機融合,能讓學生的習作有更大的進步。如此,通過評價的針對性、綜合性和多元性的三個特點,來凸顯評價的精當性。
綜上所述,精準定位目標是基礎,精巧實施策略是核心,精當多元評價是保障。在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課程實施中,從精準定位目標、精巧實施策略、精當多元評價入手,開展精準教學,挖掘和把握好習作單元精讀課文中的寫作資源,能更好地助力語文要素在習作單元精讀課文中軟著陸。
注:本文為廈門市首批名師工作室2020年立項課題“統編教科書習作單元精準教學實施路徑的研究”(課題編號:XMMS2020029)階段性研究成果;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統編教科書習作單元精準教學實施路徑的研究”(課題編號:FJJKXB20-50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