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峰
摘要:圖形是低年段學生進行美術造型活動的核心要素,可以從圖形入手,從“發現”“探究”“運用”三個維度,提升學生的造型能力。借助生物體表的圖形,學生可以感知圖形排列;依托日常裝飾中的圖形,學生可以嘗試圖形組合。除了探究圖形,幫助學生在比較和操作中提升造型技能外,還可以運用在已有基礎上聯想、化抽象為具象等手段,激發學生的造型靈感。
關鍵詞:圖形;美術教學;造型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1—2年級)“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學習活動建議”中提出,“嘗試用線條、形狀和色彩進行繪畫表現活動”。線條是構成形狀的基本要素,形狀是事物的表現形式,用美術方法表現出來,即成為具有造型功能的圖形。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的“U線型”理論也指出,低年段學生正處于“圖式階段”,繪畫造型風格開始趨向寫實。但受制于生理發展和認知水平,他們尚無法將眼中看到的形象客觀、真實地表達出來。因此,圖形是低年段學生進行美術造型活動的核心要素,教師可以從圖形入手,從“發現”“探究”“運用”三個維度,提升學生的造型能力。
一、發現圖形:樹立造型意識
圖形廣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視角,依據其表達能力和意愿,使學生在發現圖形的探究活動中樹立造型意識。
(一)發現生物體表的圖形,感知圖形排列
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呈現了許多優美的圖形,教學時,學生都被吸引了。由此我想到,在自然界中,很多動物的體表都有漂亮的圖案,同時,很多植物的葉片和花瓣等也是很好的圖形素材。于是,我在網絡上查找了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圖案,收集到很多圖形素材。
教學《我和昆蟲》一課時,我先給每個學生發放一張蝴蝶圖片,然后提問:“你在蝴蝶身上發現了哪些圖形?請你在圖片上用水彩筆勾畫出來。”學生完成勾畫后,我出示蝴蝶的一只前翅圖片,提問:“說說看,你在這張圖上又發現了什么圖形?”學生紛紛回答,發現了圓形、方形、三角形和水滴形等單個的圖形。我繼續引導:“這些圖形是從哪里來的?”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是蝴蝶翅膀的輪廓圖形。接下來,我又出示一組蝴蝶翅膀的局部圖片,然后提問:“蝴蝶翅膀上的圖形是怎么排列的?”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又呈現直線、弧線、波浪線等線條。學生通過線條匹配,快速掌握了圖形的線性排列方法。從發現圖形到有意識地排列圖形,學生的造型意識得以提升。
(二)發現日常裝飾中的圖形,嘗試圖形組合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圖形,如服飾、器皿、建筑等,其造型都以各種各樣的圖形為基礎。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他們去發現自己看到過的裝飾圖形,如從現代建筑、日常穿著的服裝、裝飾性的生活物品等對象上尋找圖形。這些圖形結構簡單,多以幾何圖形組合的方式來表現,為學生掌握圖形的組合方法提供了學習范例。
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6課《漂亮的瓶子》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嘗試對發現的圖形進行組合。教學片段如下:
師(出示一個無裝飾的花瓶圖)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這個瓶子變得更漂亮?
生可以涂顏色。
生畫上一些圖案。
師不妨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先解決怎樣畫裝飾圖形的問題。(出示葉片和藤蔓的圖片)這幅圖片中多了什么?
生長出了一根樹枝和葉子。
生延伸出了一根藤蔓,還加上了葉子,圖形變得更美觀了。
師(再出示增加了藤蔓和葉片的圖片)第三幅圖片又有什么變化?
生藤蔓變得越來越長了。
師藤蔓一根接一根,將葉片有序組合起來了。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具有裝飾效果的圖形。(展示兒童毛衣、現代建筑圖片)說說看,你找到了哪些圖形。
生我在衣服上看到了正方形、心形和五角星形。
生我在房子上看到了“L”形、波浪形、三角形。
師我們再來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圖形是怎么組合起來的?
生毛衣上的正方形是一個一個橫著排的。
生我看到衣服上的長方形一個放在另一個上面。
師這兩種組合方式分別是水平組合和重疊組合。
生房子上的三角形有的豎著,有的橫著,可以組合起來。
生我在房子上看到,可以將長方形、正方形和“L”形組合在一起。
師我們可以稱這兩種組合方法為旋轉組合和多圖形組合。接下來,請同學們利用剛才學到的圖形知識,設計一個漂亮的瓶子。
生活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形素材。指導學生有效組合這些素材,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造型意識。
二、探究圖形:促進造型表達
低年段學生的造型作品多是基于已有經驗的主觀表達,他們發現美、表達美的意識還沒有被激活。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他們通過探究圖形,提升造型技能,促進造型表達。
(一)在比較中提升造型技能
學生在造型之前,一般不會事先進行觀察和分析,而是會憑借已有經驗,畫出某種圖形塑造對象。比如,畫人物的時候,學生會畫兩個圓形表示眼睛,畫一個月牙形表示嘴巴。這說明他們的造型表達缺乏審美認知。
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畫自己》一課時,我先出示高、矮、胖、瘦四種不同體型的兒童照片,引導學生分析四種典型人物在外形上的差異,然后請學生試著用形狀勾畫出人物的頭部、身體和四肢。接著,我從“你畫的是哪種體型的人?”“你使用了哪些圖形?”“為什么要使用這些圖形?”三個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的作品,進一步認識圖形與造型的關系。學生有了初步認知后,我出示兩幅人物作品(如圖1、圖2所示),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哪幅畫中人物的眼睛畫得更美?”“每個人的眼睛大小不同,我們該用什么圖形表達呢?”結合對問題的思考,學生不僅掌握了圖形的造型技能,而且生發了對圖形美學探究的興趣。
(二)在操作中發展造型技能
有些教師在教學時,會讓學生先剪出圖形輪廓,再運用繪畫的方式進行裝飾。與單獨的繪畫活動相比,這種方式需要完成兩次實踐操作,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運用圖形的能力。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目標形狀有整體的理解,這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造型技能。
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6課《漂亮的瓶子》時,我首先指導學生將美術紙剪出一個瓶子的輪廓形狀。接著,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創作的瓶子形狀美在什么地方?”意在引導學生從不規則圖形的審美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發現因“缺陷”而產生的形態美。最后,我指導學生用畫圖形的方法裝飾瓶子,結合范例啟發學生根據原有的圖形找到適合的圖形,學習排列組合、大小更替和角度變化等造型方法。
三、運用圖形:激發造型靈感
美術造型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運用合適的圖形自主地構造畫面。因此,教師要運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運用圖形完成造型,激發他們的造型靈感。
(一)在已有基礎上聯想
每次美術手工課結束后,學生總會留下滿桌子的廢紙。很多紙張只剪掉了一小部分,就被丟棄了,浪費較為嚴重。面對這一問題,我反復思考:如何才能使學生高效利用每一張紙呢?我收集了大小不等的幾十張廢紙,仔細研究后發現,學生在紙上剪掉了不同的圖形,使得每張廢紙都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圖形。如果能啟發他們通過聯想法進行簡單添畫,就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形象。
我以“發現廢紙的美”為主題展開教學。我先出示一個剪去較多形狀的廢紙圖形,并提問:“根據這個圖形,你能聯想到什么東西?”因為剪去了過多的圖形,導致該圖形觀察起來特別困難,影響學生對圖形的辨識。在發現了學生的困惑后,我將廢紙圖形的外輪廓描畫到紙上,再剪下來,之后讓學生試著將圖形旋轉至不同的角度再聯想:“運用這種方法,你將這個圖形變成了什么?”“還需要添畫什么?請你試著畫一畫。”學生聯想時,我提醒他們注意以下兩點:一是當從某個角度無法進行聯想的時候,可以轉換到另一個角度再次聯想;二是要通過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提供多種聯想造型的可能性,進一步激發創造靈感。
(二)化抽象圖形為具象
抽象派畫家會將具象的形體簡化變形,創造出以圖形為構成元素的抽象畫作品,這是一種高度結構化的美術創作活動。但從造型角度來分析,抽象造型比寫實造型更接近低年段學生的繪畫風格。因此,低年段美術造型教學不妨逆向設計,先用圖形進行隨機的抽象造型,再讓學生通過添畫使之變成具體形象。
教學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4課《繪畫游戲》時,我先對西班牙畫家米羅的《鳥翅上滴下露珠,喚醒了眠于蛛網暗影中的羅莎莉》作品圖片進行修改(將人物的五官、填充的顏色擦除),讓學生結合作品和題目,找找小鳥、蜘蛛網。學生找出這兩個對象后,我及時追問:“羅麗莎在哪里呢?”因為刪除了人物特征,所以學生找不出來。我順勢布置任務:“既然大家找不出來,那可能是作品還沒有完成,現在就請你來幫畫家完成這個任務吧。”學生在線描稿上添畫。待學生完成后,我將原作與學生作品一同展示。學生發現,利用相同的圖形,竟然可以變化出這么多種畫法,他們造型的興趣被大大激發了。
以圖形為要素的造型活動,為低年段學生美術創作提供了絕佳路徑。從造型過程來看,學生通過探究不同來源的圖形,建立起對圖形的審美認知;從造型結果來看,學生通過有意識地運用和創造圖形,提升了造型表現的技能。
參考文獻:
[1] 劉艷.視覺文化下的兒童繪畫表現及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2] 李玉.兒童視角下成長檔案袋評價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3] 李國凱.挖掘美學素材,發展學生的美學素養[J].中國數學教育,2019(23).
[4] 宋梅梅.基于自然形態的圖形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330250058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