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外貿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外貿行業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與此同時,由于外貿業務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及專業性,與工業企業會計有較大區別,使得外貿業務相關人才,特別是外貿會計、稅收人才顯得日趨重要和緊缺。外貿會計人才隊伍的緊缺使得外貿企業業務風險上升,并直接影響我國外貿行業的健康穩步發展[1]。而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為社會培養高素養、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而在培養過程中,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高校本科四年的教學內容是依據專業方向全方位育人[3],全國各高校都在加快推進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創建各學科課程思政教育大體系。因此,如何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時代中國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4]。筆者以“外貿會計”為例進行財經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旨在為財經類課程找到融入思政教育的切入點。
外貿會計課程是屬于一個多元學科組成的混合型學科課程,它集合了國際貿易與會計的相關專業屬性,因此這門課程既需要學習一定的國際貿易知識,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會計基礎。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國際貿易課程和財務會計課程的課程思政已經分別有了相關的研究進展。對于國際貿易類課程,多數研究學者認為,國際貿易專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具有很強的涉外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國際時事的發展現狀相結合,同時引入相應的課程思政元素。國際貿易類課程思政融入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學生能夠了解國際貿易以及我國的經濟價值貿易觀,同時帶領學生認識到中國經貿領域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信。課程方法設計上可采用案例教學法、互動討論發、情境教學法及對比分析法。對于會計類課程,它有一定的職業特點,具有較強的公共責任,因此思政元素的融入更為重要。會計類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培養目標主要是不僅要有較強的財經類專業知識背景和技能水平,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誠實守信的意識觀,要時刻保持一種家國情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學過程中,適合采取課堂內外相結合、線上線下多元化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具體可采用專題嵌入、典型案例、具體實踐、觀看視頻等教學方法。
外貿會計課程是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雙高相結合的技能型應用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外貿企業人才需求為目標,以應用能力為主線。因此外貿會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過程中,應將職業道德、契約精神、誠信教育等元素引入課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四個自信”、建立職業的責任感,并就行業熱點問題,因材施教,組織專題討論,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培養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科學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以會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為基礎,依據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及相關的稅法法規,緊隨我國財務會計改革現狀,引入外貿企業經濟活動常規業務,將外貿業務、財務及賬務三者融為一體。通過對外貿會計的含義、對象、特點,國際貿易術語及財務報價、外匯業務、國際貿易結算方式及核算、進出口貿易業務、出口退稅業務等內容的講解與分析,確保學生對外貿會計的理論內容有深刻的了解。
以培養學生外貿會計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依據外貿會計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參照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具體外貿企業案例,進行外貿會計崗位綜合模擬實訓,指導學生從建賬、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到登記賬簿、編制報表等手工會計處理,從手工會計處理到利用財務軟件進行外貿會計信息化會計處理,利用出口退稅軟件進行出口退稅申報,以及進行網上報稅操作等外貿會計操作的全部技能。
通過本課程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仿真模擬實訓操作,促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外貿企業會計人員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必須要堅守契約精神和誠信至上的信念,培養職業道德修養,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心,同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應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就貿易保護,“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進出口博覽會等行業熱點問題設置專題研討,準確引導學生思想動態。總體上要將正確的知識規律、德育規律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相融合,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人格,培養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擔負著知識傳授和靈魂塑造的雙重責任[5]。因此,課程思政如果想要有一個好的效果,前提是要有一個高質量高素質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而教師隊伍在傳授課程精神的同時也在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識和素養精神。對于學校而言,一支好的教師隊伍也能夠提升學校的整體面貌和教育質量,因此建設課程思政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開展的重要環節。學校應當定期組織相關的線上線下培訓,及時掌握當前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同時加強專業課教師對各門課程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另外,學校應當制定相關的績效評優政策來支撐課程思政教師隊伍。
課程思政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要通過思政元素的引入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生硬的講解課本理論知識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有趣的課堂教學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當前互聯網科技發達,教師可以綜合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把思政元素嵌入到專業知識教學中,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外貿會計課程在原有教學方法和手段基礎上,課程中針對思政內容將采取真實案例、情境再現、角色互換、互動討論等多元化教學方法,也可邀請校企合作公司的相關業務人員前來為學生授課,通過采用公司真實案例,為學生進行實訓指導。課下學生可通過線上微視頻、PPT以及其他信息化手段等方式進行鞏固和拓展知識點,課程結束后學生可將學習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撰寫心得體會,充分提高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
教學內容是一門課的重中之重,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思政的精髓在于以專業課技能為核心,同時引入課程思政元素,確保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認識到所學的知識能夠帶來哪些心靈上的感悟。因此對于一門課而言,課程所應當掌握的專業技能是課程的首要任務。筆者以“外貿會計崗位實訓”課程為例(見表1),闡述課程思政元素如何在專業課程中與專業技能進行融入結合,并實現相應的德育目標。

表1 “外貿會計崗位實訓“課程思政融合表
外貿會計課程作為專業課,課時可以設計在每學期70課時左右,每周平均4課時,兩課時的專業知識講解,另外兩課時集中進行模擬實訓以及財稅軟件的實踐,不論是專業知識講解還是實訓環節,都需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針對課程的考核,不應以最后的期末考核為最終結果,應當結合課程過程中所涉及的各項活動綜合定奪,最后期末考核占比40%,平時課程實訓活動占60%。可以通過每一次課程活動的具體參與積極度檢驗學生對該節課是否領會該節課的課程思政,在期末考試環節,也可適當出一些課程思政相關的題目來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同時針對教師,也需要制定相關的課程考核體系,每學期期末要對該門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情況進行考察,并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期末可以通過學生匿名打分評判教師授課效果,思政元素融入效果較好的教師應當給予一定的獎勵,效果不明顯的應當給予更多的學習機會并及時督促。學校也應當經常組織課程思政學習活動,定期檢查每位教師的考勤次數和提交培訓心得的情況。
在當前高校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門課程的教學不能再像過去僅僅局限于講授課本上的專業知識,更多的是需要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背景,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社會責任,以及能夠深刻體會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為國家帶來的貢獻,因此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的融入十分的必要。但由于專業不同,不同專業下的課程都有不同的職業特征,所以在課程思政融入時更多的是要結合相關專業,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基本情況。在設置教學方法時,要利用好當代科技信息化手段,抓住學生的興趣取向,將課本內外的知識以多元化的形式進行展示,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達到最終的學習效果和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