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明
(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學生的德育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德育滲透因其自身的特點能夠通過引起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在已有的研究中,少有針對小學課堂德育滲透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嘗試探索小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路徑。
德育滲透的思想最早出現在杜威的著作中,但當時并未引起太多的關注。后來,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在其專著《班級生活》中首次提出了隱性德育課程。杰克遜運用隱性德育課程概念探討了學校中的群體、表揚與權威對學生有無形的影響與支配作用。①德育滲透有以下特點:首先,德育滲透的主體是學生。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是在沉浸式的、陶冶式的體驗中得來,而不是教育者直接告知或者強行約束的結果。其次,德育滲透的載體較為豐富,可以是教材上的專題討論,課堂教學開始前的引入環節設計的社會話題,也可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等。第三,德育滲透的影響具有長效性。其影響不可測量,是逐步累積升華的。因此可以說,小學課堂教學德育滲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自身的品德、環境、教法以及課堂氛圍等,為學生營造一種道德氛圍,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從而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過程。
1.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小學生作為德育培養對象,教師要根據其身心發展特點來開展教學,發揮德育滲透的作用。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身心發展處于一個重大的變化和轉折期。其心理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情緒不太穩定、自控能力不強等。因此,教師在設計德育內容時要適應低年級的心理特點,注意形象性,充分運用模仿的學習方法。教育內容應貼近他們日常中能夠接觸到的、直觀的、充滿生活氣息的事物,這樣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并吸收。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學習上開始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過渡,心理上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這一學段的學生的抽象思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能分析、比較、模仿和抽象概括一些比較復雜的內容,性格特征也開始進入自我完善的過程,情緒控制能力表現出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識,交往范圍逐漸擴大,并向著成年人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應開展豐富的教育活動,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以兒童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為中心開展精神文化活動,摒棄傳統的說教式道德教育,并結合社會的現實道德問題,讓學生自己進行道德評價和行為選擇,為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創造良好的環境,以期更好地發揮德育滲透作用。
2.德育滲透的理論基礎
人本德育理論是德育滲透的理論基礎之一,人本德育是針對傳統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某種程度上的“非人”“人的缺失”現象而言的。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不是從人本身、人的需要、人的發展出發,而是把道德作為一種外部力量,強調對人的約束。人本德育思想是在現實背景下提出并興起的,目光聚集在“個體人的發展”上。西方人本主義德育思想在“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上重視人、關心人、理解人、發展人的主體性,表現出強烈的以人為本的傾向,對于形成學生完善的德性具有積極作用。”[1]
從心理學來看,人的歸屬、無意識、受暗示性等心理特征為道德教育提供了依據。人們的行為動機“總是在客觀上被歷史狀況所限制,在主觀上被得出該思想映像的人的肉體狀況和精神狀況所限制。”[2]因此,小學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也需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符合心理學原理,才能獲得更大的成效。
1.樹立合意的德育觀
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體現著一定的價值趨向,呈現出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對環境中的每一個體都有著強化思想和強化價值觀的作用。個性的形成不是強行灌輸的結果,而是在人際關系活動和各種文化要素以及特定情景和氛圍中不斷得到強化,并融合自身需要內化而形成的。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和道德養成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要求小學教育者把知識的傳授、道德養成彼此分離的教育觀念結合起來,尤其是在如今這個科技信息和數碼產品越來越容易被小學生接觸到的網絡化時代。在小學校園中,德育滲透的有效實施需要學校服務人員、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只有全體員工都具有了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地運用教學中的各種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道德影響。課堂教學氛圍中包含了教育者想要傳達的德育觀和價值觀,學生個體有選擇地接受,這將會對他們再次面臨類似的道德抉擇時影響其道德判斷,這個過程使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并不斷調適他們對事物的判斷。
2.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品德
學生的個性和品行的養成,需要較為輕松和寬裕的文化氛圍,安全的、輕松的和愉快的氛圍更有利于德育滲透。這種氛圍具有較強的帶入功能,能夠影響班級整體,進而影響到個人。如果學生經常處于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個性就會受到抑制,其品德的形成也會缺乏一定的發生環境,以至于德育效果不佳。因此,小學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要給學生創造他們需要的輕松的、安全的、愉悅的環境,使學生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輕松的交流和傳遞,學生會更容易相信良好的社會道德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使其明白作為社會的一員,有責任做好最簡單的自我約束;同時,有利于加快學生對品德榜樣的認同,有利于學生品德的內化程度,有利于促進和規范學生品德的養成。由于這種促進和規范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學生不會產生抵觸情緒。德育滲透是一種文化滲透,它是在學生無意識的情況下對學生起到規范作用。如當教師不小心碰翻了學生的鉛筆盒后,教師馬上撿起來,并向學生道歉,教師的這個行為看似不經意,但卻給其他學生做了榜樣,學生們會注意到老師的言行舉止,以后也會無意識地模仿。對學生來說,無形的德育滲透力量比有形的規章制度在不良思想和品行上更具有約束力,規章制度雖然會讓學生盡量不做有違道德的事情,但是他們不做是因為他們害怕違反紀律之后的懲罰,而學生主動選擇不做,就是學生內在品德修養的提高了。
3.實現自我教育
檢驗德育效果的方式之一是,看受教育者能否在不受外界影響的情況下,自覺遵從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行為規范。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者習慣了給教育對象灌輸各種優秀的思想品德觀念,這么做的內部邏輯是教育者認為耳濡目染會習慣成自然,但這種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扼殺了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束縛了他們的自主性,他們只是為了做一個聽話的好學生而言聽計從,內心并不一定認同。而教育對象是否能夠真正地將正確的價值觀內化為自我認同并切實外化為行為,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提醒我們要認識到,德育的核心人物是受教育者,當受教育者面對明顯給予的價值選項時,不一定會按照教育者希望的結果發生。顯而易見,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好過教師的苦口婆心,因此,要改變傳統德育教育方式,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接受信號的信號站。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正真的教育。”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重新審視德育滲透的作用,良好的教育,會滿足活動主體自主、自尊的內部需要,使他們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動的,而是自愿的、主動的。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德育滲透通過間接暗示受教育者的方式,滿足了他們的自主、自尊的需要,讓他們在活動中自主反應、自主選擇,把活動中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轉化為自身的思想品德,從而實現自主內化和外化,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
1.從物質空間方面進行德育滲透的設計
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滲透,可以在物質空間方面進行相應的主題設計,物質空間包括班級環境、建筑物、文化設施、道具等,將它們設計成為信息的傳遞中介,讓學生主體認為,這些都是正常課堂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傳統優良文化的教學時,講解漢服、扇子、山水墨畫,可以運用投影儀創造樸素自然的文化環境,這種情境下進行文化教育時學生更容易產生共情。也就是說,物質和文化環境傳遞了一部分重要信息,通過優化物質和文化環境可以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動力。
在物質空間的設計上,可以設計教室內部的色彩、服飾以及教室內部設施的布置和美化、黑板報、宣傳標語等。現在很多小學已經將手工課、剪紙課、繪畫課搬進了課堂,學生們表面上是在做手工、剪紙、臨摹人物,但同時他們也在頭腦里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他們學習的是工匠精神、是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榜樣人物背后的優秀道德品質,通過活動實現了對他們的德育滲透。
2.利用課內外資源進行德育滲透
事實上,任何一門課程都具有不同的道德價值,不應把所有的德育教育責任都交給道德法制課,其他學科課程同樣能發揮德育滲透的育人功能,使受教育者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德育思想,這個過程是一個良性循環。比如人文學科以人文關懷來凸顯德育的精神;自然學科以展現科學探索過程來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藝術學科則通過某種體驗來體現精神文化。可見,每門學科都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利用這一資源也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需要。
其他學科進行德育滲透時,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書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和深刻的思想感悟,還要讓他們掌握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和價值觀。
3.從人際關系方面來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生能夠接觸到并能與之建立較長時間社會關系的人首先是家庭成員,其次是學校內部的教工和同學。在此,這些人際關系所帶來的德育影響亦不可估量。本文僅探討師生關系、生生關系。
(1)生生關系。同學之間的相處是平等且自然的,他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利益關系,一位學生的行為舉止可能會影響到與他要好的同學,甚至影響到整個班級。因此,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非常重要。如:教師可以讓那些自我教育能力強且表現較好的學生作為標桿,其他的學生會因為老師夸獎而注意到成為標桿的同學,在無形中會向他學習。這就是班杜拉所說的替代性強化,這種學習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產生,從無到有真實存在。
(2)師生關系。處理好師生關系,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師在處理學生之間矛盾時,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在學生內心留下負面印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變化,有些時候還需要靜觀其變,尋找時機化解矛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表現的更為明顯,有的教師嚴厲出名,在其教學時,課堂上經常處于一種低壓的、抑制的、沉悶的氛圍,學生的能動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主動選擇和體驗,內化的過程是中斷的。有的教師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極好,能夠與學生形成良好的默契關系,這是小學生本能釋放的需要,是認同和修訂的過程,也是德育滲透發揮作用的過程。
和諧的、安全的、開放的環境有利于德育滲透發揮積極的作用,而真誠友愛的師生關系是這種作用發揮的前提條件,這些都為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提供了重要的環境保障。
注釋:
①轉引自:魏賢超,《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