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卉


五年前,在中國教育學會班主任專業委員會的指導下,在全國班主任的翹首企盼中,屬于班主任自己的專業刊物——《中小學班主任》誕生了。自2017年2月創刊號面世至2021年12月,《中小學班主任》共出刊60期,不知不覺中已走過了整整五年的歷程。從破土的嫩芽成長為蓬勃的幼苗,《中小學班主任》得益于各級領導、一線教師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得益于本刊主編、執行主編、編委、編審、教育專家的學術指導,得益于編輯敬業、專業、守業的責任擔當。于我個人而言,《中小學班主任》不僅是聯系我和讀者之間的橋梁,更是提升我專業成長的有力推手。我們在這里,一起討論和交流教學方法,分享和傳播教育理念,體驗和踐行教育真諦。
初逢:定格美好
我與《中小學班主任》的初逢并不驚艷。那時候我是圖書編輯,和大多數老師一樣,本職工作外無暇顧及其他,雖然辦公室只隔了一堵墻,但是對這本雜志知之甚少,與雜志部也鮮有交集,只知道我們的《中小學班主任》創刊了。
手捧創刊號,一股墨香飄散入鼻。雜志封面上的唐云增老先生年已古稀,他一手將眼鏡向上扶起,一手在紙上丈量著什么,似乎在畫一幅巨作。冬日里暖暖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桌面上,灑在老先生的臉上。老先生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微笑。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淡定、從容的老先生就這樣定格在我的心里。我羨慕這樣的畫面,也常常在想:這也許就是人活得通透、活得明白的最佳狀態吧。
再遇:措手不及
再次遇見《中小學班主任》已是快兩年后。2018年底,我調入雜志部負責《中小學班主任》(課程育人)的編輯工作。此時的我完全懵了,雖然我從事圖書編輯工作已經十幾年,也曾經做過學校老師,發表過論文,但雜志對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特別是審稿,我既不了解最新的教育熱點和教育政策,也不熟知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教材教法,更不能判斷論文質量的優劣。我頓時壓力倍增:如果老師辛辛苦苦寫出來的論文因為我的拙見而錯失發表的機會怎么辦?想到這里,我打起了退堂鼓。
總編金老師及時發現了我的心思,不斷鼓勵我,仔細幫我分析職業優勢:編校工作不用擔心,畢竟有著十幾年的職業素養;稿件初審工作暫時由專業編審執行,我則需要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學習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并且達到初審能力。我鼓起勇氣,從熟悉雜志出版流程開始,一步步去摸索學習,向老編輯們取經:如何縮減版面、如何拼版、如何與作者溝通……同時,我認真研讀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分析老師的文章和專業編審的審稿意見,常常看到次日凌晨而不自知。
經過反復研磨、多方審稿,幾個月的夙興夜寐下,2019年2月,《中小學班主任》(課程育人)第一期終于出刊了。
成長:源自美好
腦海里常常浮現唐云增老先生沐浴在暖陽下的身影,仿佛我也沐浴其中。我也常常問自己:怎樣才能不辜負這份美好?在一次雜志工作會議上陳萍主編的講話里,我找到了答案:不斷學習,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研究與寫作能力。有了明確的方向,我便一頭扎進了專業知識的海洋。
在后來的講座中,我多次提到:“想要寫好論文,一定要多讀書,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這是無一例外的。”作為審閱文章的編輯,更是如此。我堅持每天閱讀《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并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摘錄下來,很快我便跟上了最新的教育政策和方向;堅持每天分析1篇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的論文,逐漸掌握了論文的結構、層次、邏輯關系;堅持每天讀書1小時,重溫經典教育理論,《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成了案頭書,中國教育新聞網每年評出的“教師必讀100本書”也成為我常常翻閱的手邊書。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在我看來,聆聽專家的講座和評課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手段。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借助互聯網找到很多直播視頻資源。例如,班主任專業成長專家論壇、主題教研活動、名師大講堂、共同體教學研討、高中新課程培訓等,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教育大咖們的教育教學理念,目睹他們的教育魅力和風采,領悟他們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聆聽他們對課堂教學的深入剖析和點評;也可以學習到一線班主任的先進帶班理念、創意治班方略、家校共育良方,以及各種智慧和樂趣并存的主題班會。我奮力地尋找這些資源,并在一次次直播中汲取營養;我們走出編輯部,走進中小學,深入教學一線,聆聽課堂教學,參加教研活動,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實現了教師和編輯的專業成長融通。
深入:助力成長
“惡補知識”的方式初見成效,一段時間后,我開始承擔雜志的初審工作。第一次寫完審稿意見的情形依然記憶猶新:我快樂得像個手舞足蹈的孩子,反復閱讀著我寫的一大段審稿意見,并與金老師和編審老師分享我的文字,也特別希望得到他們的垂青和點評。
我嘗試寫更多的審稿意見,不管文章是否錄用,只要讀到讓我眼前一亮的文章,我都會和作者分享我的想法。有一次,我在郵箱讀到一篇好文章,忍不住幫作者修改了部分內容。第二天,作者給我發來這樣的話:“曹老師,您好!看到您修改的文字,很感動,也很欽佩。覺得您修改后確實更通順了,也更有美感。下次投稿前,我一定好好修改再投稿,也減輕一下您的工作量。向您學習!”此時,我特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理解了讀者對雜志的期待,其實作者、讀者和編者之間可以是親密的、相互依存的關系。能得到作者的認可,真是比任何物質獎勵更讓我振奮,讓我動力滿滿。
2020年2月,居家防疫期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王老師加上我的QQ,請我幫忙看幾個選題,我幫他分析了幾個選題的優劣,并鼓勵他就小切口的選題撰寫論文。王老師非常謙虛好學,經常和我討論論文的寫作思路和注意事項,表示每次和我聊過后都能發現論文里的新問題。3月下旬,他的文章一路通過初審、復審、終審,當論文發表時,我也情不自禁地為王老師感到高興。此后,王老師一直與我保持良好的互動,遇到好的課程培訓資源,也會與我分享。
從事編輯工作,讓我不由自主地將讀者作為朋友來看待,把文章當作一種“與讀者交朋友”的手段,我設想:如果我面對的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會怎么處理這篇文章?所以,無論是特級教師發來的文章,還是普通教師發來的文章,我都會提出中肯的意見,不刻意逢迎討好,也不一味貶低。我相信,這份如朋友般的不計回報的付出,讀者能感同身受,反過來也會幫助我的成長,這也許就是作者、讀者和編者最美好、最和諧的關系吧。
未來:攜手并進
五年來,我們已舉辦了近十場全國性大型學術會議,走進多個學校進行學術指導,也助力著一大批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的作者陸續評上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成為名班主任工作室、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未來,《中小學班主任》將繼續秉持為促進全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服務的初心,為全國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不斷搭建展示專業智慧和工作成果的平臺,與老師們攜手,彼此鼓勵,彼此溫暖,在教師專業發展道路上并肩同行。
五載正青春,揚帆再出發!
曹 卉? ?《中小學班主任》雜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