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小學混合式教學環境具有道德性,能夠可視化,擁有未來感。“互聯網+”背景下,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打造物型空間和物理空間,構建具有道德性、可視化和未來感的農村小學混合式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度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小學;教學環境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02-0063-02
【作者簡介】談峰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江蘇常州,213117)教師,一級教師,常州市教學能手,武進區優秀教育工作者。
技術改變生活,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教學技術也在不斷發生變革?;凇盎ヂ摼W+”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變身為“主播”,開啟網絡直播,學生由傳統課堂學習者轉變為在線遠程學習者,教學環境也由傳統的校園、教室、課堂轉換為在線網絡教學環境。由此可見,關注教學環境的變化,探索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運用是當前每一位教師都面臨的課題之一,尤其在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變革的腳步相對慢一些,教師更要加強學習,增長見識,要為未來而教、為學生的學習環境變革而謀劃。
一、“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環境的特征
農村小學混合式教學環境具有道德性。混合式教學環境的打造是基于網絡媒體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網絡信息的海量化、即時化、多樣化要求教師必須構建一個安全的、健康的、綠色的網絡教學環境。
農村小學混合式教學環境能夠可視化。打造可視化的混合式教學環境,有利于把復雜的、難以表述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清晰地展示出來,使知識更有條理,脈絡更為清晰,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展開聯想,發散學生的思維,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
農村小學混合式教學環境擁有未來感。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興技術的不斷出現,農村小學混合式教學環境的打造必須與時俱進,要面向未來進行一體化設計,堅持科技賦能教育,通過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學習評價、學習成果等的系統性融合,更好地提升農村小學的辦學品位和社會價值。
二、“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環境的價值和意義
一是促使人機、人物、人人“對話”更加直接、便捷。各類網絡工具和平臺使教師、家長、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迅速、便捷,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交流可以同步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即時溝通交流模式,使參與式、合作式、討論式以及多學科綜合探究式學習成為可能,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能量場域。
二是能夠優化教與學的操作路徑,讓教與學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學生在互聯網上任意選取、組合自己學習的內容,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滿足。教師的知識權威形象被打破,學生能夠積極地在網上自信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也敢于質疑教師的觀點,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得以實現,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師生關系和諧融洽。
三是有利于支持、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F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性、快捷性顯而易見,農村小學教師靈活使用新技術、新工具、新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環境的構建路徑
打造行走的物型空間。移動網絡的普及為學生查找資料、信息搜索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方式。學??梢蚤_設智慧圖書館,教師和學生在圖書館里都有自己的賬號,根據學習的需要,師生可以利用各樓層的終端服務器檢索需要的信息。例如,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開展“開心農場”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隨時搜索了解有關農作物的生長特性、環境需求等信息,選擇適合的種子進行播種、管理。移動網絡環境有利于學生分享學習過程,學生可以把種植過程中的觀察日記、心得體會、種植成果等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提交到智慧圖書館,和其他同學、教師一起交流、互評,從而創設時時可以學習、處處能夠學習、人人都在學習的環境。
開辟多功能的物理空間。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設立了多媒體教室、互動教室和直播教室。目前,融合電腦、網絡、投影機、照相機等多種功能的希沃一體機已成為教室的標準配置。上課前,教師只需將與本節課教學內容有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整理到教學課件中,課堂上就能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出來。另外,網絡覆蓋的學習環境還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補充材料,鏈接更多相關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積累,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咏淌抑С忠孕〗M合作為主的課堂教學,每個小組配備一臺智能顯示終端設備,組內討論和組間展示可以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在智能終端上進行。多媒體、網絡、演播室系統集成在一起的多功能教室就是一個互動直播教室,教師在主講教室授課,平行班級的學生通過網絡就能夠看到教師真實的授課場景,身臨其境,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真正共享。
284050118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