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碰美
(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海澄中心小學,福建 漳州 363102)
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數學成績的好壞,也關乎著整體數學教學質量的優劣。只有讓學生具備發現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具備極強的計算能力,才能保障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收獲。學生計算能力雖與學生自身細心程度有關,但好的教學引導方式,自然能夠助力學生獲得高效的學習方法。本文從影響學生計算能力提升的因素進行分析,并由此展開論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策略。
首先影響學生計算能力提升,是學生自身因素。小學階段不管是低年級小學生還是高年級小學生,其對知識的認知都處于基礎認知階段,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思考能力的欠缺,影響了學生對問題的多維度分析,進而不全面的分析就會導致學生計算能力的下降。另外,新課標教學改革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當下素質教學,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推向了頂峰,教材的全面改革,由點引發的一連串數學問題具有極強的關聯性,但學生心智能力尚未達到自主探索的要求,因而也影響了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
數學學科各知識點之間存在關聯性,新舊知識存在交叉性,如果學生上一個知識點掌握不熟練,理解不透徹,也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也就是說數學學習是個環環相扣的學習過程,只有幫助學生夯實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才能讓學生獲得計算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單一知識點的教學,忽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如今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以讓成績衡量學生學習能力成為教學發展的過去式,而是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從單一知識學習到掌握知識間的貫通性,促進學生學習潛能開發,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計算題占有很高比重,想得到計算結果,學生一定要對數學概念、計算公式、運算規律、計算法則熟悉,由此,學生想提升計算能力一定對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很多學生在實際做題中做錯,并不是不會計算,而是對計算公式和運算規則弄錯,導致最終結果出錯。只有把基礎知識牢牢記住,學生在遇到計算題目才不會出錯。特別是到了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很多,對計算公式、運算規律更容易弄混,教師要幫助學生穩扎穩打,將基礎知識牢牢記住,以應對不同題目。教師要幫助學生經常整理已經學過的基礎知識,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知識,提升舉一反三的能力,靈活運用基本功,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應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及時糾正學生在計算時出現的一些錯誤,因為多練才會不斷提升學生的做題技能,提高做題正確率。例如,在計算2.8×40 時,很多學生做錯不是因為不懂得計算規則,而是把40 看成4,解答成2.8×4,或者把2.8 看成28,導致計算失誤,都是因為平時練習時沒有引起高度注意。因此想要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要加強日常基本技能的訓練,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是提升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到了小學高年級,很多時候運算法則、計算公式都是正確的,可是最終結果錯了,很多情況都是因為學生基本技能的缺失導致的。因此,在練習中,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成為重點,教師應幫助學生在日常練習中注意總結規律性知識點,以此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能,加快學生計算技能的提升,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提升學生計算能力,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很多學生對計算公式、運算法則都能掌握,但還是經常出錯,主要是因為沒有嚴格的習題訓練,沒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很多學生在做題時沒有認真看數字的習慣,往往覺得自己看清楚了就開始做,其實是看錯了,導致計算結果失誤。提高計算能力一定注重培養學生認真看數的習慣,集中注意力,提高計算質量。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還需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由于很多學生審題馬虎、觀察不仔細、遺漏細節,導致計算出現失誤,因此,想要提升學生計算能力,一定要注重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看清運算符號,注意題目細節。在計算時學生們還應養成仔細計算的習慣,對于計算時的小細節要多看多想多注意,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結果正確率。在計算完成后重復演算過程,養成檢查的習慣,提高計算正確率,培養嚴謹的計算習慣。
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口算能力增強。很多學生在計算時過分依賴筆算,導致計算效率低下,教師應培養學生不動筆計算,提高學生敏捷思維性,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計算,利用口算訓練提升計算速度。這樣可以培養學生靈活思維,熟悉計算公式、運算法則等,引導學生勤歸納、抓特性,提高學生口算能力。
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推理能力,所謂的問題推理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能力,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能夠為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礎。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如給學生創建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以輕松心態面對數學問題,從而鼓勵學生積極融入學習中,并積極探索發現問題,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倘若教師依然高高在上,只給學生相對于傳統的寬松學習環境,也不利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環境舒適寬松是雙向的,簡單來說,是給學生較多學習空間,給學生身體上的放松,讓學生切實感知到學習的樂趣,以此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
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講解方式,不要以問題解決為重心,而是要以推理過程為重心,通過問題傳授學生解決方法而非答案,通過問題點撥學生思維發展而非知識傳達,要注重透過問題分析知識間的相互關聯性,引導學生學會復雜問題的分析方法,而后再注重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具備運用基本計算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也要培養學生運用簡便算法計算問題的能力,而只有先理清知識點之間的練習,理清計算與問題之間的關聯,理清數學問題的邏輯性,才可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提升,進而計算能力提升才會得到保障。
計算考核的是數與數之間的疊加分析計算能力。雖說計算面對的常是一些枯燥的數字和符號,但這些符號背后是對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雙向考核,兩部分知識間雖有區別但也有關聯。就如同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做基礎,實踐效果就會降低,同理實踐能力相對較弱,也必然反映了理論知識理解得不透徹。對于計算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師要讓學生清晰各部分知識的性質和特點,找到共同和不同性,才能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中《四則運算》內容,在講授本章知識之前,教師應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熟知知識,要求學生在熟知知識的過程中標記出重點學習內容,提煉出教學的關鍵部分,并總結出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為培養學生概括知識能力做好鋪墊。為了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教師可選取教學中的簡單部分讓學生做講解,探究加法和減法的定義。由于在小學低年級中學生對加法和減法都有認知,那這部分知識完全可讓學生進行講解,一方面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利于教師調整實際教學進度。在學生對知識進行講解之后,教師要依照學生講解對知識進行補充和概括,并依照教材給出練習,讓學生依據自己理解解決問題,要求學生寫出解題思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學習數學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不斷變化的數學問題。數學知識的形成基于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出現,生活中與數學問題相關的問題充滿了變化性,也因而導致解決問題的計算方式具有靈活性。但小學數學教材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教師總是將具有關聯性的知識拆分成單一知識讓學生進行學習,如果學生在疊加計算中梳理不出知識間存在的連接性,就會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發展。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傳授給學生計算技巧,使學生注重解題思路的靈活性變化。首先在遇到問題時,教師應鍛煉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能力,讓學生具備自主思考能力是讓學生發現問題本質的有效方式。
例如,教學小學高年級數學中的《多位數乘法》內容,教師在講解習題時先講解基本的運算方法,而后在根據具體習題給學生展示多種的計算方式。在計算習題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計算的一些小技巧,如5 在任何乘法算式中出現,不管與任何乘數相乘,其末尾都是0 或5。以此類推引導學生在遇到多位數乘法時,可先計算具有此規律的數字結果,然后用計算出的結果再與其他數字進行計算。當然對于接近整十或整百數的計算,也有一定的規律和技巧,但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從而讓學生熟知數學計算中的一些簡便算法。這樣可以讓學生掌握計算中的簡便算法,既能提升解題效率也能夠保障正確率的提升,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高效快捷的學習方法,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計算技巧的講解。
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認知能力,造就了學生對學習的不同感知。同樣的學習環境,同樣的學習問題,對理解能力好的學生來說,可能就相對簡單,但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就較困難。為保障每個學生的學習利益,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有所收獲,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分層教學形式。根據學生基礎認知能力不同,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層次,再結合層次區分,將不同深度的學習問題布置給學生。當然在組織分層教學活動時,教師始終都要將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結合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做針對性指導,如給學生創建與問題相關的學習情境,或是利用游戲給學生做學習講解,亦可通過實物演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知到數學與生活的關聯性。教學中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更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更利于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可切實獲得計算能力的提升。另外,在解決問題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檢驗的良好習慣,數學學科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是,數學注重的是最后計算的結果,而并非一些文字性的敘述知識,當學生在檢驗中發現錯誤,并及時對其改正,可保障學生獲得良好的成績,好成績的獲得對樹立學習自信心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數學本就與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當代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學習來源于生活,課堂要與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課堂與生活相連接,把課本知識回歸現實生活,引導學生以數學眼光看待生活現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數學計算的學習是枯燥的,只有數字的計算是沒有意義的運算,而且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應多將生活實際與課本相連,把生活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賦予計算內涵,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激發學生以數學眼光看待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百分數》時,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述百分數的使用那學生很難真正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學生日常喝的牛奶、飲料,讓學生找到瓶子上百分數的標注“能量3%”“蛋白質4%”“脂肪2.8%”等內容,教師可以適時提問學生知不知道這些百分比數字代表什么,從而引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聯系,改變單一數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從而促進學生計算能力提升。再例如,教師可以把單純的數字賦予內涵,教師去超市買菜,買了二斤土豆,每斤七角,買了三斤豆角,每斤一元二角,結賬時需要付多少錢?讓學生計算,這樣把計算內容與生活實際相連接,讓學生在興趣中提高計算能力。
數學知識本就來源于生活,產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獲得數學知識,認識數學規律,更好地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提高計算能力。
總而言之,計算能力提升不是簡單的一個教學活動,不是簡單的一個知識傳授,而是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的一種學習習慣。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在日常教學中貫穿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在課堂知識講解中讓學生發現數學知識間的關聯性,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并加強鍛煉學生運用簡便算法解決計算問題的能力,進而為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