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靚
(蘇州市昇平實驗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知行合一的教育觀點,倡導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所學靈活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尤其是在學科教育上,數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數學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許多學生在最初接觸到數學學習時,對于簡單的加減法還能夠接受,但是當學生接觸到一些乘法以及其它公式時,他們并不理解這些公式在自己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意義。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加快,許多學校將數學生活化教學提到日程上,倡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明白數學教育的意義。而數學也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一大突破點。對于學生來說,數學學習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對于教師來說,數學的教育更需要教師能夠理清教育和生活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制度雖然得到了不斷地改善,但也有許多方面的因素阻礙了數學生活化教育的推進,而本文主要從我國數學生活化教育現狀去研究,探討加強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對于教師來說,如果要想在數學教育中推行教育的生活化理論,教師首先作為教學整個過程中的主導者,就應當明白數學在人們生活中的主要意義是什么,并且教師要通過對這些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存在于人們生活中的意義。數學是隱藏在世界表象下的真理,萬物皆可數學。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數學發揮的作用也必然越來越大,比如國家的資源分配、土地測量、生產統計等都離不開數學工具,本質上這些都是以數學為工具對事物的測量。牛頓的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可以認為是人類文明第一書,通過數學語言表達萬物運行的規律,極大促進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筆者認為比數學應用更重要的是數學思想,將生活中的各種事件進行數據化處理,然后經過邏輯分析推理計算從而得出最優解,這就是數學思想,數學思想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規劃生活與工作。國家的振興富強離不開科技,而數學作為基礎,科技在科技領域猶如基石般的作用,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文明社會,依賴的就是各種數學運算,而互聯網依存的計算機技術,同樣也離不開數學。國家穩定在于管理,而國家管理也離不開數學及涉及的政治學、歷史學、經濟學、語言學、軍事學、人文社會科學,都包含數學的影子,可以說沒有數學就談不上國家管理。數學對于國家發展以及世界科技發展存在的意義都是巨大的,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理解數學對于個人發展以及世界發展的偉大意義,他們更加在乎的是數學知識在自己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效果。筆者通過對大部分課堂進行觀察發現許多學生在課上經常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買菜時并不需要用到乘法口訣以及其他公式,所以他們認為對數學學習的必要性是不大的。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要積極地讓學生明白,對學生進行小學數學的教育,更多的是能夠讓學生淺顯地對數學學習進行接觸,并且通過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達到讓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強的目的。所以在小學階段,加強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意義,更多的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自己實際生活中存在哪些意義和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學到的大部分數學知識都是來自教師的課堂教學,這樣就會在小學生的頭腦里形成一種固有的思想,也就是“數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與生活無關”。所以這并不能夠使學生培養起對數學的應用能力,并且還會使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失去興趣。基于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現象,以此推行生活化理論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這句話把數學和生活的關系做了理論的總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明白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在制定教學任務或者目標時要把數學源于生活的思想融入進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聯系進自己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只是要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記憶和簡單掌握,還要能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聯想與運用。
比如,在培養最初的簡單數數以及加減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也就是讓學生去觀察自家廚房的蔬菜種類,學生也可以就某一樣蔬菜種類的數量進行記錄。如雞蛋,學生可以記錄最初的雞蛋數量以及每日消耗的雞蛋數量,在一個星期之后,對數量進行一個再記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體現。還比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關于《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回家的路上,觀察路上車行駛的痕跡,以此進行軌跡判別。在對于軌跡判別這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所見在第二天的數學課堂上利用自身表現體現出來,再讓學生們對這個軌跡進行平移或者旋轉的行動軌跡的判別。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聯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還存在的物體移動軌跡,潛移默化地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生活中的各方各面。通過討論的方式還能夠讓學生對數學中存在的一系列現象進行深刻感悟,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讓學生真正地將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堂作業布置也可以多樣化,比如讓學生同自己的父母進行一次超市買菜活動。在買菜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對總的價錢進行運算。教師可以多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把實踐的機會多多交給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數學后,對于自己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幫助。
數學實際上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并且由于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往往過分精準和嚴密,對小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較高。這就導致了小學生在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上存在一種畏懼心理,這種心理會使得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往往不能發散自己的思維。并且長此以往,小學生在數學這門學科上得不到收獲感,那么就會導致他們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通常采用的是按照章節內容切入的方式,許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新章節的教學之前,并沒有對學生進行內容的切入,導致學生在學習部分知識之后,才慢慢意識到教師已經開始新的學習內容。不僅如此,即便是教師再三對學生強調自己教學的內容主要屬于哪方面之后,由于學生對于內容掌握和理解得不夠透徹,導致學生根本無法意識到該章節內容對于自己學習的意義或者該章節的主要內容。這時教師要適時地切入一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章節的內容。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應當利用創新思維,摒棄傳統老套的教學方式,用新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全新的上課體驗。而且,小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更容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教師在這時候就應該適時拋出一個有趣的話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在無形之中就對數學知識做到了解并且掌握。而且教師拋出的問題,一定要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聯系,教師拋出的問題不能太過于空泛和深奧,并且只有當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結合時,這些數學知識在學生的頭腦里面才是鮮活的,只有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以及問題才能夠使得學生有共鳴,才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以及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靈感。
比如,在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的教材《解決問題》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發現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將這些問題提到課堂并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如某個學生觀察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對于雞蛋數量的使用,一盤雞蛋數量為30,家里總共有五口人,如何使得雞蛋能夠在14天內被使用完?使用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是每個人平均分配,也可以是炒作一盤菜。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用到之前學到的一系列加減乘除的綜合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覺地對問題進行發掘,在課堂討論上,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對自己發現的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數學現象進行舉例。比如某位學生說,自己的媽媽規定自己每個月的早餐費總共300元錢,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每天的早餐錢進行計算。教師還應當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比如在一個月中,其天數并非固定的30 天,有的天數是29 天,而有的天數是31 天,學生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計算自己每個月的早餐費。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每個月總的生活費進行計算,以及自己每天實際用的生活費進行計算,引導學生將多出來的生活費進行存儲,并購買其他的教學用具。這樣既讓學生對數學的基本運算進行了鍛煉,還讓學生真正地將數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讓數學知識幫助自己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教科書上目前存在的教學題大多是切合數學理論知識的,簡單來說,也就是現在的小學教材中的應用題大多都是同一種類型,對于小學生數學應用知識的檢驗以及鞏固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而這時候,教師就應當對原有的數學應用題進行創新性改編,提升應用題的趣味性。比如在進行《10 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應當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如把原題目中的鉛筆換成糖果,再讓學生進行計算,使學生了解和感受到數量的意義,并且由于糖果是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所以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對課題進行創新改造,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做到更好地鞏固。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業布置時,應當對原有的應用題進行改造,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
又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升和毫升》的數量單位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升和毫升之間的數量差距。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適當的教學器材具體地向學生展示升和毫升量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觀察自己日常生活中裝東西的器皿,并讓學生判斷該器皿的數量單位是采用升或者毫升。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并對數學學習加以重視,這也正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意義。
除此以外,教師還應當根據班級中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應用題布置,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利用應用題提升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以達到整體共同進步的目的。但是對學生進行應用題的布置不應當局限于一些已經編輯好的應用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為學生總結出學生最感興趣的實際生活中的內容,教師再依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引導學生自行地提出數學問題,并通過自己實踐和探討的方式進行解決。比如在班級討論中,某位同學提到了自己總是乘坐公交車到達學校,并且在五天中,有兩天都會遲到。那么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計算自己從家里乘坐公交車到學校的平均時間,并讓學生依據平均時間,合理安排好到校上課的時間。并且教師還可以將此當作學生的課外作業讓學生進行完成,學生通過五天的觀察,發現在自己乘坐公交車上課的五天,所用的時間分別是20 分鐘、25分鐘、21 分鐘、23 分鐘、21 分鐘。學生通過計算發現自己每天在上學過程中,運用在公交車上的平均時間是22分鐘,學生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依據自己每天平均運用到公交車上的時間進行其他時間的調節,爭取在下個階段上課盡量不遲到。另外一方面就是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外作業布置不宜太多,因為過多的作業會讓學生對課外作業產生恐懼的心理,從而開始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
綜上所述,數學是基礎學科與社會生產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同時隨著小學數學教學體系的不斷改革,新課程教學理論受到重視,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成為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是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數學元素,教師將這些數學元素引入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感,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增強數學的生活化趣味,促進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的開展,凸顯學生的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