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海 張啟錢 劉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南京 211106)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強和國際合作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國在教育規劃中更加注重培養國際通用人才,用國際視野把握和發展教育。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事業的最高層次,承擔著為各行各業輸送高層次人才、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使命。二十世紀以來,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迅猛,基本實現了培養國際化、高水平人才的戰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更為迫切,對高素質人才的渴求更加強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1]《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強調,要營造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環境,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加大國際化培養力度。[2]《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再次強調,要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科學精神,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力度,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3]
國際民航組織正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進航空運輸新概念、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標準,航空運輸人才培養正在加快向國際化、創新型轉變。但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還無法完全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人才培養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研究生國際化聯合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當前的重要任務。航空運輸類研究生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研究,是指面向新一代航空運輸系統全球化、一體化、協同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及前瞻需求和我國新時代民航強國戰略要求,結合院校航空運輸學科專業方向特色和相關學科優勢,提出適應我國航空運輸行業需求、順應國際民航發展方向的研究生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該研究對建設航空運輸世界一流學科,培育航空運輸高精尖引領人才,開展航空運輸高水平科學研究,深化航空運輸高層次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各高校實踐經驗分析總結,發現當前高校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存在教育理念落后、管理經驗匱乏、國際交流不足等問題。針對此現象,各航空運輸類院校應重視國際合作,改進研究生培養模式,逐步形成C-T-T-C 研究生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C即Curriculum system:國際化課程體系;T即Teaching staff:高水平師資隊伍;T 即Teaching mode:多元化教學模式;C 即Cultivation mechanism:創新型培養機制),接軌國際航空運輸發展趨勢,提升航空運輸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從而實現高校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課程體系國際化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是實現國際化高等教育的關鍵,也是培養面向世界創新型研究生的重要方式。隨著大數據、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推動了研究生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改革,航空運輸類高校可以參考國際領先大學和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方案,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形成具有航空運輸特色、世界領先的研究生國際化課程體系,包括航空航天概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基礎課,空中交通管理基礎、飛行程序設計等專業課,大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國際前沿課。同時,合理挑選研究生國際化教材,根據課程科目,有針對性的選擇有重要參考價值的高水平國際教材,如Jiawei Han 和Micheline Kamber 共同編著的《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Ian Goodfellow 等人編著的《深度學習》等教材。課程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本土課程與國際課程間的互補關系,基于院校航空運輸專業特色與培養目標,構建多層次、國際化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要系統深入,融合民航領域航空運輸的新政策、新知識、新技術,緊跟國際學術前沿,順應國際發展趨勢。
通過不斷將航空運輸最新技術、運行概念和開拓思想等國際化、創新型內容科學融入到現有教學體系中,可豐富現有教材體系、課堂講授和實驗教學的內涵,培養研究生的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為深入推進航空運輸國際化、創新型教學與實踐,提高研究培養質量等提供參考和借鑒。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打造一流師資隊伍作為高等教育的建設任務之一,是國際化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高校應加大國際化學術領軍人才和青年創新英才的引進力度,服務人才強國建設、國際領先大學和學科建設。[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確保研究生指導工作的有效開展。目前,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國際導師和領軍型人才缺乏、國際科研合作較少。一方面,高校應加大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教師出國訪學交流,開展本土教師國際視野;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完善高水平人才引進機制和政策,緊密圍繞學科建設,多渠道引進高層次國際化人才。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航學院為例,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一系列國際知名大開展學合作,引進國際知名院士、教授等高水平人才,為航空運輸類研究生開設講座和專業課程。
研究生的國際化培養除了師資隊伍國際化之外,還需要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國際化,通過多元的教學模式可以拓展研究生的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的教學方法和社會實踐性。[5]因此,高校需融合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落實“新技術進教材、新概念進課堂、新思想進實驗”,促進研究生教學國際化改革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航空運輸類高校可以通過將民航領域航空運輸的新政策、新知識、新技術融合到研究生教學和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使其緊跟國際學術前沿,同時提高研究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一是實施多樣性教學模式,將航空運輸的新概念融入課堂,促使學生初步掌握民航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通過講授與研討相結合、國內外教師聯動講授、中外研究生合班講授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全面培養研究生的國際化思維習慣,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二是將航空運輸領域的新思想融入實驗教學環節,通過引導式的實驗教學提高學生自主科研的興趣,鼓勵學生獨立地設計和進行實驗,自主規劃科學研究方法;加大與國際實驗室的合作,拓寬研究生國際交流渠道,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國際化的科研環境。
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高校還應以學術交流為橋梁,加大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思維培養力度,促進學生與國內外導師的科研交流與合作。研究生教育是一種個性化教育,導師有針對性和國際化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關鍵特性。[6]為保障研究生培養的知識結構完備性,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各類院校紛紛開展國內外雙導師制度。加大與國際高水平大學的合作力度,擴大研究生國內外聯合培養規模,鼓勵研究生前往國際高校深造學習。
科學有效的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是航空運輸國際化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保障,也是確保國際化研究生聯合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培養機制可以促進研究生形成跨領域、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科研交流能力,并將這種能力應用于實踐。完善培養機制建設,確保國際化研究生培養的順利開展,以國際化為導向驅動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是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7]
高校可以從機構設置、規范制度和質量管理三個方面探索研究生國際化聯合培養新型機制的研究。一是設置研究生國際化聯合培養機構,明確國際化聯合培養工作組內學校與企業、國內與國外導師的職責劃分,推動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順暢運行。二是建立國際化聯合培養制度與規范,確保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平穩有序推進。分層次構建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規章制度、政策和秩序,借鑒國際名校的成熟機制,規范研究生的國際化課程學習與科學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改善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激勵方式,通過多渠道引導和鼓勵更多高層次人才加入研究生國際化培養師資隊伍,推進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進程。三是加強研究生質量管理、優化教育質量的保證機制建設。提高研究生教育在科技創新層面的國際含金量,逐步開展國際間的評估合作,鼓勵學生獲取國際認可的資質證書,如項目管理資格認證、BSP 客運代理培訓證書等,構建國際認可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方法與體系,提升我國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優勢和競爭力。
研究生作為科研創新的主力軍,承擔著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快科技強國建設步伐的重要使命。國際化研究生聯合培養是促進高校發展、提升研究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C-T-T-C 研究生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有助于高校加強國際合作水平,開拓研究生國際化視野,培養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復合型國際人才。通過完善和健全國際化課程體系、多渠道引進高水平師資人才、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索創新型培養機制,是研究生國際化培養道路上的探索性嘗試。然而該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開展過程中高校應緊密結合自身特色和發展定位,加大對國際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拓寬研究生國際交流渠道,提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水平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