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怡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前進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1)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無德不足以立人,教育應以德育為先,滲透在教育各方面和各個年齡段。學前教育是幼兒各方面發展的奠基階段,如基本的性格、行為習慣、情感道德都在這個階段初具雛形并得到發展,受到良好的學前教育能為其后續的良好發展做準備。德育作為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應在學前教育階段得到重視,“立德樹人”應從娃娃抓起。只有從幼兒園階段重視開展德育,才能更好地培養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具備正確的是非觀念和積極情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幼兒是教育的對象,教育的施加者是成人。而被施加教育的對象——幼兒,并不是完全被動的被教育者,因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被施加德育的情況下,幼兒會在內在自主建構其品德。
因此,結合其他廣泛研究,本文的德育界定為:在學前教育階段,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適合的思想、習慣和情感等方面的培養,以此促進幼兒具備適應社會的良好品德的教育。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為包括社會領域活動在內的五大領域,其中社會領域又分為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兩大塊內容。幼兒的學習內容雖然被劃分為各個領域,且目前主要以集體教學活動的形式呈現,但領域之間是相互滲透而非割裂的,同一個領域中的內容也是通過不同方式引導幼兒學習的。因此,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是通過包括但不限于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和生活活動等各種活動開展的以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活動。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在人際交往和適應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社會活動又能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發展,即德育是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又是開展德育的“最佳途徑”。
學前教育階段實施德育要比其他階段更注重方式方法,以實現德育的有效性。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德育內容需進行淺顯化的處理,貼合幼兒的生活實際,方便幼兒理解和接受;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德育實施應更生動化、游戲化。
在實際實施德育時,由于對幼兒園內實施德育的特點把握不足或其他原因,實施可能存在一些誤區或不足:一,提出過高要求,沒有考慮到幼兒的年齡和能力特點,對幼兒提出過高和過于嚴格的要求,當幼兒沒有做到時,便“簡單粗暴”地認為幼兒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甚至給幼兒貼上“沒有道德”的標簽;二,以說教為主,將道德感、是非觀和行為習慣等內容教條化,用看似在講道理實則空談理論的方式直接向幼兒灌輸道理,而不管幼兒是否能夠真正理解;三,以強硬的手段實施德育并追求德育的效果,用簡單的獎懲方式“訓練”幼兒的行為習慣和意識、態度等。
在這三種有誤區的做法下,德育可能沒有幫助幼兒真正自我建構出良好的道德品質,當幼兒受的德育是非引導性、非理解性的,幼兒可能因聽話、想獲得獎勵或避免懲罰等原因,一時做出了受到肯定的良好行為,而不是自發的良好行為,不是因為幼兒出于自己的道德感或者根據自己的是非觀做出的判斷和選擇。長此以往,幼兒可能會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與成人想要的樣子聯系起來,或是變得死板,或是產生叛逆心理,這都不是德育應產生的結果。
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中有若干教育目標直接與德育相關,在《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羅列出的與相關的若干點子目標和教育建議,從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方式方法出發,給出了在社會領域活動中實施德育的建議。
以下是筆者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社會發展目標和教學實踐中所獲經驗得出的四條有效實施辦法。
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等,德育中培養的行為習慣更多是指向一些德性品行,這些包含在廣義的行為習慣中。無論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是品質,契機都存在于幼兒在園一日活動的每個行為中——入園時,幼兒應與門口執勤的保安叔叔、負責晨檢的校醫、班級里的教師和保育員以及同伴打招呼說“早上好”;離園時,要與教師、保育員、保安叔叔等說“再見”;游戲時,幼兒應友好、謙讓,懂得共享、分享玩具;發生矛盾時不應用爭搶和打鬧的方式處理,應用討論、商量、講道理的方式,同時要學會整理好玩具,有整理歸納的好習慣;洗手時,在洗干凈的基礎上要學會節約用水,并知道不把水甩在地上、及時用自己的專用毛巾擦干,以免讓地板變得濕滑造成別人摔跤;喝水時,懂得排隊、不插隊,倒完就到旁邊去喝而不是擋在隊伍前面喝;交流時,幼兒應學會輕聲、禮貌地說話,遇到不同意見應學會換位思考,用協商、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如小班社會活動《寶寶有禮貌》,活動旨在培養幼兒養成禮貌的習慣,包括早晨入園、進班時說“早上好”;在需要幫忙的時候說帶“請”字的話;被幫忙后說“謝謝”。如果是直接教授、引導幼兒說有禮貌的話,幼兒確實可以說出,但是“灌輸”的內容幼兒很容易遺忘,或者因為不理解而缺乏表達有禮貌的話的欲望。教師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培養幼兒養成這樣有禮貌的習慣。如請幼兒扮演站在門口迎接幼兒的教師、扮演為幼兒晨檢的醫生、扮演照顧幼兒的保育員,請幼兒用角色的語言進行交流。在角色扮演這樣游戲化的方式中,幼兒會自覺調動以往經驗,并很樂意模仿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行為是自主自發的。同時,通過扮演他人的角色,幼兒可以在親身體驗時中體會到被打招呼的快樂,感受到互動的樂趣。這樣,孩子們說“早上好”“謝謝”等有禮貌的話和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更易被幼兒內化吸收。
在角色游戲里,幼兒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爸爸、媽媽、工人、廚師、收銀員、醫生和演員等,正是在重現社會關系,這樣的社會交往活動中,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的契機更是數不勝數。在此舉一個幼兒在“超市”游戲時學會了友好、禮貌的例子。曾有兩名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玩“超市”游戲,一個扮演導購,一個扮演收銀員。扮演收銀員的幼兒說話語氣生硬,“客人”來了之后,有些不予理睬的樣子,自顧自擺弄物品,客人要是將物品弄掉了,他就立刻指責對方。而扮演導購的幼兒熱情友好,看到“客人”來了,馬上就說:“歡迎光臨,請問你要買什么呀?”接著幫客人挑選物品,在“媽媽”猶豫不決、不知道要買什么的時候,還耐心提供建議——“不如買茄子吧,有營養還好吃,寶寶肯定喜歡吃。”因此,扮演小客人的幼兒都喜歡和“導購”說話,付錢也都付給了“導購”而不是“收銀員”。一旁的“收銀員”被“冷落”許久,見此狀,便“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態度,嘗試熱情、禮貌起來,很快又融入了歡樂的游戲中。
幼兒的正向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主要是指關心、尊重他人、友好待人、包容差異等情感態度。幼兒,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幼兒,待人處事時會難以避免地以自己的情緒體驗為中心、優先考慮。通過講道理、引導其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正向的道德情感,但是多了就避免不了說教成分過重的情況,同時幼兒可能不太理解這樣做的原因,這樣的積極態度并不一定每次都能給幼兒帶來良好的情緒體驗作為激勵,幼兒并不一定會這樣做。因此,幫助幼兒豐富正向積極的情感態度需要借助巧妙的手段。教師們可以借助繪本,用讓幼兒跳脫開現實生活、代入繪本故事的方式幫助他們更客觀地“看待每個角色”“為每個角色說話”,從而獲得繪本中傳遞出的美好道德情感。
如大班社會活動借助繪本《小老鼠和大老虎》進行情感教育。故事中,小老鼠和大老虎是一對好朋友,但身為朋友的他們在相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大老虎因為很強大,在相處時常常對小老鼠不尊重、不公平、不友好。這些問題其實在幼兒相處的過程中也是會發生的,成人若直接介入,引導幼兒應當如何去做,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幫助幼兒了解、體驗、感悟這種行為的不當。在繪本中,小老鼠和大老虎的形態差異和能力差距使這兩個有巨大差異的兩個角色在相處時會出現矛盾,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兩個角色在各自立場上的心理活動。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討論、分析故事情節的時候,幼兒會不自覺地代入兩個角色,將自己的觀點套用在角色上,又將角色的行為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實時或延時模仿、表達出來。無論是在閱讀分析繪本的時候,還是在表達自己理解的過程中,幼兒都更容易自然而然地感受、體驗不尊重與尊重、不友好與友好、不包容與包容的情感。在閱讀繪本過程中,幼兒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友好和分享的重要性以及要尊重比自己弱小的人。
除了集體分析,閱讀也能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感情,當幼兒的閱讀能力較強時,自己閱讀或結伴閱讀、小組閱讀時,同樣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筆者所教班的幼兒在吃完午飯后都喜歡閱讀,這個習慣是從小班培養起來的,因此幼兒的畫面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無須教師次次介入解釋或引導,幼兒會對繪本有自己的解讀,只要讀得認真,也能夠從中汲取許多正向情感。
規則感和秩序感的建立關系到幼兒日后在社會生活中的適應性與融入性,若無規則感、秩序感,則道德感更易薄弱,因此,德育中的規則和秩序感的建立與培養十分重要。但要建立規則、維持秩序是一件“困難”的事,原因是,幼兒在行動時常常很“莽撞”。當他們要做一件事時,很難會兼顧做這件事情的要求。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幼兒,幾乎不會先考慮考慮應不應該做、怎么做、不這么做會怎么樣。加之日常生活中,無序不一定會帶來一些比較嚴重的后果,更無法讓幼兒體驗到規則的重要性。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情境建立幼兒的規則和秩序感,因游戲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幼兒喜愛,二是有規則。無論是怎樣自由的游戲,都有一定的規則即游戲玩法,若沒有遵守相應的規則,游戲本身就會出現一定的混亂。舉個簡單的例子,幼兒在進行角色游戲中的“娃娃家”游戲,若幼兒沒有遵守游戲中一家人的人數不超過4 個的規則,“娃娃家”的空間、同種材料是不足以支持5個及以上的幼兒進行游戲的。但當他們遵守規則時,便很少會出現擁擠、爭搶的現象,游戲當事人——幼兒便能從中感受到規則、有序的重要性。
如在中班社會活動“交通標志”中,是通過創造出十字路口的情境,供幼兒扮演交警和司機進行游戲。當有司機沒有遵守交通標志、遵守交警的指揮在路口“亂竄”時,其他司機前行的道路受到影響——無序的那名司機可能會撞到其他司機、可能會撞到十字路口上的紅綠燈等各種設施。而一次無序會導致更多混亂,游戲中很快就會出現了更多無序的司機和愈發雜亂的十字路口。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以交警的角色身份介入,引導各位“司機”進行討論,分析出現混亂導致無法游戲繼續進行的原因,讓幼兒自發地意識到問題是由無規則、無秩序導致。此時教師和幼兒重新布置場地,再以交警身份引導司機改正后重新出發,幼兒感受到遵守規則帶來了能正常開展的游戲,會再一次感受到規則的重要性,由此建立規則意識和秩序感。
是非觀,即對事物、行為正確與否的判斷和態度觀,影響著人對自我行為和他人行為的判斷,從而影響著個人的行為,對自我建立和提升道德感有重要的影響。用“自我對話”的方式指的是,教師在幼兒真實活動中用照片、錄像等方式定格、截取某個場景或片段,在集體中再現,幼兒作為當事人重新以旁觀者角度進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被還原情景中的幼兒能更客觀地審視和評價自己的行為,旁觀的幼兒在傾聽、代入中共同樹立是非對錯的觀念。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會將對錯的事件和對待這些事件的態度內化,在日后遇到相同和類似事件時表現出相應的態度。
例如,在大班社會活動“我是班級小主人”中,教師通過拍照、錄像等方式事先收集幼兒日常活動中出現的“對”的行為——幼兒在打掃活動室、照顧自然角、自己分發碗筷和撿起掉在地上的蠟筆等,以及“錯”的行為——破壞閱讀區的圖書、撞破游戲區角的規則牌和對地上的垃圾視而不見等,將這樣有對比的情境在活動中再現至幼兒集體面前。教師以引導的方式幫助事件的主角幼兒分析和判斷事件的對錯,樹立對待此類事件的態度,讓幼兒自己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旁觀幼兒同樣可以將這樣的經驗和思考代入自己以樹立自身的是非觀念。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誤區——教師引導其他幼兒一起批評“犯錯”的幼兒。因為幼兒都愛模仿,教師們需要注意,在引導幼兒分析“錯誤”事件時否定態度堅定但不應偏激,否則易使幼兒在日后對待相應事件時也出現偏激的對待行為。
社會領域中有很多活動都適用這一策略。此外,在游戲評價時也可以采用。游戲的評價多提倡幼兒進行自評,教師便可以及時用照片、視頻記錄下幼兒游戲時出現的典型事件,請幼兒自我評價游戲時可用以回顧,引發評價者、被評價者和其他觀察者的思考。這樣的“自我對話”法能讓游戲評價更真實、準確、深入,并且更加有針對性。
綜上所述,德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德育應從學前教育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中捕捉教育契機、挖掘教育價值,真正發揮德育的作用,為培養一個能適應和融入社會、擁有良好品德的人才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