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杰
(唐山學院會計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三全育人”既為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道路,也為思政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了要求。思政教師和輔導員是開展思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主體,在各自的工作范疇都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輔導員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導者;是負責學生日常思政工作教學與管理任務的重要組織者。思政教師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承擔著講授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育人鑄魂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的思政工作中,二者的協同育人存在孤島現象,主要原因是因為思政理論教學與日常的思政工作互相分離。所以,要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加強二者的協同創新,構建完善的思政協同機制,以期實現協同育人的根本目標,達到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
輔導員是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組織者,是思想的傳播者和領導者,是學生學習和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在與學生朝夕相處中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的輔導員偏向于管理和業務能力,其涉及方面較多,跟思政教師相比,輔導員的思政理論水平和意識相對薄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共同開展育人工作,可增進二者之間的聯系與溝通,通過思政教師在學術上的指導,可提高輔導員的思政水平和意識。高校的思政課往往較為枯燥、乏味,導致上課率不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投入程度不夠,師生之間缺少有效溝通。思政課教師在課余時間幾乎與學生沒有聯系,更沒有機會與學生交流,所以不能及時了解學生思政知識的內化效果和心理動態。[1]二者要有效開展育人工作,思政教師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動態,也能通過對學生的了解促進師生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提高教學實效。
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必須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發揮各個方面共同育人的作用,避免“孤軍奮戰”。思政教師和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政工作專門隊伍,應當率先達成共識,形成合力育人的隊伍,引導其他專業課教師和管理人員加入思政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實“三全育人”的教學理念。協同育人主要是為了提高思政教學的效果,是促進大學生全面進步的重要舉措。輔導員和教師的協同育人有助于貫徹第二課堂,使得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實現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將思政教育內化到學習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推動學生理論水平和思政素養向更高水平發展。
“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務是培育有品德的人才,堅持德育為先和以人為本,將大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的社會應用型人才。要想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良好的品格,僅依靠輔導員或者思政教師單方面的力量遠遠不夠。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同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兩大重要力量,共同肩負著思政育人的使命,但是二者在分工上過于明確和清晰,導致長期單方作戰、各自為營的局面。二者的合作教學,不僅是適應信息時代價值觀念多元化發展趨勢的強強合作,更是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進一步推進思想教育內在發展的需要。
在建立合作教育制度中,由于輔導員和思政教師的合作教育意識較為淡薄,阻礙了育人機制的發展。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在合作育人事務上缺少意識和認同感,導致育人體系建立的較為困難。在管理層面,輔導員隸屬于具體院系,思政教師則隸屬德育部門,雖然二者均負責大學生思政教育相關工作,但始終缺乏合作機會,從而直接導致二者的協同育人意識不足。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對協同育人工作的關注度不高,導致構建的育人環境也相對較差,所以很多高校都進行了相應育人機制的構建和改革,但構建效果欠佳。[2]二者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絕非制定規則那樣簡單,必須要兩大主體較好的參與和支持。若二者都無法較好的參與到育人體系建立中,那高校的育人體系創建將變得十分困難,不利于學生進步與成長。
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協同育人存在沒有明確目標的問題,很多高校沒有建立育人機制的經驗,在創建育人機制時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導致在合作中缺乏育人目標。構建有效的育人機制其根本目標在于提供有效的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并隨時了解思政教育的發展狀況。由于教師和輔導員之間缺少共同育人的意識,導致二者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很難在有效合作的基礎上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思政教育。缺乏目標引領,在合作育人工作中沒有目的,且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可能會導致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化。從構建協同育人的視角出發,沒有目標的機制建設帶有很強的盲目性,這就使得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變得十分困難。
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協同育人意識的強化和提升,不僅是建立相關機制的基礎,也是思政教育的關鍵所在。教師和輔導員在培養德育人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承擔著不同方面的思政育人工作,二者合作教育是踐行“三全育人”宗旨的生動表現,是思政背景下的完美搭配,發揮二者優勢互補,構建同向同行新工作局面,可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所以,高校不能只空喊“三全育人”的口號,要著重提高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對協同育人理念的了解與認識,[3]創造更加完善的協同育人制度與環境,形成雙方齊抓共管,齊護共育的理念,進一步增強思政教學實效,推動“三全育人”的深入貫徹,實現思政育人。
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共同構建育人機制時,首先應明確協同育人的目標,避免構建的育人機制趨于形式化。例如,高??梢砸詫W期為標準,明確規劃協同育人的目標,圍繞社會價值觀進行思政課堂的研究與開發,教師和輔導員進行深度解讀,將塑造學生正確思想觀念作為育人機制下的階段性目標,此時思政教學的內容亦可有效確立。由于思政教學環境會不斷發生變化,思政教育也會存在諸多問題。所以,過于死板的按照相關機制要求進行育人的效果不佳。若輔導員能充分發揮其靈活高效的優勢,探索出更多適合學生發展的協同育人方法,與思政教師共同進行方法的整改和優化,并根據明確的育人目標,進行協同育人嘗試,使得思政教育充分發揮德育作用,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創建多方面的育人平臺,有利于加強教師和輔導員的深度合作,將德育和以人為本貫穿全課堂,實現全面育人。
3.3.1 加強課堂建設
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必須通過課堂知識教學來完成,更好地發揮教師和輔導員同心同力的育人效果,鼓勵輔導員主動加入思政課的教學活動中,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想動態,完善課堂教學的反饋制度。高校應定期組織輔導員和教師針對思政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探究,共同商討出新的解決方案,構建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新方法和思政內容,豐盈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清朗的教學環境,以此提高思政教學的吸引力。
3.3.2 推進實踐協同合作
推動思政理論課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優化思政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組織二者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要堅持思政課的開放性,不能局限于課堂。形成思政理論課與實踐活動、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體系,由輔導員和思政教師共同建立思政教育實踐中心,共同進行實踐活動的規劃、實施過程的督導以及實施成果報告的評估。[4]在實際教育中,將思政教學與實踐活動互相融合,推動思政教學走出課本,走向社會,走向現實,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向更高水平發展。
3.3.3 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
思政教育若僅依靠理論教學難以緊跟時代發展,還需要發揮第二課堂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開發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并鼓勵教師主動成為第二課堂中的指導者,可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政方面的理論水平。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真實需求和思想動態,推動思政教學理念和方法的革新和改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
3.3.4 構建網絡育人平臺
新媒體時代到來,輔導員和思政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主要負責人,應緊跟時代發展需求,樹立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共同構建網絡基地,通過運用微博、微信、貼吧等網絡信息平臺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教育和價值引領。二者應加強合作促進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銜接,構建互聯網時代新的工作局面,引導大學生堅定自身理想和信念,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是實現二者協同育人的關鍵。輔導員和思政教師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有品德的人才和社會主義接班人。輔導員的優勢在于思政工作的實踐方面,而思政教師的優勢在于思政教學的理論方面,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必然會使思政育人的優勢發揮出最大效果。輔導員與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和建設校園文化等方面應做到協同,分享各自資源,優勢互補。輔導員對學生比較了解也有較豐富的管理經驗。思政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且對國家政策和熱點新聞關注度和敏感度較強,也可以根據理論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所以,應進一步加強二者的合作,互相交流并分享各自的經驗和資源,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共同打造協同育人新格局,培養大學生的思政意識,推動其全方位進步。
協同育人工作漫長且復雜,要求教師之間互相合作、相輔相成,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高校要科學開展協同教育制度建設,認真做好規劃工作。思政教師和輔導員作為育人工作的主力軍,應當靈活構建合理的教育機制,不斷分析教育機制的建設情況,定期對相應機制做出評估。只有逐步加強對協同教育的理念認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將建設的思政平臺作為媒介,保障育人機制的有效完成,構建“三全育人”環境,從而形成協同教育共識,凝聚育人力量,增強協同育人的實效性,開創適合大學生思想發展的新局面,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