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敏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課程思政指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協同發展,將社會責任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等思政教育元素充分融入各類課程中,并將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價值觀等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渠道,使思政課與其他課程同向同行,各類課程務必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1]。因此,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充分挖掘蘊藏在各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讓每位教師自覺參與到學生思想教育、價值引領的偉大實踐中去,以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好地促進學校“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2019 年,我國65 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數為1.76 億,占世界老齡人口數的23.0%,到“十四五”末,我國60 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數將突破3 億[2]。據民政部統計,2018 年經過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合格的養老護理員人僅有4 萬多。因此,對高素質老年照護人員的巨大需求將成為社會、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1+X”證書制度是基于目前國家、社會、市場、學生就業需求而形成的全新制度,其中“1”是基礎,代表學歷證書的獲取,“X”是拓展,表示在學歷證書獲取的基礎上額外掌握某一職業技能并頒發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3]。2019 年5 月,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成為教育部首批的6 個等級證書之一,這一舉措為我國健康老齡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并推動了我國老年照護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因此,在“三全育人”的視域下對“1+X”老年照護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造就一批具有高尚醫德、品格,專業技能扎實,并滿足時代需求的高素質老年照護人才,對提高老年照護人才的培養質量,推動我國健康老齡化的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尚未建立育人資源在課堂內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的有效銜接,對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方面素材的開發與利用尚不充分。尤其是在“1+X”老年照護課程教材上體現課程思政、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內容非常少,教材內容與德育教育的銜接度較差。
思政課教師與“1+X”老年照護課程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合作,一體化的育人隊伍尚未形成。“1+X”老年照護課程教師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老年照護知識體系、教學體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較為缺乏,對思政方面知識的儲備不夠,因此很多老師不知道如何將思政元素與“1+X”老年照護相關知識進行有機融合。
目前,針對“1+X”老年照護課程思政的實施及其效果尚未形成量化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思政元素”與“1+X”老年照護專業知識點之間的契合深度如何,教學中對教師立德樹人的情況如何進行量化考核,如何保證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中,目前尚未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因此相關的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對各校育人情況的監督、管理,加快構建完善的評價制度,形成量化的評價指標。
“1+X”老年照護教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融合的教育,但是“1+X”老年照護教育過于注重傳授專業知識,長期淡化人文性,沒有凸顯“立德樹人”、醫德教育內容。鑒于此,可以通過集體備課重新修訂“1+X”老年照護的課程目標,特別是思政目標。
(1)知識目標:參考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制定的《老年照護職業技能培訓教材》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確定本課程的知識目標,具體包括:傳統護理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老年照護相關的理論知識。
(2)能力目標:根據社會需求、養老相關行業需求以及學生自身發展來確定本課程的預期學習成果,設定學生畢業要求,并根據“畢業要求”來設置本課程的能力目標,具體包括:職業認知能力、老年基本照料能力、老年應急救護能力、老年健康教育能力等。
(3)思政目標:課程思政并不是簡單地為思政而思政,而是在講授老年照護職業知識,提升老年照護專業技能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責任意識、高尚職業道德等充分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敬業精神、奉獻精神、敬畏生命、服務意識等老年照護的核心價值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學習本課程,可以提高學生對“1+X”老年照護職業的認識和熱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樹立為我國老年照護事業做貢獻的理想和信念。在對老年患者進行照護的過程中,向學生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等優秀傳統美德,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對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對老年患者進行照護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應對、處理各種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通過引導學生對各種突發情況的分析和處理,來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意識和創新意識。
(1)全程育人——建立教育銜接,堅持全過程育人機制。從學生入校到實習畢業,從學習到閑暇,從課前到課后,將尊老、愛老、敬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貫穿全程。比如:入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的老年照護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實習階段對學生進行的職業指導和情感關懷等。學生入校階段,由于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老年照護專業的不了解,往往容易引發焦慮、迷茫、恐懼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通過組建學生志愿服務隊協助開展新生入學事務,學生志愿服務隊熱情的精神面貌向新生呈現了學校的人文關懷,進一步激發了新生無私奉獻、扎實為人民服務的志愿者服務精神。通過老年照護專業介紹講座、老年照護宣講會等各種形式全方位幫助學生了解老年照護,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老年照護”的偉大事業中去。在學生實習階段,通過向學生展示所拍攝的一套專業特色鮮明、內容嚴謹,融入尊老、愛老、敬老等思政元素的“老年照護”微課視頻,進一步啟發學生繼承、發揚優秀傳統美德。
(2)全員育人——完善育人隊伍,構建全員參與育人體系。目前,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依然主要是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來完成[4],部分老年照護專業教師對于自身育人的責任意識較為淡薄,仍然是僅限于老年照護專業知識的教學。同時思政教師和老年照護專業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一體化的育人隊伍尚未形成,課程思政改革進程較為緩慢。因此要完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育人隊伍要做好緊密的銜接,避免“課程”與“思政”依然是兩層皮的現象。鑒于此,首先要建立以學校黨政干部、輔導員、老年照護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等為核心的育人隊伍,通過制定教師師德培訓計劃、集體備課、專業研討等形式,深入挖掘蘊藏在老年照護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研究表明[5],雙導師帶教模式有利于學生正確專業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提高職業認同感。因此,通過推進“雙元雙導師”制度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崇高的師德引領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中“雙元”是指學校和養老機構,“雙導師”是指老年照護專業教師和養老機構專家共同組成的教學團隊,雙方在產教融合、課程教學、資源開發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以增強老年照護課程的教學實踐能力、人文關懷能力、課證融合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3)全方位育人——促進多方聯動,增強協同育人吸引力。新時代背景下,“1+X”老年照護課程更多的是關注老年照護的職業技能,而對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等優秀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責任意識等方面似乎思考不足。老年照護課程的本質仍然是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服務,因此要樹立以老人為中心,尊老愛老,視老人為親人等老年照護的價值觀,這就不僅需要課堂內理論的灌輸,還需要多方聯動,協同校內外力量實現全方位育人。因此,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室、走廊、操場、食堂等公共場所懸掛關于孝道的歷史典故與名人精神牌,通過學校周圍環境的渲染使學生領悟“孝”的含義。以課堂外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來引導學生樹立科學且堅定的職業素養,大力組織開展“關愛老人”“送溫暖、送健康”“老年照護技能競賽”等系列活動,以增強學生對老年照護課程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老年照護事業的熱愛。協同校外力量讓學生深入養老院、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義診、醫療宣講,重視開展學生服務基層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老年關懷、醫療扶貧等志愿者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傾注關愛,切身踐行人文價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現有課程重視過程化測評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情況。通過將隨堂考核和試卷考核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相銜接來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試卷考核摒棄以往單純以教材和“1+X”老年照護相關知識來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可在試卷試題的內容中適當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等思政元素的考試題目,比如:要求學生從“1+X”老年照護專業的維度對老人摔倒扶不扶進行辯證的分析,在考核學生對老年應急救護能力的同時,還能檢驗學生在生活實際問題中呈現的道德良知情況。考試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實訓成績、理論考試成績等可量化的結果與指標,更要考查學生在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發表討論情況、心得體會撰寫內容等各方面的外在表現,著重關注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中對職業道德的遵守程度、誠信度以及與其他同學的配合度等。
課程思政是在全面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課程思政強調以德育、立德樹人為其根本任務,“三全育人”重在協同、調動全部資源以實現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面對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與缺乏德藝雙馨的高素質老年照護人員的現實矛盾,結合“三全育人”理念,應充分挖掘蘊藏在“1+X”老年照護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以社會責任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老愛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發揮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作用,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為了更好地踐行“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老年照護人才,筆者認為,國家應加大社會宣傳,整合各地優秀養老護理員的先進事跡作為老年照護課程的思政育人素材。同時應加強學校與養老機構的深度融合,形成課證融合、校企聯動、立德樹人的老年照護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