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韶森,吳有偉
(藤縣中等專業學校,廣西 梧州 543300)
中職學校作為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學校,在培養舞獅人才傳承舞獅技藝方面有著突出優勢。以藤縣中職學校為例,總結目前舞獅技藝傳承方面的優勢與成績。
舞獅運動在藤縣是古老的傳統,有著深厚的文化與技藝底蘊,在太平、和平、東榮、大黎、蒙江村普遍都有組建舞獅隊,民間武館獅隊建立起步早,技藝水平較高,在當地乃至整個舞獅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藤縣舞獅從1999年廣西獅王大賽獲一金至今,在多次國內、國際舞獅大獎上暫獲佳績,并且形成藤縣特有的舞獅體系。以藤縣濛江采青舞獅、禤州島高莊舞獅最具代表性,技藝水平高超,為藤縣舞獅技藝傳承奠定基礎。在此社會背景下藤縣中職學校開設舞獅專業培養技藝人才,有著獨特的文化優勢和社會資源優勢。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改善人們生活條件,在國家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下,藤縣舞獅運動發展硬件配置不斷改善,包括場地條件的改善、設施設備的不斷完善。藤縣投入財政資金在藤州鎮永隆村、塘步鎮禤洲村、濛江鎮建了4個舞獅訓練棚和舞獅訓練基地。藤縣中職學校也于近幾年開始搭建室內舞獅訓練室,為舞獅技藝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場域。配套訓練設施設備日漸完善,對加入中職學校舞獅班級的學生,每人配置一套服裝和訓練設備。學校現有完善的訓練器材,包括獅頭、獅身、鑼、鼓、釵、樁陣、青(采物)等。這些場地與設施配置的投入,為舞獅技藝傳承發展創造硬件條件[2]。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推動學校舞獅技藝傳承與社會的接軌,目前藤縣中職學校開啟“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式。學校、企業共同投入經費成立藤縣獅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學校為舞獅相關社會企業提供和輸送人才,提供培訓和教育的基地;企業為學校舞獅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提供平臺,為學校舞獅技藝傳承提供資金、師資力量。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引進資金,用于學校舞獅隊的訓練與管理,進一步推動舞獅運動走向市場。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適應的課程模式。在新課改背景下校本課程的開發重視度不斷提高,目的在于挖掘本校的資源優勢,建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以促進教學發展需要[3]。中職學校的舞獅校本課程開發問題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藤縣中職學校舞獅專業教師致力于校本教材、課程的研發,結合藤縣地方優勢探索課程優化體系,很好地突出藤縣本地舞獅技藝優勢并且融入課堂教學中。
舞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首先是要培育一批具有扎實基礎、堅定信念、水平穩定的生源基礎[4]。在中職學校舞獅技藝發展過程中,面臨生源方面的困境。生源人數逐年遞減,藤縣中職學校目前一年級舞獅學生四十余人,二年級學生六十余人,與前幾年比較舞獅生源數量銳減。舞獅技藝的傳承對于學生體能素質、意志品質等方面有著一定的要求,但是隨著生源下降招生門檻也不斷降低,很多學生舞獅技藝基礎薄弱,生源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舞獅技藝的長期訓練與教學,是一個枯燥的過程。
目前中職學校發展過程中,本校舞獅教師缺乏。藤縣中職學校主要與深圳寶崗區比麟堂合作,教練團隊基本來源于企業的技藝人才,教師隊伍的流動性比較大,不利于舞獅教學工作的穩定開展。本校舞獅師資缺乏的情況下,也不利于本校舞獅隊伍的日常訓練、管理工作。
中職學校舞獅技藝傳承過程中,由于開展學校較少,缺乏技藝交流的平臺。目前廣大中小學尚未普及開展舞獅運動,生源集中在職業學校,但是開設舞獅專業課程的中職學校有限,與其他社會專業舞獅技藝團隊相比較,中職學校學生的基礎較為薄弱,技藝不夠扎實,由于水平差距較大進行相互比賽,容易產生挫敗感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舞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在于對傳統文化與優秀技藝的延續,更重要的是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與變化,進修技藝總結,挖掘舞獅技藝,實現理論與動作的創新,從而提高舞獅競技與技藝表演水平。但是中職學校舞獅技藝傳承過正處于停滯不前的階段,只有在較高水平比賽、代表演出的情況下,才會進行動作改造。技藝創新。一是因為舞獅技藝理論不夠扎實缺乏創新的能力;二是因為舞獅訓練難度大,要實現技藝創新發展需要有熟練的技術和扎實的基礎,但是隨著舞獅藝人逐漸老去,這種創新意識也日漸衰落。
中職學校舞獅技藝傳承過程中,生源數量減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家長們認知偏差、支持程度不高。不少家長普遍認為學習體育、學習舞獅沒有太好的出路,因此不太支持孩子參加舞獅訓練。對此,需要加大宣傳教育,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轉變這種錯誤的認知觀念。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優化舞獅職業發展路徑,保障學生發展出路,從而提高廣大家長的支持力度。需要發揮相關部門的積極帶動作用,擴大和提高舞獅產業的社會影響力,探尋舞獅產業化發展的路徑,提高舞獅社會地位,提高社會主流的認可。
中職學校舞獅技藝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專業教師隊伍的指導與管理,本校師資團隊缺乏的情況下,不利于舞獅體育訓練與課程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一方面,加快本校專業師資的培訓力度,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人才培養策略,給予舞獅專業教練訓練經費補貼,提高帶隊訓練以及培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聘請藤縣當地專業武館、舞獅藝人、舞獅專業運動員,到中職學校擔任技藝師資團隊。增加舞獅技藝校內、校外的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加入學校舞獅技藝教學與傳承工作中。
針對中職學校舞獅發展過程中,開展學校少、缺乏交流平臺的問題,加強學校與舞獅社團、舞獅培訓基地、社會武館培訓機構之間的聯盟與合作。積極推進舞獅進校園,提高各大中小學舞獅技藝訓練的普及率,形成良好的氛圍增進交流的機會。推動中職學校舞獅團隊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與周邊其他縣份、城市的中職學校進行比賽和交流。
技藝的不斷創新是推動傳統舞獅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藤縣舞獅發展過程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技藝水平高超,鼓勵在探索民間舞獅技藝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繼承。同時探索如何進行技藝、動作的創新,推出適合中學生的教學項目,積極開展舞獅技藝的科研活動。將舞獅技藝校本課程的內容,應用到教學實踐體系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舞獅課程訓練的實用性。充分融入現代社會主義價值觀以及武術技藝元素,遵循人文性、民族性、實用性的基礎上,進行教材內容、教學方法、訓練模式的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學生創新意識[5]。
舞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青少年通過參與舞獅運動,不僅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磨煉意志品質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廣大青少年群體的愛國情懷、民族自信心。尤其是在21世紀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提高傳統民族文化的社會地位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家以及各級部門支持下,中職學校舞獅技藝的傳承與實踐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生源、師資、技藝交流、獅藝創新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舞獅技藝傳承發展與實踐成效值得認可,發展中存在的不足與困境也應該引起重視,針對這些存在問題提出一些發展的對策與建議,為中職學校舞獅教學以及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