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笑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 201800)
課程思政指的是“高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過程,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環節中的中心環節。要守好講臺陣地,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九個堅持”中也對課程思政給出重要指示: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所謂“立德樹人”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來進行理解,即“立德”“樹人”。“立德”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叔孫豹所言“大上由立德,其次有立工,其次有立言”其中立德為最為首要的做人標桿,指的是人要有高尚的情操以及道德修養并可傳播于后世。其內涵及重要地位可見一斑。“立德”即需要行動實踐而“立”又需要遵從包含“仁義禮智信”的五德。故大學教育應該將德育放在優先位置上,培養“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中國人。從“樹人”層面著手,則是要解決如何培養人才,人才培養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故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在專業領域中擁有扎實學科本領的人才更要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英語課程作為大學教育的通識課程,是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指示了“課程思政”的定位與途徑。文件強調:“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樹立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在新時代教育方針的指導下,應深挖英語課程中各部分的思政教育元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引導學生在對國情準確的理解上,理性辯證地看待中西方差異,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文化觀。將提煉出的德育目標融入傳統英語課堂對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使用的要求,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有正確道德觀念,扎實語言能力,豐富文化知識的高素質語言人才。
筆者所使用的《綜合英語》課程教材是由外教社出版的《大學學術英語讀寫教程》,教材共分上、下兩冊,包含八個單元的學習內容。這八個單元依次為:Belonging to a Group(群體與個人);Gender in Society(社會中的性別角色);Media and Society(媒體與社會);Breaking the Rules(打破規則);Mind,Body and Health(思想,軀體及健康);Development through life(人生發展);Nonverbal Message(非言語交際);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親密關系)。從單元設計挖掘,《大學學術英語讀寫教程》(上冊)以群體概念為核心,逐層遞進引入家國概念,強調個人在家國大群體中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以及作為一個社會人,應當遵從的道德行為準則。《大學學術英語讀寫教程》(下冊)則以個人發展為核心,通過課文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發展自己,并引導學生使用適當的方法在群體中交往,構建親密關系。
課程思政設置也以這個脈絡,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的國情,把握好在社會中的角色分工,將個體發展與祖國群體命運緊緊聯系,在恪守個人情操底線遵從社會規范的基礎上,發揚“仁義禮智信”。故在《綜合英語》課程上半學期的教學中,以“立德”為核心完善教學設計并融入課堂各環節。《綜合英語》課程下半學期的教學工作圍繞“樹人”展開。以“德”為根本,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成為德才兼備,能夠立足于社會又能服務于國家的有識之士。
2.2.1 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綜合英語》(上冊)第一單元主題為制度公約。根據單元主題,在綜合英語課堂中引入學生對“group”這一概念的探討。請學生分享對“institution”(制度,公約)這一概念的認識及例子。引導學生從婚姻,家庭這一小群體責任義務的概念理解轉換到社會群體這一大概念的思考。古人言“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國家富強之根本,是國家騰飛之基礎。只有充分了解國家的制度,才能擔得起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任。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扎根于中華大地,厚植中國文化,在黨和先輩的接替奮斗中,用巨大的代價探索出來的。作為大學生,應當加倍珍惜并毫不動搖地堅持這一制度。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隨著實踐目標與時俱進,不能盲目自滿。要在實踐中不停發展。
作為中國的年輕一代,不僅要了解我國在走什么樣的道路,更要明白怎么樣走好現在的道路。
2.2.2 培養國家文化安全意識
在Media and Society這一單元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國家文化安全意識。近年來,西方個別媒體借著這樣那樣的名義發表不當言論,推卸責任,故意抹黑中國的案例不勝枚舉。這不僅讓我們深思,保障國家文化安全,迫在眉睫。《綜合英語》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閱讀西方媒體報道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辨別報道是非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指出我國國家文化安全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國內文化自信及自覺力減退,二是國外文化滲透。《綜合英語》課程雖然因為其課程特點具備國際化的特點,但對于國外的報道、媒體素材,教師更要做好“把關人”的角色,時刻提醒學生警惕外國文化的滲透。同時,在課堂中將正確的意識形態注入“文化軟實力”,夯實學生對于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認同,在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基礎上增添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在課程思政中,要盡量避免生搬硬套,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潤物細無聲地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講故事,作討論,來合作三步曲。把感動中國的人物故事融入 Development throughlife(人生發展)這一單元,拓寬學生們的視野,用真人真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 Gender issue這一單元中,教師也會分享影視劇作中因為性別問題而引發的一系列固話認知問題,引發學生們的討論并深思提高學生們的思辨能力。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可以暢所欲言,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在課后,教師發布以小組合作為單位的課后練習,例如讓同學們查找中國制度及約定俗成的公約在小組內互相分享,課堂匯報學習結果以提升同學們的合作意識。
立德樹人是一個長期的,發展的教學過程。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浮于表面的生搬硬套。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師應當抓住課程思政的重點,言傳身教,成為知識的提供者,課堂的互動者,學生的幫助者和指導者,堅定“四有好老師”的理想信念,把立德樹人這一教學目標貫穿始終,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擔當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