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野,王媛媛
(大連藝術學校,遼寧 大連 116011)
筆者通過對大連藝術學校隨機發放200份調查問卷,調研結果顯示,藝術類學生當前思想狀況特點主要表現如下:
調研顯示,在回答“你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嗎”?問題的時候,只有62%的學生選擇了解,8%的學生根本不知道核心價值觀,這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職學生核心價值觀存在迷茫傾向,并處于對自身價值取向產生懷疑的盲目狀態。同時,因受新媒體影響,藝術類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受到沖擊。特別是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其信仰、目標和努力影響著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在當今社會,各種思想十分活躍,文化和價值觀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學生容易出現價值觀的偏差,有些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生活迷茫。
在傳統的藝術類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存在一定的僵化問題,藝術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不足。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中職學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對于新事物的把握缺少判斷力。這就要求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藝術類學生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不能僅局限在理論,還要落實到實踐。全方位提高藝術類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在專業教育和日常管理過程中加強思政教學,提高自身思政教育水平。讓學生在面臨復雜的社會、網絡環境時,能做出科學的價值選擇,面對國內外多種思想沖擊,可以堅定政治站位,樹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地位。
在多年的輔導員和教學工作中,筆者發現部分中職學生知行不一,實踐能力有限。在回答是否應該全面踐行文明禮儀的問題時,一些學生說“不一定”“再看看”等。這表明,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踐行力度上有欠缺,很多學生只是把爭做文明學生掛在嘴邊、記在心里,但是很少自覺主動地付諸實踐。這說明,學生并沒有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自己身體力行的標準,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舉辦“校園小先鋒評比”、參觀市內“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故事講座”等活動,讓學生感悟先輩偉績,學習朋輩事跡,體會自身不足,踐行文明禮儀。
當前,中等職業院校已深刻領會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在日常思政工作方面逐漸加大力度,在學生的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也不斷深化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實踐。新媒體背景下,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水平不斷提升。
通過對藝術類專業教師的訪談、調研,筆者發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教師認為“應該加強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1],他們認為將思政課程內容融入專業教學,一方面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很關鍵,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端正政治方向,對于專業課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學生只有端正學習目標,樹立正確價值觀,才能選擇好人生道路。同時,通過課程思政教育,所有專業教師重新梳理價值體系和政治觀,在落實“思政鑄魂”的過程中,自身的政治素養也不斷提高。但是由于缺乏長期深入的教學探索,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和水平并不高,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深入,亟須不斷完善。
通過對200份調查問卷的分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認同課程思政是個綜合性理念,內涵豐富;幾乎所有學生都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思政中的基礎和核心地位。然而,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內涵把握深度不夠,在對學生的采訪過程中,問到對“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大部分學生認同度不夠,內涵把握也不夠,可見,職業精神的培養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需要把握的重要環節。從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來看,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學生認為課程收獲很大、感觸很深;百分之二十六的學生認為課程講授生硬,效果不夠明顯,百分之十四的學生認為課程講授只談及概念,沒有深入展開,剩下百分之八的學生認為藝術課程中思政內容融入很少。由此可見,藝術類專業學生課程思政實施效果有待提高,學生的理解度有待深化。
通過調研發現,學校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各個中等職業院校對課程思政愈加重視,各專業打造課程思政專業隊伍,設置課程思政專業帶頭人,全力打造課程思政的系統性、專業性。然而,“對于大部分中等職業院校來說,課程思政建設剛剛起步,特別對于藝術類專業教師,如何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缺乏長期的探索”。[2]因此,各個中等職業學校應該舉辦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通過專業技能比賽,真正把思政教育融入相關專業教育之中,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
通過前期的調研分析,藝術類學生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處于懷疑自身價值取向的盲目狀態。面對復雜網絡環境,存在政治站位不高,知行不一,實踐能力偏弱等問題。筆者通過對課程思政的概念界定,分析當前藝術類學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并以大連藝術學校為例,結合實際開展問卷調查,發現當前中等職業學校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水平有待提升,通過案例分析、系統研究等,總結對策如下:
首先,要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當前和以后學校教學發展的重要內容,聘請專家和校內外教師對當前課程思政現狀進行分析,找到問題并深挖問題存在的原因,最終探索今后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定位,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其次,各教學單位應積極引入優秀人才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和研究,特別是藝術類專業課程,“藝術教師對思政理論課程了解不深,通過人才的引入,充實藝術類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3];再次,學校應制定“課程思政”人才變動機制,從上層角度進行整體規劃、方案設計、政策落地、監督執行等規劃和落實,建立完善相關機制,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性和效果的持久性;最后,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合力,學校要動員一切力量,確保思政教育的可行性,爭取校企合作、校家合作、校地合作等構建思政育人網格,辦好大思政。
藝術類專業有其自身特點,加強思政教育融入藝術類專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將思政教育融入藝術專業課教學場景之中。藝術類專業課教育場景教育是一項特定內容,特別是“表演課老師,要在教學中注重思政教育內容的選擇?!盵4]比如,戲劇表演中,在選擇腳本時注重紅色歷史題材的選擇,在學生表演中,注重表演方式的點撥,在總結評價時注意學生意識形態的引導;第二,“中等職業學校應該舉辦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真正把思政教育融入相關專業教育之中”[5],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藝術類專業可以通過專業技能比賽,把學生的思政修養表現作為評分的一項重要內容,提高學生對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視,通過多樣的活動,達到“大思政”的效果。
首先,專業教師要有過硬的思政理論基礎。只有專業教師學懂、弄懂思政教育的真正內涵和重要性,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內容,專業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思政的基本概念,而應該深入研究整個理論體系,“要做到政治過硬,樹立立德樹人根本目標,在平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思想發展”[6]。其次,教師應主動親近學生,做到關系親密、情感親近、授課方式親人,這樣學生才會喜歡老師,老師才能走近學生、了解學生,最終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再次,教師應時刻保證授課內容的“新”。思政課不同于一般的專業課,思政內容更新快,學生思想動態也是不斷地變化,因此,專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實時把握國家時政、社會熱點、前沿問題等,只有實時更新思想,才能把握學生的想法和動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授課,用當下時髦的語言授課,展現課程魅力。課程思政教育需要構建育人合力,同時,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融入課程、體會課程,促進學生的學業、專業、德育的“大豐收”。
專業課教師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形式多樣的思想熏陶、言行一致的教態教風、切實可感的教學效果等作為課程評價、教材評價、教學評價、教師評價的重要方面,融入課程思政教育評價的全過程,從而將教書育人確立在科學、可靠的制度安排之上。在專業課程教學實施中,通過專業技能知識點的灌輸滲透育人工作,讓學生的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協同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