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千鳳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分析
宋千鳳
(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江蘇昆山215300)
隨著國家不斷的富強壯大,我國在教育事業上投入大量精力研發教材,力求讓小學生受到全面的教育,打好教育地基,為接受更廣泛的知識夯實基礎。小學課程教材在時代的推動中不斷修改編纂,實時更新知識,以實現教育現代化為主??茖W作為小學教育中的一門基礎課程,教育目的是引發學生的奇思妙想,發現生活中的科學,鞏固書本上的知識。為提升小學科學的教育效率,本文將探索小學科學教育的概念,并分析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意義,同時對于當前科學教育現狀進行調研,進一步提出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的策略。
生活化教學;小學科學教育;應用策略
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門覆蓋范圍廣、知識面寬的課程,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我國傳統教育里面,更多的是“填鴨式”“灌輸式”的培養方式,要求學生背誦長篇大論,卻忽略了他們探索能力的培養。這一教育方式嚴重缺乏科學思維和科學習慣,這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很少質疑,變成了學習中的被動者。而科學教育這門課程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求知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主,教材上的知識點豐富多樣,并且在生活中處處能發現科學的影子。科學教育是二十世紀新增的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里面的知識點涉及物理、生物、化學等,內容生動有趣,在擴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我國目前對于小學教育的關注側重于綜合素質,教育部門在教材的制定上以及教學方法上都投入了較大精力,在教材制定上選取有教育價值的素材融入小學課程中。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茖W是一門集理論、思考、實踐、研究等于一體的教育學科,又是培養學生科學萌芽的教育學科,那么教育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啟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對于科學現象進行操作和研究,在探索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邏輯推斷能力、實踐技能以及科學素養。生活化教學對于科學來說,主要在兩方面尋找突破口,一是教師,二是學生。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應將自然生活與課堂教育充分結合,引導學生融入思考,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對于不理解的知識點多發問,與教師共同探索科學的奧秘。再者就是學生,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對于課堂學過的知識點可在生活中創造條件自己動手演示一遍,發現科學的神奇之處。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之外,也應指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充分發揮想象力,讓教材上的知識在學生的生活中演繹,將科學變為一場電影,讓學生做這場電影的導演。生活化教學應用于科學教育,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求知能力、合作能力、質疑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超乎了其他學科。據大數據顯示,科學是當前最受小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可見一斑。
為了解小學科學教育現狀,筆者對于本市三所小學展開調研,全面了解小學科學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將其進行整理歸納,作為科學教育改革的方向。
當前小學對于科學教育存在認知誤區,在教育上也沒有過于重視,究其原因,可從以下三點展開分析:第一,受傳統觀念影響,將語文、數學、英語作為教學重點,重視學生文化課程的培訓,將科學、社會等歸納為藝術類,認為學生沒有必要占用太多時間學習副課,應將主要精力放在主課上。第二,教育部門對于學校的評比主要傾向于成績,而科學不納入考試范圍,對于學生的教育價值無從體現,索性將教學目的側重于納入考試范疇的學科。第三,科學這門課程起步較晚,沒有一定的發展歷史。類似于語文,早在幾千年就存在,對于人們的影響不容小覷,科學作為新起步課程,還沒有完全得到教師的認可。第四,對于科學這門課程無法準確定義,到底屬于什么專業的范疇,內容涉及理科范圍,但是又與文科有一部分的關系。科學教師屬于哪類專業范疇,是當前教師討論的熱點話題。
科學內容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對于任課教師的綜合性要求較高,不僅要有專業理科知識,還應具備相關實驗能力以及新穎的教學手段。教材中涉及眾多物理實驗、生物知識、化學反應等,文科教師難以勝任,只能在理科類教師中尋找,但是小學并沒有開設理科課程,這一現狀使得小學科學教育陷入了困境。部分小學有專業的科學教師在校授課,但是教學手段太過于理論化,不利于小學生的學習。部分小學科學由數學教師擔任,教師身兼多職,不僅無法實現科學教育,還影響了數學課程的進度。教師隊伍的不合理安排對于科學教育的順利開展存在威脅,也極易導致學生的科學教育流于表象形式,失去了科學教育的意義。
當前小學班級人數普遍處于60人以上,而科學教育主要體現學生的參與感,以課堂小實驗為主。班級人數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難以和每一個學生實現互動,學生在課堂中也沒有參與感,對于科學的教學理念也不能及時明確。雖然科學教育一直在開展,學生缺乏參與感,也無法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中的小實驗需要學生走近觀看或者與教師共同完成,但是這一點在大班中難以實施,學生人數多,前來圍觀也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看見,更難以實現學生參與完成實驗的教學方針??茖W教育必須互動,主要體現學生的參與感,注重對于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單靠教師的口頭表述難以實現教學,因此班級問題是當前對于科學教育急需改進的問題。
綜上所述,科學涉及諸多理科試驗,因此在實驗器材上必須全面,才能輔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例如學習《工具與器械》這一單元,需要滑輪、杠桿等工具;《能量》這一單元涉及電力,最基本的電力用具需具備;《微小世界》學習中必須要有顯微鏡、放大鏡的輔助;《運動和力》這一單元需要制造小車,這也需要相關材料。類似于這種還有許多,科學課程內容冗雜,涉及自然,在教育工具上要求廣,學校在教學設備上當前還沒有做到全面,部分實驗需要的器材缺失,難以輔助學生對于本節課的理解。這些設備就是科學知識的載體,也是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方向,設備不完善對于科學教育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是不利的。
隨著國家教育部門對于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視,接下來將研究新形勢下科學教育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站在綜合素質的角度上,讓科學走進生活,讓生活融入科學,全面貫徹國家教育部門教育方針,落實科學教育政策,將學生培養成樂于求知、善于合作、敢于質疑、勤于實踐“四位一體”的生活中的科學家。針對當前教育趨勢,主要探索出以下五種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是當前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在諸多課程中應用也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成果。情境教學的基本原理是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容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知識,進而實現知識點的教學。實現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是最直觀的教學途徑。教師通過生活中的情境,將學生帶入科學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挖掘科學資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將其與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在探索知識中進一步感受科學的魅力。例如在學習《水能溶解多少物質》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尋找課程學習的靈感,以水為題材創設情境,首先讓學生思考自己在喝水的過程中喜歡加什么,例如糖、果粉等。除了喝水之外,生活中的水溶解物質也較常見,教師可用一杯水進行實驗,例如加鹽可以溶解,加酒精也會與水相溶,加植物油就不能溶解,加沙子也不能溶解,因此,水并不是能溶解所有物質。通過小實驗將課堂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講解給學生,讓他們結合實驗思考,水能溶解什么材質,不能溶解又是為什么呢?這一種質疑精神就是科學教育需要教育的方向。
科學教學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并探索科學,通過生活挖掘隱藏的科學原理。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積極引入生活化資源,提升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進一步加深對于科學原理的理解。例如《光》這一單元中《陽光下的影子》小節學習時,教師可以提前安排學生觀察不同時間段自己影子的方向、大小等,也可以觀察別人的影子,對于觀察的數據做一個記錄,在課堂上與同學核對數據,相互討論。隨后教師對于學生講述光的原理,以及太陽在不同的方向對于人的影子照射有著細微的變化,這種變化每時每刻都存在,只是肉眼難以發現,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光和影的理解。再如,《物質的變化》這一大的版塊內容中,無論是《我們身邊的物質》《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還是《鐵生銹了》,這些內容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可以說這些知識就是從學生生活中而來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拿出這些材料。比如在《鐵生銹了》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拿一些生銹了的鐵釘,讓學生觀察它的特點,之后再分析它為何會生銹、在什么條件下鐵釘會生銹。
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當前我國小學教育主要以作業與習題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學過的知識點落地。傳統的作業方式對于學生學習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較大的作業量占據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思考與探索的空閑時間,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作業量在教師的改進下有所減少,作業質量也有所提升??茖W教學應充分意識到作業多不是教學的捷徑,引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新知識的作業才是高效率的作業。例如學習《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這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種子,說明種植方法,讓學生在家里自己種植,并記錄種子的成長過程,可以與同學、與家長、與教師分享這一份喜悅,并根據實際行動挖掘種子背后隱藏的生物知識、種子成長的室內溫度以及澆水次數,將這些做好記錄便于學習。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聲音,不同的聲音帶給人不同的心情,聲音的大小、強弱、幅度等,養成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捕捉科學的影子。再如《鐵生銹了》這一課,在教學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一個鐵釘或者鐵塊,依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一個環境,觀察鐵的變化,從動手實踐、實際觀察中體會《鐵生銹了》這一部分知識。
科學教育具有極強實踐性,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旨在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應帶領學生積極開展生活化活動,通過實踐活動發現不一樣的科學,也能進一步驗證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如學習《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內的自行車,尋找自行車的零件組成,探索自行車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動起來?又是什么力量推動自行車動起來呢?學生可以互相討論自行車動起來的原理。隨后教師在對于定滑輪原理進行講解,學生通過對于自行車的研究就能輕而易舉理解滑輪的原理。生活化活動對于教師教學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科學原理,也能提升學生對于生活中科學研究的興趣。
評價在這里主要指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茖W教育培養的是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只有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才能制定優質的學習計劃,為后期的進步做好鋪墊。因此教師應定期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評價,好的部分繼續保持,不好的部分及時改進,也可在評價中引導學生汲取班級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學習方法,樹立看齊意識,向班級中的好學生看齊,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將創新性和啟發性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指標,合理使用生活化的方式展開對于學生的評價,引導學生處理好學習態度、能力、成績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育源于自然,涉及內容廣泛,對于教師的師資能力與教學方法皆有要求??茖W來源于生活,如何從生活處讀懂科學,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索的。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科學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科學、走近科學,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夯實基礎。
[1] 韓英委.淺析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9).
[2] 高俊友.探究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J].文存閱刊,2019(012):83.
[3] 趙陽陽.淺談生活化情境創建在小學科學教學當中的策略運用[J].未來英才,2017(019):37.
[4] 劉海峰.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探究[J].新絲路:中旬,2019(011):1.
[5] 何永興.小學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策略——基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J].現代教育,2018(005):63-63.
[6] 王永梅."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A];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9.
[7] 馮晶晶.小學科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7(012):104.
[8] 高美娟.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策略[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006):35.
[9] 王建輝.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9(018):69-69.
[10] 劉洋.淺淡“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6).
G622
A
1002-7661(2022)04-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