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張瑞濤,湯桂成,駱社丹
(三峽大學醫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課程思政就是要挖掘、發揮各門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學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生擔負著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任,培養他們良好的政治素養、高尚的職業道德至關重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人體解剖學是重要的醫學專業基礎課程,授課對象是一年級新生,其在培養醫學人文素養等方面有著特殊的意義,并起著導向作用。將課程思政與人體解剖學專業課程融合,能夠為后續學生的素質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根據教學計劃和思政目標,挖掘人體解剖學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進行分析整理,編寫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大綱內容包括各章節的專業教學目標,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元素等。通過探索和實踐,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體解剖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希望發揮育人功能,實現立德樹人、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目標。
大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的人生態度、職業素養與精神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學生開學第一課就滲透思政教育,找到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有助于盡早打下基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在開學第一課,講述人體解剖學的發展史,從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到我國的法醫學之父宋慈、清代醫學家王清任、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鐘世鎮等,講述他們不畏艱難、刻苦鉆研的勵志故事,講述他們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醫是嚴謹的,引導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用于創新,大膽實踐。
結合國內外人體解剖學發展史,教師對學生選擇醫學專業、選擇將來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志愿獻身人類健康事業的行為給予肯定和贊美,并啟發學生努力打好專業基礎,堅定全心全意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決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務工作者承擔著治病救人的責任。在開學第一課組織宣讀醫學生誓言,不僅體現從一般學生到醫學生的轉變,更是對選擇醫學這條道路的一種表態和承諾。學生在頗具儀式感的莊嚴宣誓活動中,情感得到升華,進而使醫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深植于心。同時,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希望同學們銘記誓言,做到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
人體解剖學注重實踐操作,其教學離不開遺體,遺體捐獻者用軀體幫助學生掌握解剖結構,是獻身于醫學事業的“無語良師”。活動通過介紹捐獻遺體者的事跡,普及遺體捐獻的相關知識、獻花致敬等環節,讓學生感受遺體捐獻者及其親屬的大愛大義,緬懷無言良師對醫學事業發展做出的偉大奉獻。舉行“無語良師”追思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增強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啟發學生對奉獻精神、生命價值和職業責任意識的思考,加深對“仁心仁術”內涵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
在解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提高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修養,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斷追求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多方面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學習肝的結構時,介紹我國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吳老從1958年起進行肝臟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體肝臟灌注腐蝕模型并進行詳盡觀察研究和外科實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肝分頁分段的解剖學理論,奠定中國肝臟外科的基礎;吳老設立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2004年更名為上海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獎勵為中國肝膽外科事業作出卓著貢獻的杰出人才和創新性研究;通過吳院士和同行們的共同努力,推動了國內肝臟外科的發展,許多肝癌外科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原創于中國,使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診治水平居國際領先地位。引導學生體會吳孟超院士的高尚醫德和愛黨愛國愛民情懷,激發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苦練技能,勇于創新,為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解剖學教學中引入“感動中國”人物中的醫者,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人文素質、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將維護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引導學生樹立醫學倫理觀,關愛患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遵紀守法,品行端正,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例如,學習脊柱這部分內容時,介紹獲得“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等稱號的梁益建醫生,他拯救了無數脊柱畸形患者,還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常常為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并與公益基金合作,為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學習呼吸系統時,介紹獲得“感動中國2003年度人物”的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院士,2003年,在非典型肺炎(SARS)爆發的非常時期,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醫護工作者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在醫療最前線救死扶傷,挽救生命。鐘院士以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國有難,召必至,83歲高齡的鐘院士又臨危受命,成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帶頭進入重癥隔離監護室檢查病人,親自制訂救治方案。2020年鐘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勛章”。通過這些事例,激發學生以這些醫生為楷模,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增強職業責任感,心懷病人。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醫者仁心。醫者,需要學者嚴謹堅毅的意志,也需要一顆仁愛之心。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
教學中注重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例如,學習消化系統內容時,以消化和吸收功能為切入點,引入中華民族飲食禮儀。《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通過和學生交流飲食行為規范,展示飲食禮儀,使學生感受食禮。講解咽的結構時,引用《論語·鄉黨》的“食不語,寢不言”。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吞咽時,會厭軟骨會關閉氣管,食物入食道。呼吸時,會厭軟骨抬起,保證空氣入氣管。一邊吃飯一邊說話會干擾會厭軟骨的開閉,導致食物誤入氣管;食物未充分咀嚼,加重胃負擔;且口中有食物,說話時唾沫可能會飛濺出去,為失禮。寢不言,即睡前排除雜念,盡量放松。因為言必思,睡前說話與思考,會使大腦皮層處于緊張興奮狀態,從而影響睡眠。結合專業知識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即關乎身體健康又關乎學生個人素養的養成,可對學生的個人行為規范起到指導作用。
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和方法,例如“三明治”教學法[2]、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臨床病例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主要環節包括設置問題或病例、小組討論和結果評價三部分。選擇合適的臨床問題或病例;小組查找資料、自由討論分析;最終的結果評估可采用小組匯報、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進行。例如,在講授運動系統的上肢骨及其連接之后,學生已經學習了骨和關節的基本結構,掌握了肩關節的構成,提出“肩周炎”及“肩關節脫位”的問題,將學生分成5-6人的學習小組,課后進行準備,學生可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對肩關節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有了更為深刻形象的認識,由于還沒有學習肩關節骨骼肌的配布,對問題的思考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下次上課的時候先展開討論,每組推選一名學生作為代表,匯報研究的結果,匯報后相互之間再提出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后,再講授新的內容,將肩關節配布的骨骼肌引入,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的關注度。
學生以小組形式自主學習,開展討論并匯報,豐富了人體解剖學教學課堂的內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基礎聯系臨床,把臨床中的病例與授課內容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通過學生間的討論答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批判精神。根據觀察和反饋調查顯示,學生對解剖課程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提升,課堂上注意力更集中;在分組討論的時候,發言積極踴躍,思維清晰靈敏,且對學過的知識記憶更為深刻。
我們不僅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還要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課外,進行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為了激發學習興趣、弘揚解剖學文化、致敬生命,我們開展了“解剖學習與繪圖同行”活動,將嚴謹的解剖與繽紛的藝術結合,繪畫作品不僅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還有思想性,成為傳播正能量的載體,體現解剖學與醫學的真諦。在繪畫創作中,學生加深了對解剖學知識的理解,并將臨床知識、生命感悟、醫學人文等元素融于繪圖設計中,體現了同學們內心對神圣醫學的尊崇,鍛煉了同學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我們還開展了“錄視頻,學課程”的解剖學實踐學習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好準備工作,一邊規范操作解剖,一邊對組織結構學習、講解,同時進行全程視頻錄制。這種活動增加了學生對解剖學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我們還鼓勵學生做探究性操作,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有意義的器官變異,尤其是血管神經的變異,對一些疾病狀態下的器官結構變化也有了深入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3]。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醫療衛生是國家建設發展進程中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及疾病診治的重要領域,因此,培養醫學生的政治素養、行為修養和職業素質是醫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課程思政是以立德樹人為目的,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隱性滲透,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4][5]。人體解剖學是醫學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我們在教學中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將思政工作融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學生在學習解剖學知識的同時,接受價值觀的塑造、職業道德的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接受科學思維能力和方法等訓練。
我們將緊密結合專業特色和后續專業課程需要,積極開展課程思政資源庫建設,不斷提升師資隊伍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不斷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課程思政實踐活動,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