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闖,楊曉盼
(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
《Web前端技術》是我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其包含了軟件行業Web開發領域的關鍵技術基礎知識(HTML5,CSS3及JavaScript等)。該課程除了掌握應用上述理論知識:設計網頁布局、制作基本網頁、實現多樣化及良好客戶體驗的頁面效果等應用技能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設計網頁的創新意識,團結協作精神、愛崗敬業品質及大國工匠精神。不僅如此,還充分考慮了其在Web開發領域的關鍵性作用、目前市場廣泛的應用需求和良好的就業前景。該課程注重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的理解、掌握,更加融入了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學生的正向情懷。
(1)以計算機技術專業背景、Web前端開發技術的當前現狀及未來職業等為切入點,讓學生們感受互聯網時代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延伸知識背后的精神力量,形成“探討式、體驗式、實踐式”等多維課堂,提高學生自學動力、拓展學生自學能力。
(2)科學合理拓展Web前端開發技術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網站的策劃到網頁的設計,從框架的搭建到頁面的交互,從網站測試到站點的發布,深挖創新性地設計網站的能力及網站建設前后相關的服務、運維等綜合能力。
(3)結合我校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能力要求,梳理web前端開發課程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培養具備web前端開發,立足惠州,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面向華南地區新形勢下“互聯網+”行業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1)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取向。
(2)培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
(3)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弘揚民族傳統美德,鼓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4)課程思政與OBE理念相結合。根據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立德樹人效果。
根據學生學習的規律特征,結合學生遇到的社會問題、關注的熱點話題、多樣的意識形態等,在育人、成人的過程中,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
通過創新教學手段,將《Web前端技術》與《毛概》《思修》《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程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新合作模式相融合,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學科疊加,提升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專注度,引發學生的知識共鳴與價值共鳴,讓教學與科研相統一。
深入挖掘《Web前端技術》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通過前沿技術、專業方向等正面案例的引導,反面案例的剖析,深度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辨識能力,塑造正確的三觀。
從知識點出發,挖掘知識的來源與未來發展、當下產業與市場環境,積極挖掘知識的內涵價值,蘊含的思維、邏輯、哲學、思想、情感等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知識—思政”點,發展到“知識思政線”,由“知識思政線”,形成一個多維度的“思政面”,完成專業理論和思政知識的深度融合。
《Web前端技術》課程動手實踐的要求很高,實踐課程更能體現思政元素是否入腦、入心。實訓課堂的制度遵守、團隊協作等的職業素養,實踐過程的嚴謹態度、科學觀培養,組內實踐結果的質疑探討、探索與創新等,逐一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團隊協作中的擔當、勇攀科學高峰的使命感、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等,從而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結合教學內容要求,從學生所思所想,如:計算機專業問題、當下社會熱點、目前國際國內形勢等導入思政內容。
(1)通過查閱資料、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拓展《Web前端技術》課程知識點,挖掘課程本身的內涵,了解Web技術在國內外領域的發展概況、發展趨勢、所需的職業素養等,拓寬學生視野,通過正面或反面的案例,引導學生挖掘蘊含的道德元素,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通過體驗學習教學法,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融入思政教育。學生體驗網站開發的全過程,動手完成實景項目案例的設計,學生從UI設計到搭建框架,從CSS美化到JS交互,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計劃、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順利完成進階工作任務,讓思政教育變得順理成章。
(3)通過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課堂演講、表演的形式體驗職業角色責任和崗位要求。Web前端開發工程師的角色是面向用戶的,學生模擬從Web前端開發項目的客戶分析、草案擬定、成品展示等,換位思考,從而發現自我價值,養成愛崗敬業的優良品德,培養學生競爭和創新的工匠精神。
(4)通過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設置課外討論話題,引導學生利用提供的視頻資料,或自己搜索的網絡資源,或當下的新聞熱點案例積極思考并參與討論。提高辨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等職業素養,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選取專業課教材:《HTML5+CSS3網站設計基礎教程》,結合思政課程相關教材及思政參考教材等,通過超星學習平臺、學習強國、微信群等APP打造混合課堂,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課的混合課堂實現教學時間與空間的拓展,提高學生參與度,以學習強國、超星學通等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學習強國中的“學習科學”欄目包括了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科學講堂等最前沿的科技,還有當代科學家故事、工匠、等一系列優秀思政素材,對蘊含職業素養、文化道德、工匠精神等元素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相關內容,從課程開始貫穿到課程的結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實踐動力。
以人才培養為依托,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原則,以思政育人為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評價。
3.3.1 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
評價方法:(1)量化評價:根據學生量化評價要求,設計評價指標。包括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提出、評價問題,實踐考核等給予考核標準,從而展現出學生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2)行為評價:教師本身對思政對象期望值、是否表現出敏銳度和及時性、是否達到德育與課程潤物細無聲的高度融合。
評價標準:要將知識目標與育人目標、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實施、思政教育與OBE理念的融合三個方面的完善程度作為評價標準。
評價內容:從課程思政的目標來看,是否具有在思想、價值、道德觀念的引領。從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來看是否完成專業理論和思政知識的深度融合。從課程思政的結果來看是否融合課程思政和OBE理念,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立德樹人效果。
3.3.2 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評價方法:(1)量化評價:在課堂內通過對問題討論的貢獻度,思維、邏輯、觀點輸出等對學生進行師評與自評、他評相結合,短期與長期相結合,整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系統性評價機制。(2)行為評價:課堂外通過學生綜合開展素質與能力評價、成人與成才評價,課內與課外評價,個人品行表現與量化評價的多元化評價方式。
評價標準:要將思政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項基本目標作為評價標準。
評價內容:學生在計算機專業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的變化。比如:對學計算機專業的認可、對計算機專業價值的認同、對計算機專業相關社會現象的分析能力等。
以“應用電子專業群”的群共享課程“WEB前端技術”為對象,“思政”與“專業”有機融合,開辟了工科思政融通的新天地,激發創新活力新課堂。針對web前端技術,找到最契合的思政元素,把該課程隱性存在的正確價值觀、育人元素,融入資源豐富的專業課程中,浸入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學科育人”與“課程教學”目標的完美融通,潤物細無聲的滋潤學生的正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