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江南博物”中的《江南“水八仙”》可認為是科學拓展課,其精神目標與家國情懷相契合,教師通過體驗式學習、實踐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培育家國情懷。
科學教學;家國情懷;江南博物課程
俞旭,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400)副校長。
一、江南博物課程的目標與價值
2014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綱要中要求學校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特別指出,學校應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家國情懷何以落地,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想法和路徑,我們學校十四五期開展“指向家國情懷培育的江南博物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通過江南博物課程開發與實施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江南博物課程著眼學生的成長環境,從當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中尋找主題活動資源,以當地特色的風土人情、生態物候、文化典故為內容,具象化為植物、動物、礦物、風土四個方面;與科學學科有機融合,通過主題活動等多元形式予以呈現和開展,打破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挖掘內容背后的文化底蘊。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對當地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風土人情等形成全面而深入的感知,在心中深植江南地域的文化記憶和家國情懷。
《江南“水八仙”》是博物課程植物板塊中的課例之一,主要通過認識江南特有的八種植物來引導學生認知并熱愛家鄉風土人情。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特定地域生活的人們會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帶有特定印記的文化記憶,即儀式、紀念物、文字、語言以及人們的生活形態等符號系統,承載著人們對故鄉的依戀。在具體實施中,我們把《江南“水八仙”》一課安排在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后,作為拓展課貫通江南博物課程與國家課程,實現特色育人效果。
《江南“水八仙”》的教學設計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及實際學情,從學生最近發展區出發,結合地域特點,將學生的真實生活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用生活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具體來講,從以下三方面落實。教師在課前對學生展開調查研究,了解到學生在先前已經學習了《植物生長》單元,知道植物各部分的組成及生長的過程,對于江南“水八仙”雖有一定了解,但缺少系統認知且沒有形成科學的探究思路,由此,確定教學重難點。“水八仙”中的植物并非個個為人熟知,因此,在導入環節,教師先出示桂花糖藕的圖片,從飲食這一日常生活基本點出發,拉近學生與課程內容之間的距離,喚醒學生已有經驗。。出示圖片后,讓學生以糖藕為話題自由交流。桂花糖藕是江浙一帶的特色菜式,學生或是分享自己品嘗糖藕的愉悅、或是交流與家人一同做糖藕的歡樂,師生交流之間形成情誼濃厚的課堂氛圍。于是,桂花糖藕不再僅僅是僵硬的文字符號,更被注入了學生個體的感性經驗,成為與家鄉密切關聯的文化記憶,家國情懷由此釀造。
科學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應符合點面結合的原則,使科學課程有序開展,由淺入深??茖W教師應著眼于知識點間的關聯,以學科內在知識結構為線索將知識點串聯成線,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圖譜,再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和興趣,靈活、綜合組織安排各項科學活動,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形成全面的科學素養及科學情感。
如本課程的,教師先從蓮藕的可食用部分講起,首先引導學生使用曾經學過的實驗方法探索出藕節的主要成分為淀粉,接著通過觀察發現藕節有絲有孔的特點,最后讓學生通過科學閱讀總結這些特點的作用。在學習了學生最為熟悉的可食用部分后,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大家知道蓮藕是長在泥里的,泥土之上的蓮藕是怎么樣的呢?”逐步過渡到對蓮藕全貌的學習,認識有蓮的六個部分,“荷花——花、荷葉——葉、蓮蓬——果實、蓮子——種子 、蓮梗——莖、蓮藕——地下莖、蓮藕節上的須——根?!庇纱伺囵B學生從認識局部到認識整體的科學邏輯思維。教師以蓮藕為典型范例,教授學習植物的方法,進入到課程的,引導學生以學習蓮藕的方法學習其它“水八仙”。八種植物的學習是分散的知識點,但教師巧妙運用學習遷移,以植物間的共性作為線索進行組織,串點為線,促進學生有效內化科學知識及學習策略。在中,教師創設更多生活情境,點面結合,從科學層面的認知識別拓展至人文層面的情感積淀。通過了解“水八仙”所制的美食及家鄉人民的勞作,幫助學生形成對于這些植物全面立體的印象,體會到江南故鄉物產豐富、家鄉人民善于發現創造,使學生油然而生對于家國的自豪感。
體驗式學習是以“教學活動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的過程”為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的教學方式,與科學教學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的理念不謀而合。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科學認知發展水平,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創造實際或模擬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究,表達感受與心境;不同于課堂中營造的虛擬情境,學生置身于在真實的場景中,調動感官感受周圍一切,現場體驗更易入境生情,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喚起了心中對自然萬物之情。
如本課程在第二環節“識別水八仙”,學生對“水八仙”具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引領學生進入校園水八仙場館“拏云池”之中,展開深入的戶外學習,即本課程第三環節“辨認水八仙”。這一體驗式學習不僅將學生停留在課本上對于水八仙的認知,與真實情境的實物之間實現聯結,深化學習記憶與體驗感知;同時通過實際的場景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與綜合,更利于博物學技能和生物學調查方法的提升,學生實現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到創造的學習進階與思維發展。此外,本環節還運用了兩次挑戰性的項目,先讓學生辨認讓學生池中八仙,并引導學生將圖片對文字一一對應,激活學生的興趣,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獲得科學學習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一枝一葉總關情,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中,在真實可感的現場學習中,更能激發其對江南博物的興趣,喚醒家鄉文化認同,深植家國情懷。
“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的生活化科學教學理念應落實于科學的課堂之中。一方面科學課堂活動的設計注意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學生喜愛的活動,將學生的真實生活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用生活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科學作業設計上,積極拓展生活化教學的時空范圍,讓科學學習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融通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課上所感之情在課后實踐之中延展彌散,動之以情并導之以行。
如在本課程的最后以一環節與課后實踐的設計上,前者通過出示各種各樣水八仙的學生的實際生活常見的美食(如糖藕、鹵藕、炸藕、燉耦、炒藕,其他八仙一二種)和農民勞作的圖片,引導學生表達內心的情感,感受家鄉的物產豐富與家鄉人民的勤勞能干,并進一步升華感悟家鄉的“人杰地靈”;后者通過八人一組的課后探究實踐,讓每個組選擇八仙中一仙進行研究并進行匯報,不僅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合和應用能力,能夠從一個系統的角度上看待問題,養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同時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思,在親身實踐中更易觸發感受,對人民勤勞智慧以及地域物產豐富會產生更深的體悟。以生活實踐為載體,讓科學課堂兼具科學性與人文性,既培養了科學觀念、科學探究、科學思維,又培育了人文情懷、文化記憶、人文精神,充分發揮了科學學科育人的價值,在潛移默化中讓家國情懷浸潤于學生的心間。
總而言之,我們在江南博物課程中重視家國情懷的培養,在過程中滲透家國情懷,通過體驗式學習、實踐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從釀情、及情到生情、延情,培植愛校、愛鄉、愛國的精神情懷,真正激發學生對家國的認同感、自豪感與使命感。
261150170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