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奏色

心理健康教育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它能有效幫助學生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合理面對這個年齡段存在的情緒、學習上的困難和壓力,增強學生的毅力,提升學生的抗壓能力等。
古語有云:“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是不會做,而是不想做。由此可見,對于學習落后的學生來說,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造成學生學習落后的非智力原因有很多,如,家庭因素、學校因素、教學素養、學生個人因素,等等。作為教師,我們要仔細觀察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表現,找出他們的問題所在,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促使其在學習中重拾興趣,并對學習產生自信。針對學生情況,對學習落后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筆者認為,可以采取指導學生緩解負面情緒,促進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培養學生的積極語言塑造樂觀心態的策略。
一、指導學生緩解負面情緒
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經驗脈絡、個體情緒,巧妙地激發學生自發地內省、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狀態,并通過習慣堅持,養成自覺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建立新的情緒體驗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看到學生的內在需要,鼓勵學生表達情緒;我們要耐心傾聽、不評價,與學生共情,指導學生緩解情緒。下面,筆者談談如何進行學生的情緒管理教育。
(一)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情緒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情緒帶來的行為有好壞之分。如果一味地阻止學生發泄,長期下來,他們會變得呆木、不善言辭、不善交際、陰冷。反之,你會發現,如果采用寬容、慈愛的方式對待學生,當他們發泄完之后,情緒平復了,會變得比以前更懂事。一方面他們自己知道發脾氣是不對的,但是他們控制不住。另一方面他們會對你的包容心生感激。此時,你再和學生溝通交流,他們會更容易聽到心里去。
(二)看到學生的情緒,表達對學生情緒的共情
共情的技巧是需要充分理解并加以準確表達的。真正的共情并不是把學生從負面體驗中拯救出來,而是允許學生體驗負面情緒:不是說“我理解你”,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你理解他”,即便他現在處在負面情緒中,仍然不被拒絕和拋棄。共情讓我們能更好地與學生的負面情緒和諧相處。做到真正共情并非易事,但是,與學生進行有共情的交流,是可以學習的。
(三)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為零。冷處理,就是遇到問題和矛盾的時候,不要急于去解決問題,而是先把事情放在一邊,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正的高手往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先分析心態,再分析事態。只有冷靜下來,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才能想到一個比較理性的應對之策。
(四)指導學生緩解情緒的方法
教師要穩定情緒,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營造輕松的溝通氛圍,注意給學生減壓而不是加壓,我們還可以開展多種活動。
如,小輝,他聰明、好動。剛開學那段時間,手上經常拿著小物品,有玻璃珠、螺絲、扣子、回形針,等等,凡是他家里能隨手帶來的東西都不放過。上課時,他沒有專心聽課,而是偷偷地玩他的玩具。筆者發現后,并沒有馬上批評他,而是一直關注著他,比如,故意走到他身邊或者多提問他,不給他偷偷玩玩具的機會。下課后,筆者第一時間和他談心,微笑著跟他說:“我跟你這么大的時候也很喜歡帶玩具去學校玩,因為玩具太吸引人了。但是,我后來就后悔了,因為玩具可以在家玩,而課卻只能在學校才聽得到。當你能熟練地讀課文時,當你能正確地回答老師的問題時,當你能聽寫出所學的生字時,伙伴們都會給你大大的贊。假如你不認真聽課,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孩子,想一想……”后來,他再也沒有帶過小物品來學校了,并且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優秀的。
二、促進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
有效果比講道理更重要。
(一)描述行為
1.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然后客觀而清晰地表達出觀察到的,而不是從自身的觀念和角度出發進行評論。
2.就像攝像機一樣——不評論。馬歇爾·盧森堡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二)表達感受
1.體會自己的感受。
2.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學生。
3.真實地表達感受比嘮叨、指責或命令更能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
4.以此來示范學生去覺察他自己的感受。
(三)表達需要
1.把自己感受到的需要說出來。
2.對他人的批評、指責、評論及分析往往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但當我們通過批評等方式來表達需要時,對方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
3.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對方較有可能作出積極回應。
(四)提出請求
1.請求應是明確的、具體的、可操作的(學生能做到的)。
2.肯定的表達,而不是否定的表達。
3.聽聽學生的表達,共同協商如何做。
特別提醒:很多時候,只需要做到第一步——描述行為,就足夠了。作為對學生的簡單提醒。
如,小海,開學已經三天了,他還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走進教室里也只是低著頭。筆者從他的眼神里感覺到了他內心的恐懼。筆者輕輕地走過去,拉著他的小手,把他帶到位置上,真怕一不留神就把他給嚇哭了。接下來,筆者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發現他在課間的時候也不去和同學交流,只是自己一個人坐在位置上,連頭也不敢抬。筆者還發現他是用左手寫字的。看到這種情形,筆者不敢輕舉妄動,要先再觀察一下,找到教育契機或是創設教育情境,想到既能保護他的自尊心,又能起到教育效果的方法。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就到了星期五,筆者是真的著急了,心想:“如果他媽媽晚點來接他,我不就有和他獨處的機會,就可以沒有心理壓力地溝通了,不是嗎?”筆者連忙打個電話給他媽媽,叫她晚點來接孩子,并說明緣由。筆者把小海帶到了辦公室,給了一顆糖,讓他感受到愛的溫暖,打開他的心結,從而敞開心扉向筆者訴說。之后,在課堂上筆者有意讓他來回答簡單的問題,讓他體會成功的愉悅感。慢慢地,他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自信心也逐漸加強。現在,他的學習成績已經在優秀行列了。
三、培養學生的積極語言和樂觀心態
我們的語言會改變我們的內在感受,以及他人對我們的想法和感受。積極的語言可以使我們的情感和思想變得積極。
如,“我不得不去做作業。”對比“我想通過做作業鞏固知識。”再如,“我需要去鍛煉身體”對比“我愿意鍛煉身體,因為它讓我變得更強壯。”
我們來聽聽下面這個故事:曾國藩帶領的湘軍曾在與太平軍對陣中吃了幾場敗仗。于是,曾國藩寫求救信向朝廷要救兵。師爺看到書信中“屢戰屢敗”四個字時, 告訴曾國藩:“這樣寫可能要不到救兵的,因為沒有人愿意幫助一支沒有希望的部隊。”曾國藩問師爺:“那怎么辦?”師爺說:“只要把‘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就可以了。”果然,一經改動,效果大不同。原來給人“失敗者”的感覺,轉變為了“堅持者”“勇敢者”的感覺,最后朝廷派來了救兵。
正面思維是一種“積極自動化的思想”,能夠使人在遇到負面事件時能看到光明的一面,并能以樂觀積極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做出積極的應對行動。
從心理學的研究角度來看,要培養積極的正面思維,促進習得性樂觀的產生,最常見的培養策略就是學會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模式。例如,在前面的故事中,曾國藩的師爺最后將“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僅僅是兩個字順序的調動,所引起的效果卻大不相同。那么具體如何實施呢?
(一)關注成長與效果,運用正面詞語
有樂觀心態的人,關注的焦點往往是自身的優勢、成長、資源,聚焦于找尋問題解決的方法。在語言表達上常用“正面詞語”。正面詞語代表著積極正向的信念,能夠增強目標實現的動機。比如,可以運用“我的優勢卡片”等方法,積極尋找和發現我們自身的優勢,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突破逆境。
(二)對負面事件采用正面表達
一個樂觀的人,如果遭遇負面事件如失敗、挫折等,在描述的時候也能采用積極正面的語言模式。正面的語言描述往往能夠給人們帶來希望,強化信念,有助于增強自信。如下表:
不同語言模式的對比
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用積極語言給予個體正向、具體、有目標效果的引導,激發積極行為的產生。積極語言模式的使用能夠觸發積極情緒,從而促進樂觀人格和樂觀解釋傾向的形成。
當學習落后的學生取得進步時,哪怕是一點一滴的進步,教師都要抓住教育契機,在學生面前對其進行表揚、鼓勵,讓學生時常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學習中的苦樂。當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時,其成就動機就會逐漸培養起來,從而為“樂學”提供動力。
如,小鈞,他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一直在外面打工掙錢養家。他常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還要帶其他兒女們的孩子,共有9個孫子、孫女。我們去家訪時,問他們是如何帶孩子的?他奶奶說:“管好溫飽就行了,學習、思想動向等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當孩子不聽話時就大聲指責或者直接動手打,至于正面教育、積極心理輔導那些是少之又少的。久而久之,小鈞在遇到問題時,就會覺得:“我怎么那么倒霉呀!”“我努力也做不到。”“我做不到,我沒有希望”等這些消極心理。剛開學,筆者發現小鈞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愿意動筆做筆記,甚至時時刻刻都在想著怎么去和周圍的同學玩。筆者提醒他要把筆記抄好,他小聲地說:“我不會。”筆者讓他讀讀課文時,他還是那句話:“我不會。”也許是“你不會”“你不行”“你不準動”等消極的話語從小就影響著他,讓他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課后,筆者找到了小鈞,問他:“你會騎自行車嗎?”他微微一笑地點了點頭。筆者接著問:“是誰教你的?”他得意地說:“不用別人教,我自己學的。”筆者馬上給他豎起了大拇指,說:“我們的小鈞寶貝是個多么聰明的孩子呀,哪有什么事能難住你?如果你能認真聽老師講課,以后我問你問題時,你也能自信地說‘我會’,好嗎?老師相信你行!”后來,小鈞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一次次語言交流、眼神碰撞中,他的學習成績取得了較大的突破,教師提出的問題都能對答如流。
學生學習落后的心理輔導工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我們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要善于動用心理戰術,以心育心,用陽光的心態去引導他們,用積極的話語去鼓勵他們,讓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陽光,充滿正能量。學生的心情舒暢了,學習就更加有動力,學習成績怎么會落后呢?
參考文獻:
[1]柳士同.不為也,非不能也[J].民主與科學,2011(3):2.
[2]許思安,攸佳寧,莫清瑤.中小學生潛能開發高級訓練教程[M].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133-135.
責任編輯? 梁婷惠
161450170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