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目的:分析床頭抬高角度對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100例顱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患者床頭抬高15°,觀察組患者床頭抬高30°。比較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的差異。結果:觀察組平均動脈壓、顱內壓以及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腦灌注壓差異無意義(P>0.05)。結論:床頭抬高30°的應用效果要高于抬高15°,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動脈壓與顱內壓,且對腦灌注壓無明顯影響,可以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床頭抬高角度;顱腦損傷;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1.1?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3--01
顱腦損傷通常是出現在交通事故或高處墜落事故,是急診中的危重癥創傷,具有較高的死亡率[1]。為了降低繼發性顱腦損傷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在臨床治療期間還要加入針對性護理措施。抬高床頭是預防顱腦損傷患者顱內壓持續升高的常用措施,但是目前臨床對于抬高角度仍舊存在爭議。為了觀察不同抬高角度的應用價值,文章選取2020年6月-2021年10月100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對照觀察,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100例顱腦損傷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為21~73歲,平均為(55.3±6.3)歲;體重為44~81kg,平均為(56.3±7.2)kg。對照組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為20~72歲,平均為(55.2±6.1)歲;體重為42~79kg,平均為(56.2±7.4)kg。入選標準:顱腦損傷患者且無高血壓病史;患者和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心肺肝器質性疾病、合并躁動癥狀的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措施,包括脫水、鎮靜、亞低溫治療,將平均動脈壓控制在90~100mmHg,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氧、血壓等參數。在此基礎上兩組患者均給予抬高床頭干預,患者均保持仰臥位,固定顱內壓監護儀器,安置在患側大腦動脈顳窗耳位置,深度為4.5~6.0cm,采集血流頻譜信號,并固定好探頭。對照組患者床頭抬高15°,觀察組患者床頭抬高30°。監測兩組患者平均動脈壓、顱內壓、腦灌注壓水平,采集數據之后將床頭調整至水平位置。之后評估神經功能缺失程度,采用NIHSS評分評估。護理過程中需要加強呼吸道管理,及時清除痰液,保持氣道通暢。加強皮膚護理,密切觀察有無壓力性創傷,定期更換體位,按摩受壓部位皮膚,必要時使用氣墊床。對于老年患者需要密切觀察,包括神志、瞳孔、肌力等方面的情況,傷后24~48h內容易形成繼發血腫,因此需要盡早發現和處理,避免顱內壓升高引起腦疝。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確定血壓控制目標。血壓較低且需要進行開顱手術的患者,可以積極擴容,維持收縮壓在正常水平,改善腦灌注量。密切記錄患者24h尿量,制定科學的補液計劃,合理控制輸液速度,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避免輸液量過多引起顱內壓升高。對于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需要盡可能縮短術前準備時間,盡早手術減壓;同時要排除呼吸道梗阻、發熱、尿潴留等容易誘發顱內壓升高的因素,預防腦疝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的差異。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進行表述,兩組均數計量值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進行統計表述,兩組計數值采用X2值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平均動脈壓、顱內壓以及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腦灌注壓差異無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顱腦損傷患者多合并腦出血,容易形成腦血腫,導致顱內壓升高,從而誘發腦疝。顱內壓升高會誘發顱內疾病以及繼發損傷,也是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顱內壓持續升高會引起腦水腫、腦灌注量減少[2]。因此在臨床救治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預防顱內壓的持續升高,并維持腦灌注量。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外就已經開始關注這一問題?!睹绹匦惋B腦損傷診療指南(2007版)》中提到抬高頭部是顱腦損傷患者早期治療的重要護理措施。臨床研究指出,床頭每抬高10°,顱腦損傷患者的顱內壓可降低1mmHg[3]。因此抬高床頭成為顱腦損傷患者臨床護理的常用措施,可以改善靜脈血液回流,預防腦水腫。但是目前對于抬高角度仍舊存在一定的爭議,目前多以15°和30°較為常見,文章主要針對不同抬高角度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平均動脈壓、顱內壓以及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腦灌注壓差異無意義(P>0.05),由此可見抬高30°的降壓效果更為理想。抬高床頭可以降低靜脈壓,從而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速度,迅速降低顱內血容量,并且在重力作用下,腦脊液向下移動,從而發揮降低顱內壓的效果。
綜上所述,床頭抬高30°的應用效果要高于抬高15°,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動脈壓與顱內壓,且對腦灌注壓無明顯影響,可以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魏燕燕.不同床頭抬高角度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影響[J]. 中外醫學研究,2021,19(17):186-188.
[2]黃秀銓,鐘夏霞,陳柳明. 床頭抬高角度在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4):136-137.
[3]于彥彥.體位護理聯合床頭抬高角度干預對重癥顱腦損傷病人顱內壓及腦灌注壓的影響[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37):122.
14305005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