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佩
(泗洪縣明德學校,江蘇 泗洪 223900)
智趣教學法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實現“智”與“趣”的有機結合,利用各種科學、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可以更好地深化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采用智趣教學法,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
“智趣課堂”中的“智”,指的是一種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求智”是建立在“求知”的基礎上的,“求智”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人”的途徑在于“生成智慧”。智趣課堂,是幫助學生實現從“知”到“智”的途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啟智慧,在思考和感悟中習得知識,在探究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求智”,在智慧的相互碰撞中深化知識,創新思維模式,獲得終身成長的能力。
智趣課堂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1)五重: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體驗,加強學生和實際生活的聯系,重視對知識的探究、思想的滲透、學習方法的總結、數學史的傳承;(2)二實:全面落實學習目標與課堂教學規范;(3)一成功:每次課堂教學中,讓每位學生至少獲得一次成功,體驗數學的魅力,獲得成就感。在從“知”到“智”的學習中,讓學生感到快樂和愉悅,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小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在于興趣。兒童的天性決定了小學生只能對有趣的事物產生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智慧課堂應該充滿趣味性,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以“趣”為核心構建數學智趣課堂,需要滿足幾個要求: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的發展還不成熟,所以理解邏輯性強的知識存在困難。而數學學科本身卻是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而且一些概念、公式十分抽象,如果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構建智趣課堂,應該充分尊重小學階段兒童的心理、性格、認知特點,加強數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用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現象吸引學生,構建有意境、有趣味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對數學現象的好奇心。
數學知識源自生活,既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又具有科學性。作為學習數學的起始階段,小學數學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以及探究真理的精神,在探索和求知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想,學習數學知識。“探究”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探索和思考,發現未知,體驗探究的意義所在,在教師的引導下提煉知識、總結學習經驗。
這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重要標志,也是評價智慧課堂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創新是促進社會發展、民族進步、國家興旺的永不衰竭的推動力,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和教育的起點,小學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數學教學絕不只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學會運算方法,而是要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總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在實踐中逐漸培養數學素養。
指的是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并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系統的學習,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本質上是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規律與內在聯系,在腦海中形成環環相扣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知識網。學生是否能夠根據現有的經驗構建知識體系,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效果和獲取知識的能力。記憶、背誦和練習只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是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而不是最終的學習目的。“構建”的目的是讓學生在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邏輯關系,把新學到的知識不斷地融入知識體系,并進行相互對比,讓學習過程變得完整。
新課改明確指出,數學教學和現實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所以教師要積極地組織開展生活化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要借助于實踐的方式,幫助學生親身經歷認知的整個過程,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認知、體會,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科的樂趣,可以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要科學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在此基礎上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構建思路。而且,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直觀地探究,慢慢轉到抽象學習,從而有效地提升體驗式教學的整體效果。首先,教師要借助于教材內容,挖掘其中和學生現實生活具有緊密關聯的素材,使得學生可以真正地認識到數學知識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元、角、分》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前往超市進行體驗,了解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其次,要融入學生的生活經歷,使得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歷有機地融合,在此基礎上了解到知識具有的重要價值。又如,在為學生講解《觀察物體》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體也是不同的。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操場,由一位學生站在某個位置,其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為其拍照,可以獲得不同的結果,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生活體驗。第三,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經驗,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學會對知識經驗的有機遷移,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優化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
新課改指出,為了可以有效推動學生的發展,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科學、有效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與技能。在小學數學學科中會涉及許多不同的數學思想方法,例如,數形結合、統計與分類等,不同的方法有著不同的形態,這些方法的形態不夠明晰,十分抽象。所以,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地滲透數學思想,實現知識及思想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語言,在此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慧。例如,在學習《認識時間》的相關內容時,在該節課中會利用時針與分針的位置對時間進行確定,其中就會蘊含著數形結合以及建模等思想。另外,在《克與千克》相關內容中就會涉及轉化與比較的數學思想等。教師要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地融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的科學引導與點撥,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科學地滲透數學思想,使其數學思維得到良好的鍛煉與發展。
數學文化是數學科學長期發展、不斷積累而來的,其嚴謹的科學精神與數學思維,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會對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產生重要的影響,會影響到學生“三觀”確立,影響到學生素質的培養。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融入數學文化,要實現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文化的有機交融,從而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地思考。通過數學文化更好達到知識到智慧的發展與飛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審美體驗合理地滲透數學文化。例如,在為學生講解《認識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把數學以及自然、歷史等不同領域的圓有機地整合起來,幫助學生充分體會到圓的藝術價值、教育價值以及人文價值。除此以外,要借助于數學的嚴謹性合理地融入數學文化。如在為學生講解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時都會從長方形的面積入手,然后把新圖形轉化成長方形,研究并分析該圖形的各個部分和長方形長與寬之間的關聯,最終經過推導獲得新圖形的面積。如此一來,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推理能力,更好地達到匯智的目的。
盡管素質教育理念已經獲得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可,但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越來越迫切,很多家長也認識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以成績作為評價孩子學習水平的重要指標,即使是在教師群體中,同樣存在這種思想。這可能與我國的國情、長時間的應試教育以及升學壓力、教育體制有關。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把握教學進度,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由教師主導,學生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這也成為制約學生思維與個性發展的主要原因。盡管教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感情,但仍然很難實現教學相長的效果。教育不同于其他職業,教學質量的提升,一方面取決于教師,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的配合。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處于教學活動中“主人翁”的地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一改往日板書的授課方式,通過圖片、視頻、文字這種動靜結合的方式授課,給學生以新鮮感,讓課堂教學妙趣橫生。
比如,在三角形基本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建筑,讓學生對圖形有直觀的認識,了解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引出三角形的概念、特點、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等知識,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印象。數學教學中,很多情況下都會涉及推理內容,比如,圓的面積公式、圓的周長等。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思維、想象力參與學習,解決理解數學知識時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沖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推理,提高認知水平,培養學生樂于思考的習慣以及創新思維,從而具備終身學習能力。
智趣課堂的構建要以科學的教學模式為基礎,教學模式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從而產生厭煩情緒,不利于活躍課堂氛圍。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為教師提供了大量教學資源,很多課件也不乏趣味性和知識性,有的教師從網上下載優秀課件后,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和調整便直接用于課堂教學,嚴重脫離實際情況,不僅無法體現優秀課件的價值,而且還會干擾教學流程的安排。智趣課堂需要突出“趣味性”,但趣味性更要建立在實際學情的基礎上,否則只能適得其反。所以,教師應該立足于教材,挖掘“趣”的內容。比如,在《百分數》的教學中,可以設計這樣一道題目:現有一盆含鹽25%、質量10kg 的生理鹽水,怎樣操作才能把生理鹽水的含鹽量增加到35%?這道題目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如繼續往生理鹽水中加鹽,或者給生理鹽水加熱,蒸發一部分水分,還可以通過加鹽和加水的方式實現。又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2015 年的年歷,然后設計一個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既學會了區分年、月、日,又學到了日常生活中的購物常識,有意識地檢查食品的保質期。在數學教學中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還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教材只是課堂教學的依據,與教學質量并無直接關系,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更多地取決于教師如何運用教材。在“智趣”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用趣味性的方式呈現教材內容,讓學生在妙趣橫生的知識中“求智”,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理性思考。在期末考試前的復習中,如果發現學生對圖形的掌握不夠扎實,教師可以利用圖形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整合現有的知識結構,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集合思想,引導學生進行數理思考。比如,長方形集合包含了正方形集合;而平行四邊形集合又包含了長方形集合;四邊形集合則包含了平行四邊形集合。數學知識是環環相扣的,于是便可以利用“圓圈圖”呈現集合概念。教師還可以借助于小故事把學生的思維引到“集合點”上,比如著名的“船夫渡河難題”:船夫要把一只羊、一只狼、一籃白菜運送到河對面,除了船夫,船上只能裝羊、狼、白菜三者之一,在船夫不在場的情況下,狼與羊不能共處、羊與白菜也不能共處,船夫要怎樣渡河呢?這個故事很快就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強烈的討論欲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啟發學生把船夫、狼、羊、白菜看成是一個整體,即“集合”,他們都是這個集合中的子元素,即“子集”,只要列舉出能夠滿足條件的“子集”的方法,船夫的渡河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總而言之,智趣課堂的構建,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中的“趣味點”,讓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在探究中實現從“知”到“智”的過渡。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地構建智趣課堂,在此基礎上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了解數學思想與方法,使其可以從“知”轉變為“智”,通過良好的教學情境達到“啟智”的目的,使其可以在探究與分析的過程中“生智”,可以在數學文化中“匯智”,有效地推動學生智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