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咚咚,張敏,劉瑤瑤,吳瓊,張蒙
(1.河南工業大學 糧油食品學院/食品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河南 鄭州;2.河南工業大學 就業創業中心,河南 鄭州;3.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繼續教育學院,河南 鄭州)
糧油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資源,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儲藏的糧油是服務國家宏觀調控、調節穩定市場、應對突發事件和提升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保障,一直以來都被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1-3]。
糧食的儲藏與儲備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隋唐時期回洛倉一個倉城的糧食儲藏量都已達到3.85億斤[4]。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糧油儲備體系,是我國保民生、穩供給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歷次自然災害和傳染性疾病暴發期間,國家完善的糧食儲備體系在保障人民正常生活,保障市場穩定,凝聚民心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不斷加強國家糧油儲備頂層設計,深化糧油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對政府糧油儲備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加快建設覆蓋全國的糧油儲存和調運基礎設施網絡,國家儲備基礎和實力不斷增強,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6-7]。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重要性,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在總書記的號召下,糧油儲藏行業在不斷地補短板、找不足,發揮科學技術在糧食儲藏過程中的偉大創造力,牢牢把握“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大方向。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也不斷加強,糧食儲備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儲備糧食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糧食的安全、營養、健康等品質需求越來越嚴格,這就要求在糧食大規模、長時間儲備的同時,需要越來越有效、越來越有力、越來越綠色的儲備高新技術做支撐。
在這個過程中,對糧油儲藏專業創新人才的需求尤為強烈,并且在當前的糧油儲藏專業隊伍中,一直存在著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科學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同時,在一些現有的專業技術人員中,也有存在著不少專業基礎不扎實,專業創新能力不強、專業技術能力提升困難等情況,有一部分人還在采用“憑經驗”“找感覺”開展糧油儲藏工作,隊伍結構不但老齡化,一些年輕人在專業創新水平上還有待提高,在糧油儲藏專業實踐中,不能很快地適應現代化、智慧化的方向,不能適應現代化糧庫對糧油儲藏專業基礎知識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快速、高效、實用的培養出糧油儲藏行業的專業化人才顯得尤為重要[8-11]。為此,對糧油儲藏行業專業創新技術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急迫,尤其是在以下幾方面:
隨著國家及地方糧油儲備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糧油儲藏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糧油儲藏領域的攻堅克難已經到了越來越白熱化的階段,難啃的骨頭越來越多,卡脖子的技術難題越來越難以解決,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需要與技術能力匹配的專業技術人才,而與之對應的具有專業糧油儲藏知識的人才卻沒有大量增加,且高層次具有創新思維的專業技術人才更是稀缺。以河南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糧油儲藏方向為例,該專業每年有本科畢業生約90人,除去進一步深造的每年約60人參加工作,每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生約10~15人,博士畢業生約0~2人。河南工業大學作為唯一一所在糧食儲藏領域具有完善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的高校,招生指標相對較少,高層次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更是缺乏,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更是缺乏規模效應,不能有效支撐全行業的發展。導致在服務行業需求過程中,急需要提升人才的整體質量,加強全部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使其快速高效地投入糧油儲藏領域的科研創新中去。
糧油儲備作為國家重大國家戰略之一,能不能服務好、支撐好全國的糧油儲備事業,是教育科研領域最為重大的課題之一。目前,因為糧油儲藏專業的畢業生相對較少,奮戰在全國糧油事業上的人才資源主要來自工學、農學、管理學等學科,對糧油儲藏相關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重大問題等研究不夠深入系統、把握不夠全面到位,在糧油儲藏領域的創新創造上容易造成基礎理論不扎實、后勁不足,不能全面服務于國家糧油儲備的要求。
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針對一些國家缺少完善的糧油儲備體系以及相應的儲備基礎知識,我國不斷組織舉辦了糧食行業援外培訓項目、援外建設項目等,進行糧油儲備領域援外工作,使他們從最基礎、最民生的領域開始提高自主能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體現中國智慧。這些都需要高層次專業創新人才,從事相關工作,他們的技術能力不但直接影響著技術傳播的效果、還直接代表著國家形象。
我國莊嚴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糧油儲藏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當敢當重任,奮力推動低碳新技術、新工藝在儲備領域的應用推廣。目前,推廣應用的低溫儲糧、充氮氣調、內環流等技術所涉及糧油品質監測、低溫獲取方式、倉房氣密性、殺蟲氮氣濃度、保溫隔熱等技術分別涉及糧油儲藏學、糧油品質檢驗學、儲藏物害蟲綜合治理學、材料學、工程力學、熱力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需要在跨多學科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創新、加工、創造。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利于使他們在專業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地開拓進取,統籌多學科知識,綜合應用于糧油及物資儲備領域,促使高層次專業技術創新人才盡快熟悉、掌握糧油儲藏相關的理論與知識。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中的糧油儲藏專業方向作為我校乃至全國特色比較鮮明的專業之一,是我校產學研合作比較緊密的專業之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高質量培養體系,除了加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還不斷發揮學生在專業實踐、科研、創新、服務等方面的意識與能力,在不斷加強學生對糧油儲藏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同時,不斷強化理論知識對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生產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與反饋效果,加大學生理論結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加強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培養等。具體有以下幾方面的實踐:
在以往的教學科研基地建設使用過程中,多重在對學生生產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幾個方面的應用,學生達到基地后在參與模式上也比較單一,比如以參觀為主,以實際參與勞動為輔,這種模式對一些主動學習的同學有一定的效果,在實習結束后的糧油工廠設計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實習的具體內容,融入自己的倉儲工藝與設備的設計過程中[12-13]。但是,對于一些被動型獲取知識的學生,實習效果一般,在以后的應用培養過程中,這些學生一般不記得曾經自己的實習內容,對一些實習細節更是毫無印象。
針對該問題,我系一方面是加大了在教學科研基地的實習頻率,另一方面也不斷改變實習模式,在實習過程中除了一般性講解介紹,還加強了現場實踐及考核要求,對一些需要掌握的細節等,反復強調性提及,在生產實踐過程中,著重演示練習。除此之外,應該加大與糧油倉儲企業人員的交流頻次,除了現場講解,還不斷加大座談范圍,使我們的每一位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我系探索實施了學生在部分教學科研基地的集中實習。在糧食儲備庫的收糧季,會有較頻繁糧食的出倉、空倉清理、糧食入倉、扦樣、檢驗、通風等工作,糧油檢驗、糧油倉儲工藝與設備應用頻繁,此時正是檢驗糧油儲藏專業基礎知識的大好時機,我系一般安排這個時期前后進行學生的生產實踐活動,針對糧食儲備庫的規模具體安排實踐學生人數,采取小組制、學校企業雙導師制等策略,使學生深入生產一線,加強課堂基礎知識在解決實際生產問題中的創新應用,并利用課堂上介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學習采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綜合創新能力培養。
另外,在教學科研基地的建設使用過程中,除了對學生的培養外,我系還將其應用到加大對年輕教師的培養力度中。由于本專業對基礎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要求較高,加上很多青年教師并非該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很難理解到位,缺少實踐經驗、缺乏工程理解,較難較快的融入行業、促進行業發展。在實踐過程中,糧油儲藏系的所有青年教師都在我校的教學科研基地實地實踐學習了半年以上,實踐了糧食出倉、扦樣、檢驗、入倉、儲存全過程,對糧油儲藏的生產實踐有了較全面的理解,在此背景下再慢慢熟悉專業基礎知識,對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有較大的幫助。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對學生培養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附帶著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對于促進跨學科的專業融合,促進糧油行業快速發展意義重大。
在教師科研過程中,更多的是對研究生的指導,本科生更多的是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參與教師的科研程度還比較低,這會不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出現所謂的“眼高手低”現象。這一方面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能全面考慮周圍實際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學缺乏全面考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14]。
在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我們不斷加大學生在教師科研實驗室中的參與度,一方面是使學生根據指導教師的具體研究內容開展相關實驗,首先實現“跟得上”,實現將書本基礎知識、文獻中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實驗成果,實現學生操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促使學生在之前實驗的基礎上發散思維,自我開展研究,實現學生自我想法的實踐突破。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參加各層面舉辦的“挑戰杯”“互聯網+”等多種創新型學科項目競賽,在參賽過程中樹立“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科研項目為主導”的運作模式,不斷鼓勵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基礎,以服務項目進一步發展為目標,跨學院、跨學科組建研究團隊,創新科研方式,不斷深化教師的科研,甚至自我承接相應的科研項目,解決企業或社會的實際問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師、學校在科研上的專業知識、科研條件等為基本支撐,自主選題、自主管理、自主科研,這些是促進學生不斷地利用所學基礎知識,不斷地吸取最近研究成果,實現自我突破的過程,是學生依托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解決生活生產實際問題中去的過程,是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最直接的提升與檢驗[15]。
這些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效率,還能夠促使他們不斷地思考新方法、新工藝,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理論知識的不足,強化知識學習的靶向性、緊迫性,及時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也帶著問題,使他們更快的植入創新意識,進而不斷地提高創新能力。
在我們之前的產學研過程中,多采用科研成果直接轉移給企業的做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對企業需求不夠清晰,解決問題時可能會脫離實際,同時,成果轉化率也較低,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與生產實踐的結合與高效發展。此時,將學生直接放在解決企業疑難問題的最前線,將相關科研直接放在企業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使學生第一時間明確,到底什么樣的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實踐過程中,到底什么樣的創新想法能夠實現企業的工業化生產,到底怎么改進才能產生收益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這種以企業需求為主導,以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在學生進一步成長中會有更高的效率[16-18]。
如果一味地給學生在課堂上講解怎么創新,怎么實現創新,而沒有現場案例,難免讓學生感覺創新的門檻比較高,望而卻步,而把學生放在企業科研過程中,使其自己針對發現的問題,想辦法、找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解決問題,在無意識下培養創新能力的同時,還能使學生更直觀地看到一個個想法落地、產生價值的過程,從而更有信心投入到創新創業的大潮中去。
時代呼喚創新,創新需要人才,尤其是在糧油儲藏這個相對傳統的行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在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加大學生的實踐教學、強化學生的參與科研,尤其是參與企業科研的過程中來,使他們完全融入科研創新大潮中來,才能使他們放下觀望之心,完全融入行業創新創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