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瓊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仍有部分教師采取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花費大量的時間闡釋文本,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文本體驗感(劉坤 2021)。加之教學活動的設計缺乏層次,導致教學的深度與廣度不足(顏雪潔 2021)。究其原因,在于教師缺乏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整體教學設計思路不清晰,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有效培養他們的英語閱讀素養。因此,教師需要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現對學生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的培養,鼓勵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下面著重對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探究,旨在提升高中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在主題意義引領下,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基于已有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知識,提升語言技能,促進多元思維發展,增進文化理解(教育部 2020)。英語學習活動觀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重視對課程內容的整合性學習,充分體現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認知維度,實施路徑為“基于文本的學習理解類活動—深入文本的應用實踐類活動—超越文本的創新遷移類活動”,三個層次的活動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為高中生的深度學習提供指引(李丹 2021)。
在學習活動觀的指引下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圍繞文本主題,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并制訂差異化的教學目標,充分體現由淺入深的主題意義探究過程,推動他們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李倩 2021)。
在學習活動觀的指引下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從文本的主題意義、框架結構、語言表達、作者的態度觀點等方面入手,深入解讀文本,全面把握文本的精髓。
學習活動觀強調以主題意義探究為中心,對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及學習策略等課程六要素進行整合性學習。課程內容的整合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有效激發其英語閱讀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在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的高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他們在情境中學習課程內容,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以情境貫穿的教學能有效避免知識碎片化問題。
英語學習活動觀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高中英語教師需要基于主題意義,設計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及關聯性的問題鏈,助推學生思維不斷進階(郭超鳴、吉莉 2021),促進其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Welcome Unit的閱讀文本The Freshmen Challenge為例,對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進行探究。
文本的主題語境為“人與自我——校園生活”,文本類型為自述體文本。文本的主人公為美國學生亞當(Adam),他以第一人稱口吻描述了自己在剛進入高中階段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以及如何應對挑戰并最終適應了高中學習生活。第一段,引出主題,亞當概述自己在進入高中后第一周的具體感受;第二段,亞當講述自己在選擇課程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第三段,亞當講述自己的課外活動選擇;第四段,亞當講述自己如何適應高中學習生活。
從文本類型看,自述體文本的標題是對整個文本內容的濃縮和提煉;文本結構層次分明,每個段落均由主題句引領。作者穿插使用了記敘、抒情及議論的寫作手法,同時利用很多名詞短語及副詞短語描述自己的心情狀態,語言表達準確、生動。
高一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知識儲備及學習能力,能夠對文本內容進行整合,語言遷移應用能力需要進一步發展。學生剛步入高中不久,對高中的學習生活有了初步的體驗,普遍感到學習任務增加、學習壓力增大,因此,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很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雖然學生可以較容易地獲取文本內容信息,正確了解作者所介紹的“高中挑戰”,但無法通過字面含義理解所傳達的情感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態度,學習作者面對挑戰、克服困難的優良品格。
第一,學生能根據標題和圖片預測語篇內容,掌握freshmen、challenge等生詞。
第二,學生能按時間順序梳理文本信息,找出每個段落的關鍵詞或主題句,概括段落大意,完成關于語篇結構的思維導圖。
第三,學生能通過分組討論對教師所提問題進行分類。
第四,學生能通過學習閱讀文本提升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樹立文化自信。
在上述教學目標中,目標一與目標二指向學習理解類活動,目標三指向應用實踐類活動,目標四指向遷移創新類活動。教學目標的設置層層遞進,充分體現出英語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及關聯性等特征。
教學活動設計的實施需要在真實的教學情景中進行,并確保教學情境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相關聯。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多種教學工具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完成對文本信息的獲取。在The Freshmen Challenge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以下活動:
1.學習理解類活動
(1)感知與注意。
教師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讀前思考和討論,激發其閱讀興趣,激活其已有的相關圖式。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school life in other countries?
What would you tell a teenager from another country about school life in China?
(2)獲取與梳理。
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閱讀難度,教師將概括文本主旨大意的任務細化為先查找每段的主題句再歸納概括。文本共有四個段落,除了第一段外,其他幾段的主題句都是每段的第一句。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每個段落的關鍵詞,并思考“Which paragraph is the main part?Which paragraph are the supporting parts?”。
(3)概括與整合。
在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細讀獲取文本細節信息,并利用思維導圖梳理信息之間的關聯,形成全新的知識結構,有效訓練邏輯思維與學習能力。
全文為“總—分”結構,第一段的中心詞是challenge,第二段的中心詞是how to choose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第三段的中心詞是 how to study。
2.應用實踐類活動
(1)描述與闡述。
教師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對問題進行分類。
What course did Adam choose?(事實細節類問題)
Which one do you think would be his favourite?(推理判斷類問題)
Can you think of other phrases using“make”?(詞義理解類問題)
然后,教師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描述自己進入高中以來面臨的問題,然后進行全班交流分享,促進其內化所學語言知識。
(2)分析與判斷。
教師聯系學生實際,提出與文本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作答,訓練其思維能力。
What kind of person Adam is?Why?
Do you face the same challenges as Adam?
What other challenges are you facing?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m?
3.遷移創新類活動
(1)推理與論證。
為了發展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教師提出有關亞當進入高中后情感變化的問題,引導他們關注并深入討論作者的寫作目的,幫助其真實、客觀地了解和思考高中生活,以積極和陽光的心態規劃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成就更好的自己。
(2)想象與創作。
為了培養學生將新知識遷移運用到新的語境中的能力,教師組織他們寫該篇閱讀文本的內容概要,在預設的教學情境中應用所學詞匯及語言結構表達,培養其能力、素養,牢固掌握英語學習的策略和方法。
在基于學習活動觀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教師要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設真實的情境。教師要考慮地點、場合、交際對象、人物關系和交際目的等,提示學生有意識地根據語境選擇恰當的語言形式,確保交際得體、有效。
第二,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詞典、網絡資源等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三,教師要善于利用思維導圖或信息結構圖等多種工具和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梳理、概括與整合、內化與運用信息,使他們學會在零散的信息和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歸納和提煉基于主題的新的知識結構。
第四,教師要善于根據文本信息逐步提出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價等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穩步發展。同時,教師要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思考語篇主題內容,鼓勵他們圍繞有爭議的話題有理有據地表達個人的情感與觀點。
第五,教師可以結合課內外閱讀文本,創造文化環境,開展各種學生感興趣的英語主題活動,如主題演講、戲劇改編等,促進其英語語言技能的提升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發展。
在當前高中英語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的背景下,一線教育者愈發重視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工作。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教學活動是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英語學習活動觀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是實現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