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傳統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進行教學。英語閱讀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語境與情感能力等。這些內容相互聯系,推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利用初中英語閱讀文本,既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和內容,又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用習慣,發展其閱讀能力。
英語文本閱讀能力實質上是一種描述性能力。其中囊括信息短時間儲存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朱春明 2018)。英語閱讀能力影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及在社會交際中的情感感知。學生掌握課本上的英語知識,只能應對考試,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將關注點更多放在對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教育上,圍繞提升成績展開。這樣雖然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但是難以提升其英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不利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觀念和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其未來發展及應對社會競爭(孫二梅 2020)。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依靠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決定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狀態和水平。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師一般只講解教材上的單詞和語法結構,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培養重視不足,在課后往往忽視其系統性總結。
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分析中可知,英語閱讀是有技巧的。當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培養和訓練。這一教學現狀導致初中生的英語閱讀技巧缺乏,在進行英語文本閱讀時覺得特別困難。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對英語閱讀失去興趣。初中英語閱讀材料涉及的知識面較廣,部分學生在閱讀時不容易把握文章主旨,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明確該語言課程育人的價值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理解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和重要意義。經過長期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可以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整理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在初中英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四個維度入手,提升學生的英語文本閱讀能力,并發展其英語學科綜合素質。
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語言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深入研究文本蘊含的歷史、社會和人文背景,使文本解讀有邏輯性。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閱讀學習有啟發性,提升其思維能力。
在文化意識方面,通過讓學生閱讀優秀的英語閱讀材料,提升其文化意識。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選擇積極、具有正面意義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的心理、情感受到閱讀材料的影響,逐漸向文本中提到的優秀道德品質學習,從而培養其品德,提升其文化意識。例如,在講授節日文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中西方節日文化的異同,從而培養其文化意識。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其思維品質。具體來說,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讓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聯想,并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將文章內容與日常生活有效結合,從而培養其思維品質。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遇到生詞時,教師指導其進行聯想,即通過單詞的后綴明確詞性,通過單詞的前綴掌握含義,提升其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將精讀和略讀相結合,將不同文章之間的知識點相關聯,繪制思維導圖等方式,通過課堂授課、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技巧。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師講、學生聽”轉變為讓學生自主進行英語對話交流。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形式進行對話,融入英語學習環境,提升在實際情景中運用英語的能力。另外,學生掌握適當的閱讀技巧,可以提升學習能力。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從總體到局部,先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然后帶著具體問題有目的地在文章中尋找答案。英語閱讀材料覆蓋面較廣,一般包括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科技、風俗等方面,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加深其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從而提升其閱讀能力,發展其學習能力(楊揚 2018)。
教師應基于閱讀文本,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本閱讀。一般情況下,文本閱讀占據初中英語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其中,讓學生充分分析和理解文本是重中之重。教師應先全面掌握教材,建立起完善的閱讀內容網,在教學過程中傳授清晰、明確的閱讀話題內容(徐珊珊 2014)。另外,教師應根據閱讀材料的類型,和學生一起開展互動活動。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段,讓閱讀材料的難度與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相適應。
例如,外研版初中《英語》Module 8 Unit 2 Reading部分的Smile,please!主要講述有關自然、安全常識和自我保護的內容,給出了英文中的時間用語。教師利用閱讀材料構建良好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畫面感,在互動交流中自主思考,在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中鍛煉思維能力。對上述閱讀材料,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文中用到的時間用語,以時間順序描述自己一天的經歷,或者按照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順序描述一件事情。在此過程中,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發揮了學習的主體性,提升了閱讀興趣,鍛煉了思維品質。
分層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通過進行不同層次的閱讀設計,照顧到不同學生的理解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主題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文本閱讀目標:一部分學生在閱讀中先找到每一段話的概括句或重點句,另一部分學生在閱讀后嘗試描述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設計閱讀目標,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有不同的作用,讓他們都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升英語閱讀積極性(馮利 2020)。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分組討論的過程中,讓其從被動思考變為主動學習。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學提供便利。
例如,在外研版初中《英語》Module 8 Unit 6 Hobbie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問:“Do you collect anything?”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或平時對生活的觀察,提供一些自己知道的可以用來收藏的物品。教師在課前通過互聯網搜索關于收藏愛好的文章、短片等資料,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課件將文章、影像資料分享給學生。在搜集資料時,教師要注重拓展性、時效性、趣味性、科學性、藝術性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其求知欲望。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收藏愛好的相關資料。分享的過程既是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好機會,又是培養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這樣使得課堂教學容量得到適當擴大,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閱讀與實踐機會,提升了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針對課本中提到的“Hobbies can make you grow as a person.”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及多媒體呈現出的網絡資料,擴大了閱讀視野,收獲到的不僅僅是語法、詞匯知識,還有閱讀時的思維習慣、技巧,有利于把握文章大意,逐漸掌握聯系上下文的能力,在循序漸進中提升英語閱讀能力。有的學生甚至可以將在文章中領悟到的道理與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聯系在一起,對學習產生新的思考,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維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另外,網絡交流平臺也可以幫助學生更方便地學習英語,使英語閱讀學習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常態化。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推行持續默讀的英語文本閱讀形式。默讀的過程實際上是自主閱讀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層面看,默讀英語文本的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增進其對文本的理解(張慧 2015)。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上固定默讀5—15分鐘。持續默讀應堅持以下原則:(1)學生在閱讀時不可以出聲;(2)教師應與學生一起默讀,為其樹立榜樣;(3)學生在課前自由選擇英語默讀材料;(4)教師注意使用定時器,控制每堂課的默讀時間;(5)默讀結束后不必強求學生上交讀書報告,避免使其對默讀產生抵觸心理;(6)默讀環節應在學生群體中進行。在既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能會要求學生在默讀后完成一篇讀書報告,但實際上增加了其學業壓力,久而久之,使其對英語閱讀的熱情逐漸減退(馬一希 2016)。因此,在課堂默讀環節后,教師不必要求學生進行閱讀測試或書寫閱讀報告。
培養初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將多種方法相結合,提高其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學生通過閱讀能提升核心素養,為未來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且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