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婷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英語閱讀提出了要求,其中閱讀量的提高對英語閱讀教學提出更大的考驗(教育部 2012)。群文閱讀是英語閱讀教學的新探索,指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某一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蔣軍晶 2016)。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單篇閱讀教學在精讀方面優勢凸顯,對泛讀而言,單篇閱讀包含的閱讀量、思維容量有限。群文閱讀以默讀為主,以瀏覽、速讀、尋讀、略讀等為輔,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其綜合能力。
“讀課文—講解—背誦”模式被運用于日常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對教材的過度精讀占用了學生大部分英語閱讀時間,且大量的作業講解擠壓了泛讀教學時間。少有的泛讀淪為簡單的核對答案,甚至家庭作業。雖然精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輸出能力,但是缺乏泛讀的英語教學無法提升其閱讀速度,也無法開闊其視野,培養其思維品質。
人們80%的信息獲取是通過泛讀實現的。泛讀所帶來的信息獲取率需要在較少壓力的安靜環境中進行。對泛讀技能的掌握、閱讀速度的提高需要2 000小時以上的練習。因此,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很多時間是悄無聲息的。一節需要學生不斷回答教師提問、完成課堂設定任務的課是無法讓其通過閱讀、分析文本獲得自悟的。學生需要時間進行瀏覽、尋讀、跳讀訓練。總之,一節學生投入的泛讀課是不可能太熱鬧的。
學生常接觸到的英語文本類型包括記敘文、詩歌、小說、知識性文本等。知識性文本又可分為連續性知識文本和非連續性知識文本。所謂非連續性知識文本,即廣告宣傳冊、圖表等,這類文本結構清晰,學生只需提取信息,難度較小。連續性知識文本往往介紹某種新事物或傳遞某類知識,其概念密集度和生詞率高,對學生的閱讀產生較大障礙,必須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其掌握技巧。群文閱讀具有默讀、瀏覽、略讀、跳讀、求同存異等特性,這恰恰是指導該類文本閱讀的恰當方法。
群文閱讀的關鍵詞匯復現率高,符合克拉申(Krashen 1981)的語言學習輸入理論中關于“間接學習”的描述,彌補了教材中詞匯復現率低的問題。在進行群文閱讀時,學生的注意力不會集中在詞匯上,而會集中在語篇意義上,這樣的輸入是有效的輸入。難度適中、詞匯關聯性強的閱讀文本能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理解生詞,同時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
區別于毫無聯系的多篇閱讀,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文本通過聯系的主題交互指涉。初中生雖然具備一定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但是在閱讀過程中無法抓住文章的主題意義。《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閱讀主題意義進行探究,加深其對語篇的理解。在選擇互文性閱讀文本時,教師應結合語篇內容和主題,基于學生的閱讀水平,選擇互文性閱讀材料,讓其在動態、立體、宏觀的語境中廣泛閱讀(鄭佳、國紅延 2021)。
例如,閱讀完一篇“冰桶挑戰”的文章后,與其互文性的選題可以是介紹“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的科普小文、中國名人現身“冰桶挑戰”、“冰桶挑戰”引發的爭議等連續性知識文本。學生通過閱讀互文性文章,可以聯結零碎的知識,提升對概念的系統性認識。在閱讀互文性較強的文本時,學生通過多篇文章的共性,互相加深印象,聯結不同信息,彼此參照,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意義。
此外,單篇閱讀教學往往由教師引導閱讀環節,學生完成教師設定的閱讀任務,比較被動。在互文性閱讀中,學生進行比較,求同存異,開展深層次探究閱讀,拓展思維,培養多維能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7 International charities后,教師開設了一節群文閱讀課。教師先圍繞主題創設情境,再梳理文章,幫助學生理解主題意義,最后補充互文性的文章Mother Teresa:Mother of the World、China’s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Helen Keller、The Nobel Peace Prize等。讓學生閱讀文章,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化內涵,尋找文章內容的共性;或者讓學生整合信息,思考除了國際慈善機構外,還可以怎樣幫助他人。互文性閱讀呈現多元化信息,使學生可以通過復雜的閱讀情境發展分析、比較、評價、整合等能力。
教師要研讀教材,基于教材引入相關背景、主題或與作者相關聯的作品,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閱讀能力和詞匯量,增加閱讀材料。這樣的互文性文章能讓學生站在更全面、更客觀的角度,在比較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
初中英語閱讀課堂被精讀課堂所代替,課堂提問和學生活動較多,學生無時無刻不在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閱讀的時間較少。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除了選擇文章,教師還可以通過精心設置少而精的問題,尤其是文章與文章之間聯系的問題,啟發學生。
例如,在教學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5 Good manners時,教師給學生提供Life in Japan、Good manners等文章,同時設置以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cultural differences?What can we do when we are in different countries?What if you are treat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culture,what will you do?”讓學生圍繞話題,結合主題,思考文本的深層含義。
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習單引領學生閱讀。例如,在學生閱讀 How to reduce pressure、A survey on Chinese students’stress、Stress amo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Pressure does harm to health 四篇文章前,教師先設計學習單,學習單上的問題有如下形式:提問式——你是如何看待壓力的?比較式——比較壓力的好處和危害;比較不同國家學生的壓力和減輕壓力的方式。小組報告式——寫100詞左右的關于壓力的閱讀報告。
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基于閱讀文本設計有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閱讀任務,激發其對閱讀文本的思考,從而使其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并評析文本,鍛煉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師應著重思考并為之努力的。雖然簡單的“聽—講—練—評”密集型知識傳遞效率高,但是學生難以從中獲得樂趣,也不會感受、探索、思考和質疑。而這些品質是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謀篇布局和策略指導雖然重要,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完成多篇文章閱讀,需要教師對他們的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即從激活背景知識、找出關鍵詞句、提綱挈領式提問(5W1H)等出發,引導其進行猜詞、推斷、尋讀、略讀等技巧訓練。
例如,在教學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4 Reading Gulliver in Lilliput時,教師先圍繞課文內容創設情境:“If you are a giant,what will you feel and do?”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補充的Gulliver’s travel節選,要求他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找出Gulliver遇到的困難和主人公對應的感受。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對后續故事有所了解,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
群文閱讀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激發其對終身學習的興趣。在設計群文閱讀活動時,教師應注重選文的層次性,讓學生通過漸進式閱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地了解文本主題。
例如,學生在閱讀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Unit 6 Hollywood’s all time best—Audrey Hepburn后,繼續閱讀 Audrey Hepburn:a humanitarian、Audrey Hepburn in World WarⅡ。學生首先被奧黛麗·赫本的美麗所吸引,同時被她所做的慈善事業和頑強不屈、勇敢堅韌的品格所震撼,最后被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所折服。學生通過多角度閱讀,對奧黛麗·赫本的認識不只停留在美貌上,還通過群文閱讀了解了其可貴的品質,加深了對教材中go far beyond the film industry的理解。
教師除了具備較強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縝密的知識結構、科學的教學思路,還需要擁有廣闊的視野。群文閱讀不僅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挑戰,還是對教師閱讀能力的檢測。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和閱讀視野決定學生能接觸的群文。隨著教齡的增加,教師的教學往往趨向于經驗化和技術化。過于精細的課堂和經驗式“填鴨”教學會讓學生失去探索和自悟的機會。教師自身讀了什么、如何選文是課堂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應以提升自身閱讀素養為目標,以創新教學方法為輔,為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升保駕護航。教師應在業余時間研讀經典名著和熱點話題的文章,把具有啟發性和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推薦給他們,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目前,閱讀教學以學生做閱讀專項練習和教師講授答題技巧為主。閱讀教學被教師趕進度擠占,閱讀缺乏沉淀,學生缺乏在閱讀中感悟、體會文化的美妙、思想的深刻的機會。因此,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課堂慢下來,讓學生慢慢讀。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品味和內化,讓其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應尊重學生,尤其關注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允許他們慢慢讀、慢慢品。
成功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從紛繁的文字中獲取所需的信息,使其在閱讀中獲取知識,激發興趣,培養思維品質。學生通過閱讀能擁有更豐富的精神世界、學會發現,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教師通過自己的“閱”歷,引領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堅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