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蘊
親情是人世間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母愛更是一壇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回味悠長。《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雙腿癱瘓,又長年與病魔做斗爭的心境下抒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千字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起伏跌宕的敘事,淺近的文字間融入的則是濃濃深情。這份情是對天堂母親的深摯的懷想,更是對偉大母愛的謳歌。
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因為有母親不辭辛勞的付出和默默陪伴,史鐵生才慢慢從痛苦的泥淖中走出來。在沖出沼澤的過程中,有地壇的花草樹木、昆蟲鳥獸生生不息給自己帶來涅槃人生的啟示,更有身患重病的母親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命運不濟的現實無法改變,唯一能夠做到的是用母親給予自己的力量,憑借自己的堅韌與苦難做斗爭。人生因勇敢者的不輕言放棄和不懈抗爭而變得絢麗多彩,史鐵生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生命強者應有的真諦。不過,史鐵生能夠從人生的低谷中走出來,獲得與不幸廝殺的勇氣與力量,來自于母親堅實的精神后盾。故此,在史鐵生留存的很多經典作品中,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及對無私母愛的禮贊。當然,這種抒寫,不是直接的呈現,更多的是移情于物、于事進行表現。作為抒寫母愛的經典散文,《秋天的懷念》表現偉大母愛時主要從如下三個角度展開。細細咀嚼,語短情長,如飲瓊漿。
敘事寫人的文章,人物形象的鮮明,思想情感的細膩,細節描寫都是重要的手法之一。細節描寫是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這種描寫除了白描的勾勒,更少不了工筆的精雕細摹。正是借助細致入微的刻畫,敘述的事件才會吸引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才鮮明,表達的情感才感人。敘事類的文章,如果細節描寫缺位,就如同翱翔天空的雄鷹折損了翅膀。
正是基于此,史鐵生在追念母親、抒寫母愛的偉大時靈活地運用了細節描寫,于細微處運筆著色,讓深情于不經意間自然呈現。在“我”“暴怒”宣泄時,母親沒有正面對我說教,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并“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聽著我的動靜”,在我捶打雙腿時,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面對命運不公給兒子帶來的痛苦,母親深深的理解,但是自己又無能為力,只能用沉默和陪伴,希望用這樣的方式消解兒子的痛苦。對母親而言,自己的病痛相較于兒子所遭受的苦難無足輕重,所以即使她被“肝病”折磨得“整宿翻來覆去睡不了覺”,也要在兒子面前表現出堅強樂觀。在樹葉“刷刷啦啦”飄落時,母親擔心秋景的衰敗會給作者帶來更多的煩躁,所以“擋在窗前”,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其間蘊涵的是母親對我深深的理解和深切的關懷。處于人生低谷的人是脆弱和敏感的,這一點母親清楚,所以才會用身體擋住外面的世界。“我”答應到北海看菊花時,母親“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母親的“坐立不安”不是因為緊張,而是源于看到兒子能夠同意從自我封閉的世界里走出來,走進大自然的喜悅。對母親來說,兒子愿意走出去,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孩子的心結慢慢打開,痛苦有了釋放的可能,這是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當然,文章除了對動作細致入微地刻畫,神態的描寫也形象深刻,像“臉上現出央求的神色”“讓她喜出望外”“她笑了”等。
語言是內心感受外鑠的情感密碼。個性化的語言描寫不僅讓文章呈現出別樣的風格,更能夠讓敘述的事件、塑造的人物、表達的情感更加鮮明獨特。不同的作家因為生活的界域和人生的際遇不同,“獨抒性靈”的語言特質就不一樣。不過,外顯的語言有什么樣的風格,都是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抓住人物的語言,更能夠凸顯人物的性格。
史鐵生許多回憶母親的散文,在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對樸素而偉大的母愛的禮贊時,借助母親的語言來表達是很重要的一個視角,《秋天的懷念》也不例外。從全文看,文章描寫母親所說的話不是大篇幅的,而是在關鍵處的精簡著墨。仔細品味母親的話,不是簡單的大道理說教,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質樸自然的流露。“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飽含著母親對遭遇不幸的兒子的鼓勵和勸慰。在人生最為燦爛的季節,“我”被剝奪了走路的權利,這個打擊是致命的。這種打擊,不僅是自己,也是對母親。但是,對殘酷的現實抱怨是無濟于事,只能勇敢地面對。所以,母親盡管內心痛苦,還要用堅毅陪伴兒子,幫助兒子重塑生活的信心;“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一種祈求的語氣滿含著對處于人生低谷的兒子的擔心,也是對兒子能夠勇敢正視苦難寄托的希望;“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沒有成年的女兒”,彌留之際的母親,飽受病痛的折磨。即使這樣,讓她放心不下的還是自己的孩子。“有病的”和“未成年的”兩個修飾語把一位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著上濃重的一筆。
敘事寫人的文章,除了立足事件敘述,讓真情自然流露,選取與人文塑造和情感表達緊密關聯的事物作為表情達意的道具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因為情感表達的特質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不同,選入文章作為寄托情感的媒介也就不一樣。像《孔乙己》中的茴香豆、《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山海經》、《背影》中的橘子等。正是這些與文章情感和所描寫的人物有密切關系的物件的移入,讓文章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豐富立體。
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也巧妙地選取了寄托情思的“菊花”。盡管全文對菊花的描寫不多,但正是在文章的關鍵處的著筆,讓這個自然之物被賦予獨特的意蘊。菊花凌霜不凋、氣韻高潔。在民俗文化中,菊花具有吉祥、健康和長壽的意義。盡管菊花不如牡丹的富麗,也缺少蘭花的名貴,但因其風姿秀美,不爭媚顏色,素雅堅貞,不畏秋寒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后的傲霜氣質,而成為世人贊美的對象。史鐵生在文中雖然只點到兩次菊花,但是獨具匠心的用意讓菊花的神韻變得更加豐盈。“母親喜歡花”,但是“自我腿癱瘓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花的“死”不是因為母親不會打理,而是因為母親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陪伴兒子上。但是,在“北海的菊花開了”時,母親提議“推著你去看看吧”,到北海看菊花,一方面希望兒子能夠出去散散心,一方面希望兒子在賞菊時能夠從菊花身上獲得與不幸做斗爭的啟示。母親的良苦用心獲得“我”的回應后,“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可見母親的高興。可是,母親陪兒子到北海賞菊的愿望沒有實現,而是帶著遺憾離開了讓她放心不下的兒女;“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簡單的一句是對前文的照應,更是寄托對母親深深的哀思,而各種顏色的菊花不正是善良慈愛堅韌的母親的象征嗎?
“全文無一處、無一字提及母愛,但母愛滲透于每件事、每句話、每一個表情動作中,甚至每個字上”,河南大學胡山林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一曲懷念母親的挽歌,一篇謳歌母愛的至真至性的美文值得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