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云,黃月細
(深圳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深圳 518060)
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在經典著作《理想國》中比較系統全面地闡述了他關于教育的系列思想主張。其中,他提出的青年品格教育思想對后世教育發展影響重大。柏拉圖認為,品格教育作為以品格、德性為核心內容的道德教育,塑造和養成的關鍵在于把實現城邦正義作為品格訓練的價值導向,把個人身心和諧發展作為品格訓練應達到的目標,把音樂教育作為品格訓練所需的良好環境。柏拉圖的青年品格教育思想對當前我國廣大青少年道德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當然,柏拉圖的品格教育思想也是為其政治思想服務的,他主張對護衛者從兒童時期起就要進行良好品格的培養,這既能讓他們與城邦的正義要求保持一致,又能使他們將來成為城邦正義的堅定維護者。在柏拉圖看來,國家實現正義的關鍵在于統治者和護衛者,他們的道德修養、道德垂范和道德引領以及國家對道德社會作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是國家實現正義的重要手段和關鍵舉措。“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思想主線,在他這里,“正義”本質上就是追求城邦社會的高度和諧,而教育則是實現“正義”、達到“和諧”的重要手段,品格訓練是塑造城邦合格護衛者的關鍵手段。
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品格教育始終離不開“關于人”和“關于教育”的理論依托,但要對其概念做出具體的界定無疑是困難的。在道德領域,品格被認為是值得擁有和稱贊的品質、性情,指一個人的內在道德特性,因此我們探討的品格也就是道德品格。當品格作為一種教育現象來理解的時候,它的涵義主要是指“生命個體的道德本性(德性),或道德傾向性,品格教育概念中的‘品格’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德性,即我們所說的道德品性,是區別于情感和潛能的一種能夠支配人的行為和態度的內在品質”[1]。品格是什么?英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在《品格的力量》一書中指出:“人們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們的誠實、堅毅、正直、不折不扣等優秀品質和自我勤奮、自我修煉、自我磨練和自律自制等后天努力來保障,勤勞、正直、誠實等是值得人類崇敬的品格,是人類靈魂高尚的結晶”[2]。我國古有“修身為本,而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和主張,強調“君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不難看出,品格是個體內在的一種修養、一種情感傾向。從古至今,鞠躬盡瘁、心懷人民的愛國情懷,堅持真理、不畏強權的求真品質,舍己為人、助人為樂的博愛胸襟,公而忘私、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處事不驚、沉著冷靜的自信豁達,遵紀守法、敬老孝親的責任意識等良好品質,都是高尚品格的集中表達。
品格及品格教育既有個人向度,也有社會(群體)向度。奧地利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布貝爾認為,品格是介于一個人的本質與他的外表之間的特殊紐帶,介于一個人作為人的統一性與他的一連串行動與態度之間的特殊聯系,這種特殊聯系是在他這個實體還具有可塑性的時候就烙在他身上的[4]。品格的基礎是個體本身,因而常有個人品格、個人道德之說,但是品格內容和特征的界定不僅僅取決于個體,還有社會(或社群、共同體),基于此,當下學界多數學者認為品格有兩重向度,既有體現個體自身自我完善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個體向度,也有作為個體價值追求和道德完善滲透到社會(群體)、實現社會(群體)理想道德秩序的社會向度,在社會向度這里,有品格的人通常被認為是他所屬社會的良心[5]。這兩個向度都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既要成為品格優秀的好人,也要成為擁有良好品格的好公民,好人和好公民就是個體維度和社會維度的考量標準。理解品格教育必須從品格內涵的兩個向度出發,一是以好人的道德要求為標準塑造個體良好品格,二是以社會價值原則和道德秩序為準則培養好公民。總的來說,品格教育就是從個體和社會雙重角度對人的內在道德品格進行塑造和培養,以成就好人和好公民為最終目的和價值取向的道德品質教育。
在《理想國》里,品格訓練是培養城邦護衛者的根本手段。柏拉圖力圖在《理想國》里通過塑造理想城邦完滿個人來實現城邦的正義與和諧,他主張通過對城邦護衛者進行品格訓練,使之成為城邦正義之人。為此,柏拉圖提出這種品格訓練包含兩方面,即“用體操來訓練身體”和“用音樂來陶冶靈魂”[6]70。體操訓練身體屬于健碩肉體、野蠻體魄的訓練,而音樂文藝陶冶靈魂則屬于精神層面的養育,他認為振奮、激昂、亢進的音樂教育會使人精神抖擻、頭腦清醒、心靈純潔、品質升華,“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6]113。圍繞著城邦正義的理想,柏拉圖在品格訓練上主要提出了三點主張。
“正義”是貫穿《理想國》的思想主線,也是柏拉圖在古希臘民主制度崩塌以及僭主獨裁勝行時期的時代呼聲。柏拉圖為了構建理想的城邦而將城邦里的人分為三個等級,即統治者(哲學家)、護衛者(護國者和輔助者)和生產者(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他們分別對應三種品質:理智、激情和欲望,同時也隨之對應三種德性:智慧、勇敢和節制。柏拉圖認為,只有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德性都統一于人的靈魂深處,這個人才能成其為正義的人。“當城邦里的三種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時,城邦被認為是正義的”[6]160。只有城邦里三種人各司其職、互不干擾,城邦才能實現正義,也就是最高的善。在柏拉圖看來,個人的正義和國家的正義二者是一致的,“做正義的事在內部造成正義,做不正義的事在內部造成不正義”[6]176。個人的正義只有在正義的國家里才能得到保障,而國家的正義有賴于正義的個人來維護,“個人勇敢和國家的勇敢是同一勇敢”[6]171,個人和國家唇齒相依、相互依托。在柏拉圖看來,一方面個人要服從集體,沒有可以脫離國家正義而存在的個人正義,也沒有可以脫離國家勇敢而單獨存在的個人勇敢。另一方面國家的正義和至善依靠城邦里每個人獲得相應的美德來實現,個人美德的培養和品格的訓練是為成為正義城邦里的“完人”做準備。柏拉圖明確指出:“城邦的正義就是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干他該干的事兒而不干涉別人分類的事兒”[6]157,“個人的正義就是做他本分的事情”[6]171。正義的個人與正義的城邦從本質上來說具有不可分割性,正義城邦是使得個人成其為正義的個人的保障和前提,只有在正義的城邦里,才可以成就正義的個人。城邦內其他所有的正義和德性都以整個城邦的正義和德性為核心和價值導向,因此用音樂和體育對護衛者進行品格訓練,是為了使其獲得勇敢的德性,最終更好的保衛城邦,促成城邦正義實現。
柏拉圖在對青年品格訓練過程中尤其注重青年身心和諧發展教育。他認為教育應該要實現心靈與肉體的和諧,這樣才有助于培養智慧、勇敢、節制、正義的護衛者[7]。柏拉圖認為“如果有一個人,在心靈有內在的精神狀態的美,在有形的體態舉止上也有同一種的與之相應的調和的美,——這樣一個兼美者,才是最美的最可愛的”[6]111。柏拉圖認為心理和肉體是統一體,一個至善的人必定是心靈美且善的、身體也是健碩的個人。柏拉圖承其師“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認為只有心靈和肉體的和諧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正義城邦所要求的最具有勇敢德性的護衛者,而要達到這種身心的和諧,柏拉圖認為最好的品格訓練方法就是“用體操訓練其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其心靈”。在柏拉圖看來,心靈是靈魂的主要構成要素,德性是靈魂的一種健康、良善的狀態與存在,而惡則是心靈的疾病、羞恥和軟弱的狀態。健碩的體魄是心靈的載體和營養之地,體操訓練的直接結果是使護衛者獲得健康的肉體,為心靈的成長積攢肥沃的土壤;振奮、激昂、上進的音樂旋律會使護衛者的心靈從一開始就得到滋養,遠離當時社會上的靡靡之音,遠離精神渙散和萎靡,身心的和諧可使靈魂得到保障。在柏拉圖的教育理念中,心靈和肉體是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心靈需要肉體來保障,使得心靈免遭外界痛苦的影響;肉體需要心靈來支撐,心靈能醫治肉體疾病。體育與音樂文藝教育不可偏廢,心靈和肉體和諧統一,正是柏拉圖所設想的對“完美的人”進行品格訓練應該達到的教育目標。否則,“那些專搞體育鍛煉的人往往變得過度粗野,那些專搞音樂文藝的人又不免變得過度軟弱”[6]123。因此,適當的體育與音樂文藝的有機搭配才能培養出既勇敢又溫文的人,兩種品質和諧存在的人才能達到激情和愛智的和諧,這也是《理想國》中教育公民的原則綱要。但是,在兩者的先后順序上,柏拉圖主張音樂訓練應該先于體操訓練,也就是說心靈的熏陶應該要在肉體訓練之前,這與他關于靈魂優先于肉體的教育主張是一致的,其倡導的品格訓練遵循靈魂第一、肉體第二的邏輯先后順序,只有心靈受到美的熏陶,對美產生好印象和向往之情,才會在心靈種下善的種子,才能為塑造和培養勇敢、正義的護衛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柏拉圖極力倡導用好的音樂文藝來熏陶護衛者,使美好的旋律在他們小時候就扎根于內心,當他們長大以后才會成為“智力好、品格好的人”,擁有“真正良好的精神狀態”[6]109。在柏拉圖提倡的音樂教育中所涉及的音樂并非我們今天所說的音樂,而是包括一切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柏拉圖強調在進行體操訓練之前要先進行音樂訓練,并且應該干預低俗的、令人惡心的音樂傳入兒童的耳朵,“兒童最先聽到的應該是最優美高尚的故事”[6]74,而不是丑陋的、虛假的故事。在柏拉圖看來,音樂是根植于心、感人至深的藝術,有強大的育人功能。音樂的節奏和動人的樂調擁有神奇而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旦進入人的心靈深處,就會用最美的和最善的營養來浸潤人的心靈,使人的心靈也因此變得至善至美。為此,“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辟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入健康之鄉;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如坐春風如沾化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6]110。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他明確指出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和沒有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明顯不同,前者在對待事物時能保持高度理性,能敏捷、科學地區分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他們就像擁有火眼金睛一樣,在辨別事物美丑的同時,更傾向于發現美好的東西,贊賞美好的東西,從而把美好的東西作為心靈的滋養,由此他們的性格也隨著發生相應的變化,變得更加崇尚優美的事物和狀態。他們的這種對于美丑的明確好惡感是從幼年開始逐步培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理智逐步成熟甚至發達。音樂是培養德性、塑造美德的良劑[8],它可以讓受教育者的心靈得到陶冶和升華,甚至是護衛者能否能成為正義的、完美的人的基礎和關鍵。在柏拉圖看來,對護衛者進行品格訓練的音樂等藝術作品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為訓練護衛者創設良好的品格教育外部環境。良好的育人環境能使人情感得到升級、心靈得到陶冶,這對于培養理想城邦的正義之人,無疑從源頭上給予了環境的滋養,從一開始就給他們的心靈凈化和洗滌,而不受外在復雜的、惡的事物干擾。
柏拉圖提出對培養正義城邦里的護衛者進行品格訓練的理念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品格是一個人德性的外在表現,品格教育關乎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宗旨的落實。當前,青年品格教育無疑應該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導向和根本任務,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融合和諧教育理念,塑造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有用之才;要營造良好的品格教育環境,有效發揮環境育人的協同作用;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價值導向問題是育人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論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教育的根本性問題[9]。立德樹人體現了對社會主義人才培養規律的深刻把握,實踐表明,對青少年進行品格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體現了教育的宗旨和本質。在我國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雖然對立德樹人的具體要求有不同的回答,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教育宗旨始終沒有改變。當前,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是對教育根本任務的時代性回答,也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將個人德性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的思想,體現黨對道德教育規律的深刻把握[10]。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局之初,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多次強調人才培養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養青年人才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廣大教師隊伍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對青年品格教育與立德樹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立德樹人”為育人工作提供價值導向,明確以“德”為先,這里所說的“德”,自然包含了“品格”的意思,對青年進行品格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培養時代新人,首要的就是旗幟要鮮明、價值導向要明確,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對護衛者的品格訓練中,柏拉圖認為音樂和體育二者缺一不可,他認為“專搞體育鍛煉的人對于學習科研和辯證推理一竅不通,心靈深處的愛智之火光會變得暗淡微弱,因此會變得耳不聰目不明”,這種人將在無知中過一種不和諧無禮貌的生活。相反,“專搞文藝的人不免會過度軟弱,激情的部分會被慢慢融化、消解,直至煙消云散,成為一個軟弱的戰士”,只有音樂和體育都很好的地配合,“以最為完美的比例作用在人的身上時,人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才會張弛得宜配合適當達到和諧”[6]123-126,只有這兩種品質都和諧存在的人,他的心靈便既溫文而又勇敢。他的和諧教育思想無疑為我們當前貫徹落實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五育并舉,塑造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具有啟發意義。
當前,我國教育貫徹和諧育人的教育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任務迫在眉睫。“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1],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曾在黨代會、全面教育大會、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等重要講話中多次談到青年培育問題,明確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指南,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鼓勵青年大學生要成為“立大志、成大才、明大德、擔大任”的“國之大者”,再次明確了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形象,也勢必意味著對五育并舉的教育要求。新時代教育要竭力破解教育理念失衡的問題,實現青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德有能、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這需要社會各主體和相關部門共同發力,五育并舉,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統一、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相統一、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原則[12]。在育德、育智、育體、育美和勞育 “五育”上著力,加強品德修養,全身心立德;站在國家發展人才需求的戰略高度育智,培養時代新人;育體和育心同頻共振,培養敢于拼搏、直面挫折的棟梁之才;以美育人,提升青年對美的鑒別能力,促使青年以美的素養創造美的世界;以勞修心,加強勞動宣傳教育和實踐教育,培養有真才實干、艱苦奮斗的接班人和建設者。
在柏拉圖看來,城邦正義者的培育需要優美高雅的音樂藝術作為環境的熏陶,這樣才能在青年年幼時就種下關于美好、正義的善的種子。顯然,顯性文化塑性、隱性文化育心,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賴于良好環境的創設,創設良好的環境有利于學生挖掘其自身巨大潛能、提升創造力、強化主人翁意識,從而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品格教育效果。
梅貽琦提出“所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并不是認為靜態校園環境不重要,而是說教師育人和環境育人二者要和諧統一,要有效發揮二者協同育人的功用。良好的育人環境有認識導向、情感陶冶、行為規范、榜樣示范和心理構建等功能。教育環境既包括肉眼可見的自然環境,如校園景物、建筑等,也包括由各種人與人的活動和關系組成的社會環境,甚至還應該包含教育者為實現對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而專門創設的特殊教學環境,如教學中專門設計的教案、教學情境、榜樣人物精選等等。總的來說,這些都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情感而創設的教育環境,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心境和平穩情緒,使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迎接挑戰,從而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品格。青年品格教育離不開好的教育環境,青年成長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多重環境中,其身心健康成長深受所處環境的影響。近年我國青年深受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其審美和道德行為有滑坡現象,針對這一現實社會問題,對青年的品格教育更應該立足現實,通過校園環境精心設計、榜樣人物甄選、藝術詩歌打造渲染等等,提高青年對美的鑒賞能力。
知情意行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過程。“知”是知道、認知,“情”是情感,“意”是意志、信念,“行”是行動、行為。當人的心理有對某種事物或者對象的知識和認識之后,要上升為自己的情感認同,經過情感認同再轉變為一種意志、信念,最后由意志、信念轉化為行為實踐。在柏拉圖看來,培育理想城邦里的合格護衛者,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律,在各個階段實施不同的教育策略,以受教育者為中心,遵循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對其進行品格教育。“用體操訓練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是柏拉圖對青年品格訓練的經典手段,但是在他看來,是先進行體操訓練還是先進行音樂訓練,是有明確講究的。柏拉圖認為,在進行體操訓練之前要先進行音樂訓練,要先用音樂故事引導孩子。柏拉圖認為,所有事物,開頭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生物而言,開頭極其重要,因為在越是幼小的階段,越是容易接受陶冶,更容易塑造成為想要的形式。”[6]71對青年進行品格教育時既要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規律;又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感性到理性的規律,使知情意行統一于對青年所展開的品格教育中。青年進行品格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對其品格的塑造和培養,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擁有健全人格,因此在品格教育過程中要遵循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有步驟、分階段對學生進行符合其知情意行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的道德教育,使其能實現道德內外化的良好轉換,從而達到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綜上,《理想國》中所體現的以實現城邦整體正義的價值導向性、以青年身心和諧發展的目標指引性和以音樂作為環境熏陶的環境協同性的青年品格教育理念,對當下我國青年品格教育中實現價值導向、培養目標、環境營造及知情意行有機統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