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李媛 ■天津師范大學 劉昭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其中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看似“單兵作戰”,實則“同頻共振”,兩者有機結合,協同育人。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銜接角色——思政教師。思政教師是思政課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同樣可以在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發揮好“把關人”的角色定位。
新聞傳播學“把關人”理論認為,在大眾傳播領域下,消息通過某些特定渠道進行傳播,而消息在進入大眾渠道前會經過“把關人”的篩選和過濾。因此,消息的篩選和過濾標準是符合“把關人”的價值或群體規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有效途徑,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傳播載體。課堂教學伴隨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傳遞,任課教師作為首要的“傳播者”,承擔著重要的思政育人使命。因此,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蘊含在教師的“傳播”過程中。從這種意義上,課程思政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傳播活動。根據“把關人”理論,傳播的過程會經過“把關人”群體的過濾和篩選。適宜“把關人”身份的群體是思政教師。
在專業性上,思政教師在思政教育領域具有較強的專業領域優勢。思政教師群體大多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理論的研究背景,自身具備較強的政治敏感度和專業知識儲備。與專業教師相比,思政教師在社會熱點解讀、政策方向把控、政治理論應用具有較強的專業優勢,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專業支撐。
在現實性上,思政教師能夠協助解決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存在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部分專業課教師語言功底有限,對課程思政的解讀方式不恰當,甚至存在方向性錯誤和不符合歷史規律的情況;部分教師存在思政素材選取不正確、不恰當的情況;部分教師對思政元素生拉硬拽,嵌入生硬刻板,在課程結尾強行升華或者升華過高,影響學生的理解。思政教師能夠從方向、案例、價值三個維度進行觀測、評價和改進,提高課程思政的內容供給質量,在提供專業能力培訓的基礎上,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素養。
在可行性上,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易于展開合作。思政教師長期從事一線教學,擅長把控學生動向,感知學生情緒和掌握學生興趣。從角色、地位上與專業教師更為接近,合作門檻低,交流渠道多,易于開展聯合教研。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兩者的結合很大程度上是具備可行性的。
因此,思政教師能夠發揮好“把關人”角色,提升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政教師可以是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方向“把關人”,起到思政引領作用。教師并非是“傳聲筒”,而是課堂的主導者。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教師會無意識地摻雜自身的觀點理解,揉進自身的價值觀,課程思政方向在選取時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觀性。然而,思政引領方向是關乎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因此,課程的思政引領方向可通過思政教師這一“把關人”進行把關,把關內容延伸是否符合歷史規律,判斷內容輸出是否違背黨和國家政策,分析所展露的價值觀是否與主流價值觀相符,點評育人導向是否符合正確的價值觀判斷和輿論導向。
思政教師可以是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素材“把關人”,起到把關素材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好的案例往往能在課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然而,由于術業有專攻,部分教師會出現思政素材選取不正確、不恰當的情況。思政教師則更擅長掌握思政領域內最新趨勢,選取行業內最新動態,遴選適合當下的最佳案例。
以有機化學課中《二氧化碳的制成及效果》為例,思政元素引領可延伸到環保及全球氣候變化話題。全球氣候大會這個例子看似可用且視野宏大,但實際上距離新生代學生較遠。與其大而無當,不如以小見大。再看這個案例,中國探索“螞蟻森林”植樹,使毛烏素沙漠成為中國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螞蟻森林”小游戲普及性較高,參與門檻不高,學生會有較強的參與感。在全球環境治理中,中國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展現了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這會使學生更有國家榮譽感。以此為例,選取案例需慎之又慎,并非內容沾邊即可。
思政教師可以是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價值“把關人”,起到主題升華作用。若將課堂比作一鍋湯,課程思政是一鍋湯的鹽,決定著一門課程的“鮮度”和“咸度”。因此,“鹽”的用量、投放時機是非常重要的把握因素。思政融合點位把握不好,或者升華過高,會使育人效果受限甚至起反作用。
思政融合點位的把握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積累,更需要來自思政領域的強力把控,把關融合方式是否自然,價值上升是否適當,解讀方式是否合適,學生是否愿意接受。在反復斟酌研討中把握思政融合點位,使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
根據“把關人”理論,“把關人”通過建立審查機制、渠道機制、編輯機制等路徑實現把關。同樣的,思政教師可以探索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開發課程思政素材平臺,豐富課程思政內容體系這三種路徑,實現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把關”。
根據“把關人”理論,“把關人”通過建立審查機制,在新聞信息發布前進行過濾和篩選。思政教師同樣可以在課程前期進行把關和評價,從而嚴格把控課程思政教育的供給質量,使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最大化。
通過參與制定課程思政評價指標,從政治方向、教學素材、教學方法三個維度進行觀測和評價。在方向把關上,注重政治引領正確,內容符合歷史規律、價值觀正面積極。在案例把關上,觀測案例選取是否恰當、解讀是否正確。在價值把關上,價值上升應適當,思政融合點自然巧妙,學生能夠接受。同時,通過搭建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合作渠道,從聯合教研、課題、公開課等多渠道促進專業教師的思政教育水平,實現教研相長。
在學校的支持下,思政教師可以不斷開拓渠道,有條件地推動搭建思政教育平臺。思政教師充分挖掘自身專業優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符號,形成對思政素材的歸納、總結和解讀。通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庫,提供具備時效性的優質素材支持。
與此同時,專業教師在構建專業知識圖譜的前提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庫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點進行“二次開發”。專業教師針對學情和知識點特性進行一定程度的延伸或聚焦。配合思政教師的專業解讀,“二次開發”的過程同樣也是“精雕細琢”有機開發的過程,更有利于專業教師找到課程思政融合點。這不僅是擴大了課程思政的素材供給量,而且提高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在內容層面,思政教師可以協助專業教師設計教學目標,保持教學目標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在價值層面進行把關,實現專業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目標的協同。同時,實踐是專業課程的重要學習形式。通過按照思政元素主體細分實踐課程,可以使得課程思政的展現形式更為豐富,精準實現思政教育目標。
因此,在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過程中,思政教師作為重要的銜接角色,可以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把關人”角色。針對課程思政建設中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問題,通過挖掘思政教師“方向把關人、素材把關人、價值把關人”的角色定位和路徑,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