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旗城學校 王彥霞
在小學音樂學科的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應堅持“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教育任務,讓學生先學做人、再學知識,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本文以實際教學經驗為依據,提出了小學音樂教學中踐行“五育并舉”理念的建議,隨后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個層面,分析和探索了在“五育并舉”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此開拓音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路徑。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教學應堅持“五育并舉”的理念,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以德育為根本、智育為基礎,并強化學生的體育鍛煉、提升其審美素養和勞動能力,從而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建設高效和完善的教育體系。在《意見》的指導下,教師應對“五育并舉”的理念進行分析,將其與音樂教學的課程標準、小學生的真實情況等結合起來,從而促進“五育并舉”理念與音樂教學的有機融合,于小學音樂課堂上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了將“五育并舉”的理念融入小學音樂教學,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和解析,從教材中提煉與德育、美育等相關的素材和資源,讓學生在掌握基本音樂知識和學習技能的基礎上,實現道德品質、審美能力和運動能力等同步發展的目標,這樣便能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全面進步。而且,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開展德育、美育等活動,也應圍繞小學生的真實需求以及思維水平等進行,選擇能被小學生理解、且能吸引他們興趣的教學元素,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加入教學和教育活動,從而完成“五育”同步發展的教學目標。此外,在五育活動中,教師應依據小學生形象思維顯著、好奇心強的特征,選擇與音樂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趣味化元素,如游戲、圖片、視頻等,借此方式激活學生的內在潛能,讓他們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感知音樂中的情感和思想主旨。
在音樂教學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為了達成素質教育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一直在尋求有力的辦法和有效的教學對策,以推動“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和音樂教學的深度融合為目標,構建科學、立體的音樂教育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探索五育與音樂教學之間的鏈接點,夯實學生的音樂基礎,并在五育活動中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道德水平、審美素養等,真正契合“立德樹人”理念的要求。接下來筆者將以多年的教學經驗為依托,探索“五育并舉”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的具體策略和發展路徑。
《禮記·學記》中記載,“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一千古教育理念,對現代教育仍具有極強的啟示和參考價值。一名當代小學音樂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讓小學生成長為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的良好公民。基于這一訴求,教師應深度挖掘音樂教材、現實生活中的德育元素,以故事化、情境化等形式,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分析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使小學生成長為具備傳統美德和意志品質的新時代青少年。
在挖掘德育元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文字理論、插圖資源、音樂作品包含的背景知識等角度入手,讓學生從表面的音階元素和詞曲內容的基礎上感知其體現的美好品質或深厚思想。比如,在湘藝版三年級下冊音樂《(聽賞與跟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教學中,教師以深化學生道德品質、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等為目標,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形式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作品中體現的深厚思想。
首先,教師以學生耳熟能詳的典型事件——“王二小的故事”為例,于課堂導入階段引領學生欣賞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待學生欣賞過后,展開提問:“歌曲里包含哪些印象深刻的歌詞呢?”借助問題的引領,學生將焦點集中于“少先隊歷史發展時期的各個少年英雄”。這時,教師要抓住教學的黃金機會,詢問學生“少先隊”的概念,讓他們明確少先隊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簡稱,是中國少年兒童的群團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的預備隊,每一名隊員都“是共產主義優秀接班人”這一思想理念;其次,在學生了解本課教學的主題后,引進《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音樂作品,傳授給學生聽賞技巧,讓他們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或雄壯、或激昂的情感走向;最后,在了解歌曲韻律和節奏后,帶領學生繼續研讀和解析音樂作品的歌詞,從“新少年的先鋒”“學習偉大的領袖”“我們要擁護共青團”等語句中,感受到“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的深厚思想,讓學生將歌詞與韻律結合起來,在跟唱的過程中習得音樂知識、感悟深厚思想,以此契合德育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除教材音樂作品之外,教師也要將音樂教學鏈接到現實生活中,引導學生依據現實生活中“升國旗、國旗下講話、主題演講”等活動,了解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活動形式,模仿《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詞書寫方式,編創具有押韻特質和音樂特色的歌詞,配合本課教學的原曲進行演唱,從而在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其擁護共青團、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
《意見》中強調,教育應以提升學生智力水平為主要目標之一,著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使他們成為兼具創造力、專注力和想象力的全方位人才。在《意見》的指引和領導下,教師應在音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致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知識、鍛煉音樂技能的能動性。基于上述目標,教師可以巧妙地應用現代化的智能手段,以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素材,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讓他們在智能化的教學環境中,牢固地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并能向唱、奏、演、跳等多維度的方向發展。
展開分析,智育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引領學生在自主感悟、課中學習和課后反思等環節中,逐漸積累音樂基本理論和技巧知識,讓他們更為嫻熟地利用音樂素材表情達意。所以,教師也應將智能化的手段應用于不同的教學階段,以此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湘藝版四年級上冊音樂《(演唱)茉莉花》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教學環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利用智能化的手段將這三個環節串聯起來,在協同一致的教育計劃中促進小學生的心智發展。
第一階段——自主感悟。在這一階段中,主要的目的是要求學生展開自主預習,讓他們學習利用現代化資源解讀音樂作品,找出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在收集學生預習信息后,明確課堂教學應著重解決的問題,從而精準地切中小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便能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和音樂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他們明確歌曲的創作背景、了解有關于歌曲的基本知識,并找出無法通過自學解決的問題或理解的概念,以小紙條的形式書寫自己的意見,為課堂教學提供多樣化的素材。在微課視頻的循循帶領下,學生可以從網絡平臺搜集有關《茉莉花》的信息,了解其創作于1957年且由中國民歌《鮮花調》改編而來,以及本首歌曲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樣的信息便于學生理解歌曲的旋律特征,即“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其結構具有周期性反復勻稱的特點,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
第二階段——集中引導。在正式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帶領學生集中解決預習環節尚未破解的問題,將學習難點和重點一一呈現出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提前下載的電影資源《茉莉花開》,讓學生感悟電影的整體基調和《茉莉花》這一插曲出現的具體情境。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音樂知識、感悟音樂情感的程度便有所加深,這就為他們順利掌握音樂知識的難點鋪墊了道路。隨后,教師利用單簧管或者智能教學系統中的模擬琴,為學生演奏《茉莉花》,讓他們在間奏、韻律的變化中感悟本歌曲的整體節奏,并在教師的精準指導下,掌握吐音的技術、呼吸調節等技巧,自由地調控自身的氣息和舌頭的位置,由此,學生即能在掌握重難點的基礎上,正確演唱歌曲。
第三階段——分組展示。在實施智育計劃時,教師應牢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因而在《茉莉花》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在課堂的末尾階段,引導學生根據歌曲的基本韻律和節奏,結合電影《茉莉花開》的內容,進行分組排練和展示,以獨特的視角,利用單簧管、電子琴、口風琴等樂器和獨唱、合唱、齊唱等演唱方式,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并借助電子攝錄機全程記錄,為日后學生展開復習活動做好資源儲備工作。
音樂的藝術性和人文性特征,為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提供了支撐。在“五育并舉”的教育模式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開設音樂鑒賞板塊,于鑒賞的過程中滲透美育思想,讓學生在賞析、聆聽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感悟到音樂素材中豐富的要素,從而形成欣賞美、創作美的主觀意愿。
以湘藝版六年級下冊音樂《(聽賞)蘇三起解》的欣賞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確立“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提前搜集和整理與京劇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等,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在鑒賞板塊中,伴隨著《蘇三起解》音樂素材,逐一展示圖片和視頻素材,讓學生將京戲服飾、樂器、臉譜、道具等內容與審美素材結合起來,在視覺的沖擊和刺激下,體會京劇的韻味,并于傳統的戲曲形式中體會文化美和精神美,將審美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同時,為了深化學生的審美鑒賞素養,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以口述的形式,分析《蘇三起解》中的韻律和節奏中包含了哪些審美元素,這樣便能構建學生積極參與、深度鑒賞的美育課堂。
對思維和認知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來說,趣味化的游戲形式足以引起他們的興趣。而基于體育和音樂教學的融合要求,教師可以在音樂課堂上組織趣味化的體育游戲,繼而鍛煉學生的體態技能、強化他們的音樂學習實效。在這其中,教師便可以引入體態律動教學法,讓學生在肢體配合和運動中,增強頭腦和身體的協調性,使他們在掌握音樂知識和學習技能的同時,也能鍛煉身體的靈敏度和協調能力。比如,在湘藝版六年級下冊音樂《(綜合表演)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體態律動游戲,引導小學生依據本首歌曲的曲調和歌詞,分組編創體態動作,并在小組中展開比拼和競賽,使學生在活躍和開放的環境中鍛煉體態技能,體會俄羅斯民族風格歌曲的韻味。在分組過后,學生在組內展開討論和練習,他們在熱火朝天和歡聲笑語的氛圍中,結合現實經驗編創體態動作,如針對“序幕、放魚歸海、貪婪的老太婆、憤怒的大海、尾聲”,可由兩個學生共同完成,當聽到對應歌詞時,組內的一個學生做動作,由另一個學生進行配合,待學生結束分組排練任務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游戲競賽的平臺,以小組為單位,設置游戲獎勵,隨即開啟體態動作游戲競賽,由組間投票和教師總評的方式,選取一組動作舒展、體態自然且與歌曲的節奏、韻律等完美契合的小組,作為本次游戲競賽的勝者。
從《意見》中不難看出,新時代背景下的人才,應具備基本的勞動能力和熱愛勞動的意識,并能尊重和維護勞動成果。從這一點出發,教師應將勞動思想和觀念融于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勞動歌曲、分析勞動成果等過程中,認識到勞動的價值、體驗勞動的趣味,以此實現勞動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湘藝版六年級上冊音樂教學中,為了融合勞動教育的理念,教師可以將《采茶歌》作為主要的教學素材,將學生分為高聲區和低聲區兩個部分,以山歌對唱的形式,為兩個聲區的學生分配不同的段落,讓他們在模擬的勞動情境中感受采茶過程中的喜悅心情以及獲得勞動成果的滿足感。在此基礎上,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教師可以利用本土化的資源,為學生創造勞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農業種植園、環衛工職業體驗等真實的勞動活動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趣味,并于勞動中創作歌詞、編創曲目,以音樂形式表達他們自身的情感。通過此方式,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還能將勞動作為一種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樣便能促進“五育并舉”教育模式的蓬勃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在認知“五育并舉”理念的基礎上,將其中蘊涵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思想,與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環節融合起來,不僅能細化教學環節,還能深度挖掘音樂素材和音樂課堂的價值,使學生在完成基礎的學習任務后,能全面提升道德水平、審美能力、運動能力、心智水平等,成長為社會、時代亟需的人才。而在開展“五育并舉”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選取契合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教育對策,推動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