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博白縣東平鎮合江村小學 陳愛玲
為了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與針對性,教師在落實教學指導時,應以對教材、課標、大綱的深度研讀與解析為引領,找到更為貼近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手段與途徑,并將其充分踐行至課堂問題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師生互動開展的方方面面,從不同領域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多元化、豐富性閱讀體驗中感知閱讀的魅力,體悟閱讀的內涵,獲得素質的提升。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發展自我的基本途徑,更是豐富學生認知體驗、夯實學生認知基礎、強化學生認知素養的根本保證?;诖?,教師應積極探尋有效措施與科學途徑,并將有效性閱讀課堂打造置于首位,常抓不懈。以借助對新思想、新理念的引進,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注入源頭活水。教師在課堂內應多設計探究性、延展性、開放式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內外積極開展閱讀,在“讀”中汲取養分、豐富體驗、積累素材、提升能力,掌握一些更為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并踐行至自身寫作、交際領域,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的增強提供鋪墊,借助高效閱讀課堂作用的發揮,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誘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諸多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源自教師思想觀念弊端以及學生認知定位層面的誤區,成為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急需改進的關鍵缺憾所在。
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制約,很多教師對新課改、新課程、新課標的研究與內化不夠充分,課堂教學仍舊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局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領域并未徹底擺脫灌輸模式,導致教學策略不夠靈活豐富,教學活動不夠形象生動。面對單一、枯燥、乏味的認知束縛,課堂教學的延展性、針對性、實效性自然難以保證。面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制約,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良好習慣培養、認知潛能開掘等目標難以實現,以致很多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大多停留在低效甚至無效狀態。
由于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難以彰顯,學生語文學習的開展也僅僅停留在被動接受層面。反復的字詞識記、大量的強化訓練、單調的課文背誦等環節,占據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大量時間,久而久之,很多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也被消磨殆盡,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有效性無法保證。此外,部分學生受到不良閱讀習慣的影響,對語文學習的排斥心理比較嚴重,閱讀自信的建立、認知需要的滿足等目標也難以實現。長此以往,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寫作、交際、表達等素養的提升,難以保證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在小學閱讀教育的課堂上,大部分教師仍舊遵循著傳統的教育模式,按照“教師朗讀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進行小學閱讀教學。而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薄弱,如果沒有教師及時的指導和吸引,學生很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面對枯燥無味的課堂,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沒有得到有效的興趣引導,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未能得到發揮,只能循規蹈矩地聽教師領讀或自己默讀,這使學生喪失了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有些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問題及學習感受,不能及時聆聽學生的真實想法,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足,最終導致學生閱讀缺乏主動性、課堂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的局面。
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項目,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閱讀始終是關鍵,更是重點。而閱讀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直接影響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且對學生認知發展有積極影響。
對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且在思維、理解、認知能力上依然存在諸多不足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對閱讀教學設計的精度、效度,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識積累與認知發展。而有效性閱讀教學措施的落實,對教師教學設計的精細化、精準度、針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加強對教材、課標、學情的研究與分析,并以此為參考,設計教學目標,構建閱讀項目,落實教學指導,以確保達成預設教學目標的深度。
受更為高效、科學、合理的閱讀教學策略影響,學生在閱讀中的存在感必然會得到切實增強,不僅有助于學生積極閱讀態度的培養,而且可使學生在更為豐富、多元、深邃的認知體驗中感知閱讀魅力,領悟閱讀內涵,以實現對學生人文涵養的深度塑造。而且面對源自課內、課外領域各類閱讀素材、閱讀活動的刺激,學生對閱讀之于自身認知發展的認識也會得到逐步轉變,能提升閱讀自信,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積極影響。
閱讀教學不充分、不夠有效,直接制約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嚴重影學生的認知發展。因此,結合新時代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需要教師在落實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時,以學生的認知實際為基礎,做好對豐富閱讀素材的開發、多元閱讀活動的設計、科學閱讀手段的滲透,在不同領域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與主動性,為確保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而提供堅實保證。
傳統思想觀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在課堂內的互動、交流、分享較少,很多教學活動的開展長期處于低效乃至無效狀態。而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高效閱讀課堂構建,應以學生為主體,需不斷強化對教學措施的改進與創新及教學模式的革新與優化,以構建出合作互動認知,讓學生在自主體驗、深度探究、分享研討中獲得認知能力提升,實現對高效閱讀課堂的構建。因此,結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應以預設教學目標為統領,科學處理基礎知識學習與自主體驗探究之間的關系,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發表看法、提出觀點,使學生在討論與交流、合作與分享中獲得對閱讀內容的強化,達到提升閱讀課堂效能的目的。例如,在開展《少年閏土》閱讀中,教師可以課文內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等事件為輔助,引導學生以人物的動作描寫作為突破口,在自主收集課文中關于閏土的動作描寫基礎上,自主分析閏土的人物形象,在讀、想、評、議的基礎上互動協作、探究解析、主動感悟,開展對閱讀內容的自主學習,并通過對自己閱讀中的疑點、困惑等開展即時交流與互相研討,構建出輕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互動協作中獲得認知蛻變,達到提高閱讀課堂有效性的目的,有利于學生開掘認知潛能、滿足認知需求、提升認知能力。
小學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很強,且易被多元、豐富、有趣、鮮活的課堂活動吸引。因此,教師在落實高效閱讀課堂構建時,應切實強化對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的應用,以實現對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延展,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目的,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更具趣味性、吸引力、生命力,讓學生在質疑、思考、探索中得到啟發,開掘認知潛能。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創新性、延展性、發散性問題,組織更多體驗式、探究性、多元化活動,幫助學生厘清認知脈絡,豐富情感體驗,拓寬認知視域,真正提升閱讀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例如,在開展《賣火柴的小姑娘》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以課文內所營造的大年夜萬家喜慶的氛圍為鋪墊,來分析小女孩孤身一人因寒冷而死,死時卻面帶微笑的狀態,隨后設問:小女孩的痛苦是誰給予的呢?來強化學生對沙皇統治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安徒生對勞動人民苦難的體恤和同情理解。此外,還可結合小女孩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忍受寒冷擦燃火柴的描述,讓學生在讀中議,議中讀,落實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在切實發揮學生自覺能動性的基礎上提升教學效能,提升學生認知。使學生在與文本對話、對作者對話中激發情感共鳴,來強化對課文主題思想的深入理解。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不同,在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認知能力上也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構建高效閱讀課堂時,應切實關注學生的認知差異,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特性實現對教學措施的變革與改進。一方面,應多給予學生針對性引導。鼓勵學生在課堂內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入課文閱讀中,不斷豐富閱讀指導的形式,提升教學實效。尤其對學生在閱讀中所出現的問題與困惑,應多鼓勵、多肯定,增強學生的課堂存在感與參與度,讓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得、讀有所獲。而對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新想法、形成的新認識等,教師則需學會俯下身子與學生探討、判別、分析,讓學生在悉心呵護中獲得認知強化,實現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培養。另一方面,多拓寬課堂的指導路徑,盡量使與學生認知特性更為貼近的生活素材、網絡資源、閱讀活動融入教學領域,促使學生在發揮想象與聯想,開展探究與體驗中獲得認知提升,實現對高效閱讀課堂的打造。例如,在開展《鷸蚌相爭》閱讀中,教師以講故事為主要教學形式,借助多媒體展示課文中描述的情境與內容,并組織學生通過模仿、展示等活動,自主編排情景劇,分享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對鷸威脅蚌的話語、蚌毫不示弱的對話進行交流與互動,并將課文內涉及的“針尖麥芒”“針鋒相對”等成語融入活動領域,可構建高效閱讀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利用是讓課堂更加豐富的關鍵,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七律?長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關于長征的紀錄片,讓學生直觀長征的艱辛歷程,回憶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體會老一輩革命家英勇無畏的精神,激發學生的遠大愛國志向,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七律?長征》一詩中所蘊涵的精神,進而讓學生展開討論、分享感悟。同時教師還可以融合情境教育,例如,在《三顧茅廬》的教學中,教師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以直觀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從時代背景入手,引出劉備謙虛謹慎,求賢若渴的品德以及諸葛亮深謀遠慮,忠君愛國的思想,以此加深學生的代入感,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精髓,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學習,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充分吸取文章中良好的處世哲學以及思想價值觀念,達到在學習中改變自己,樹立良好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目的。
教材中的閱讀資料篇幅有限,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對閱讀的擴展,同樣在《三顧茅廬》中,教師可以用短視頻的方式來敘述諸葛亮傳奇的一生,進而激發學生對《三國演義》的興趣,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閱讀名著全本,進而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分享,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課內外閱讀的整合不僅可切實突破教材編排體系的局限,且更利于學生在不同閱讀素材、篇目、資源、文本的輔助下感知閱讀的魅力,獲得素養的塑造。因此,結合學生認知實際以及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在落實課內外閱讀整合中,應切實加強對各類課內外閱讀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借助與利用。可以課內閱讀中課文的作者為串聯,如讓學生在完成《少年閏土》閱讀后,通過對魯迅先生生平簡歷的了解,在課外開展魯迅代表作《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朝花夕拾》等文章閱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力。還可以文章體裁為鏈接點,遷移出與之有關聯、相對應的同類作品,組織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進一步提升自身認知能力,如在完成科普類文章《蝙蝠和雷達》閱讀指導后,可以說明文的文體為依托,通過對課文中涉及的描述對象的外形、習性、地域、功能、影響等的分析,將《法布爾昆蟲記》《椋鳩十動物小說全集》等推薦給學生,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獲得認知提升。此外,還可通過親子閱讀、心得交流、閱讀分享等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結合預設主題、要求、目標等,開展課內外閱讀,通過對自身自覺能動性的發揮,優化課內外閱讀模式,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塑造。
綜上所述,關于小學語文有效性閱讀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已成為踐行新課改理念、落實新課程要求的必然趨勢,且成了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探尋的重要議題。而且,由于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現狀不同,有效性閱讀課堂的設計與構建也呈現出一定的多元化、差異性。因此,教師在落實小學語文有效性閱讀課堂研究時,應以學生認知實際為基礎,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切實強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知潛能的開掘,以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延展性、多元性,將具體教學內容與輔助閱讀活動、生活資源、直觀場景等相融合,讓學生在信息技術、多元素材的驅使下,自主探索、思考、感知、體驗,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確保教學目標達成,助力閱讀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