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二中學 柴達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一流傳千古的經典詩句,生動地揭示了“源頭與活水”之間的相輔相成關系。學校教育及其學科活動同樣是這種客觀現象和實際道理。“閱讀是閱讀者的自主實踐和情感體驗。”在學校教育中,語文閱讀是建立在學生主體下的一種“積累與積淀”。在厚積薄發過程中,需要對相關元素進行不斷地吸納、內化和遷移。而要有效達成“薄發”閱讀目標,其客觀前提即在于——如何在“厚積”中形成應有的知識生產流程線。這不僅是根本,還是關鍵因素。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啟蒙活動這一視野,主要從“開放性閱讀”教學模式構建上,試簡述一些策略性分析。
閱讀歷來享有無可替代的“語文之根”之譽。針對語文閱讀活動,有人把它說喻為“采花與釀蜜”現象——只有從閱讀海洋中采得“百花粉”,才能釀出令人期待的“優質蜜”。尤其在日益開放的大背景下,教育社會化和信息化特質在不斷地加劇,語文基礎教材上的閱讀內容和傳統閱讀形式已難以滿足“大語文教育”的實質性需要,鑒于此,作為組織者、主導者和引領者,教師應堅持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主”指導下,以“多元開放、兼容并蓄”為根本,努力通過“為我所需、拿來主義”策略性原則,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新課程教學實踐,為教學相長源源不斷地注入無限活力現象。文章探討了在小學語文學科活動中,如何切實構建大語文教育觀下的兒童閱讀教學模式。
在傳統應試教學理念下,教科書可謂語文閱讀活動的全部內容;然而在素質教育理念下,社會生活應成為語文閱讀活動的教科書。就小學語文學科活動來說,教師在“大語文教育觀”思想指導下,善于通過各類路徑和方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開放性閱讀教學活動,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概括說來,其價值和意義集中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開放語文閱讀空間,有利于切實體現小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二是有利于更好地激發閱讀興趣,深化閱讀情感,從中攫取厚積薄發的閱讀效應,逐步引領小學生的閱讀意識和行為習慣;三是有利于在開放性閱讀中發散思維,逐步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素養;四是有利于在開放性閱讀中開放學習資源,逐步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應用能力。比如,指導學生從基礎教材中提取信息,努力把握各個單元和各篇課文的學習重點;指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提取信息;指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來提取信息;指導學生從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取信息。一言以蔽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小學語文啟蒙教育狀態,在這無可逆轉的原始黃金季節,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各類路徑和方式,積極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閱讀活動,無論對工具性教學還是對人文性教育來說,都是一項有利于學用結合、教學相長的藝術性實踐課題。教師應高度重視并善于構建開放性閱讀模式,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應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人文教育關懷為根本指向,善于貼近兒童文化生活視野,通過如下幾個基本抓手,多元互動、熟能生巧,著力構建開放性閱讀活動模式。
1.在人文教育關懷下,善于通過“課內外開放互動”路徑和形式,開展情境化閱讀教學,把兒童不斷地引向善教與樂學狀態。“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這一廣為人知的信條式經典論斷,意在強調基礎教材的優質性。在學校教育中,教材資源不僅存在“例子”特質,還具有不容忽視的“指令性”意義和“指導性”功能,是開展學科活動的有效支撐和主要依據;而課堂教學則是開展學科活動的中心陣地。然而,無論教材資源還是課堂活動,在教書育人上雖然很重要,卻并不是“唯一”的。換句話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以教材資源和課堂教學為主,積極開展“內外互動”下的開放性閱讀活動,有利于把學生不斷地引向“深度學習”狀態。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引領小學生以課文內容為主,共同完成應有的閱讀活動任務。為了更好地感知并體悟主人公的“立學報國”情懷,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延伸環節,還應引導小學生——通過查閱書刊、電腦搜索等多元化形式,更多地閱讀“周恩來的成長足跡和革命故事”。這對引領工具性與人文性互動閱讀,能起到令人期待的“正引領”效果。
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較為欠缺,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生往往無法有效地與閱讀文本素材建立共情,想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成長和發展,教師就需要關注起語文教材的延伸,教師可以立足于課堂教學文本素材,以課堂文本素材為中心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拓寬,一方面有效地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在延伸和拓寬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借鑒和參考新引入的內容,進而利用新引入的內容來驗證課堂學習素材,在相互驗證中加強學生對于文本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而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展開課堂延伸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進而有效地提升小學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2.在人文教育關懷下,善于通過“生活化開放互動”路徑和形式,開展情境化閱讀教學,把兒童不斷地引向善教與樂學狀態。作為“母語”學科,同時又是一門具有“母性”特征的基礎性學科,語文與社會生活不僅“同在”,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是不言而喻的。理論和實踐同時表明,語文只有通過生活才會產生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并能切實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功能。它一旦遠離或擺脫生活元素的潤澤和滋養,必然逐步地走向“鏡花水月、虛無縹緲”的枯萎境地。與之相反,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生活化語文活動,不僅有利于促進課程知識的學用結合,還能為教學相長注入“活水源頭”現象。比如,在《楊氏之子》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生活化情境提出問題:“如果爸爸媽媽不在家,突然有客人來訪,你會做些什么呢?”以此引導全班小學生思考、討論和共享。在此基礎上,進入小古文內容閱讀與解析活動。通過對文中人物動作和語言的學習和體悟,切實感知楊氏之子的禮貌與智慧。再通過與“生活中的我”進行聯系與對比,既可感知小古文的獨特形象,又能為兒童形成見賢思齊的榜樣力量。再如,在《珍珠鳥》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回憶家庭生活中的“養寵物”經歷,并且激勵他們在“自我代入”狀態下,切實感受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和呵護,切實感知作者的情感流瀉——“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缺乏生活互動的閱讀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生活化教學的引入可以讓學生在語文閱讀文本學習和分析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考和借鑒,立足于生活,以生活為跳板,強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素材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有效避免小學生因為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相對而言較為欠缺導致了小學生在文本素材閱讀的過程中面臨著角度的問題和困境,建立學生的學科自信,尤其是在小古文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古文詩詞的語言表達形式與現階段交流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區分,小學生在理解和認知上面臨著較多的困境,而以生活化教學展開閱讀文本素材分析和閱讀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進一步減少,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3.在人文教育關懷下,善于通過“跨學科開放互動”路徑和形式,開展情境化閱讀教學,把兒童不斷地引向善教與樂學狀態。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萬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知識學習也是如此。在學校教育中,經常進行學科內的前后聯系,有利于逐步培養學生“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的學習與體悟能力;與此同時,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發展需要,開展跨學科之間的知識優化與整合教學活動,有利于從中攫取“1+1>2”的良好效益。比如,在《冀中的地道戰》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演繹了《地道戰》經典影視內容,引導兒童在“視聽盛宴”下進行“視文互動”課文閱讀,從中感知“孑口”現象,感知“防火攻”“防水功”“防毒功”現象,感知“有線電”和“無線電”現象等,其過程和效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再以陸游的《示兒》為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聯系作者的生活年代和所處社會形勢,聯系作品創作來源和歷史情感等知識背景,由此通過“文史不分家”下的跨學科知識整合,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與內化古詩內容,又能切實感悟作者那“至死不忘國家統一”的深厚情懷。跨學科知識整合的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推廣,現階段打破學科壁壘成了每門學科教學實踐開展過程中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想要讓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提升,實現減負增效,教師就需要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內容和知識,一方面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一方面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達成更高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去接觸更多且了解更多,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通過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考和借鑒,教師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立足于教學文本分析閱讀文本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共通性,以此為中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會影響。
4.在人文教育關懷下,善于通過“體驗式開放互動”路徑和形式,開展情境化閱讀教學,把兒童不斷地引向善教與樂學狀態。從根本上來說,知識就是學習者在“活動、動作、思維”上的良性互動和密不可分。正如宋代陸游所說的那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任何學科活動一旦離開或擺脫學習者的“自主實踐”或“情感體驗”,不是淺嘗輒止的學習過程,就是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與之相應的是,建立在“情感體驗”上的教學活動,才會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生逐步引向“求取真知、學做真人”的良性發展態勢。就小學語文閱讀活動而言,引導小學生或者進行“至愛親情”等主題下的故事演講,或者進行“人與自然”等專題下的研討與辯論,或者開展“相機補白”形式下的閱讀與寫作互動,或者開展喜聞樂見的“課本劇”表演與評比活動,或者引領他們走出課本和教室進行“社會實踐”“綠色閱讀”……所有這些,非常有利于把小學生逐步引向“教學做合一”下的深度閱讀學習之路。以老舍筆下的《貓》文為例。在課堂閱讀活動環節,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演繹了非常精彩的“貓蛇大戰”課件,既讓小學生感受到了“貓的勇猛”,又引導他們參與喜聞樂見下的“讀寫互動”練習。
小學生的動手欲望和實踐操作欲望是相對較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發揮學生的這一特點,對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作出相應的優化和改良,通過實踐活動的引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趣味性更高,求知欲望更強,同時也通過這種方法讓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強化體驗強化認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人文教育關懷下,善于通過“信息化開放互動”路徑和形式,開展情境化閱讀教學,把兒童不斷地引向善教與樂學狀態。隨著現代科技的大發展和快發展,以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憑借先進獨特、無可比擬的優勢功能,不僅解放了廣大師生的教與學思想,而且為各類學科活動提供了不容忽視的良好支撐和無限活力。時至今日,信息化閱讀不僅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熱潮,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強烈發展態勢。理論和實踐同時表明,過于忽視或淡化信息技術元素,是對優質資源的嚴重浪費現象;與之相應的是,善于把信息元素應用在語文閱讀活動中,有利于從中攫取令人期待的“科技附加值”。以《小英雄雨來》為例。在課堂閱讀教學環節,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演繹了同名影視的相關精彩片段,為小學生提供了喜聞樂見的“視聽盛宴”的同時,引導他們通過“視文互動”形式,開展多人小組狀態下的演讀和交流活動。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如,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要,教師還可借助信息技術,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精美閱讀語篇,在課內外活動期間借助信息技術適量地呈現出來,既可豐富兒童學習與生活,又能在自主輕松狀態下引領他們的自主性閱讀活動,從中實現不斷積累與積淀的良好目標。
想要讓課堂教學擺脫枯燥沉悶的特征,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好基礎和保障,教師就需要立足于時代,發揮時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對教學作出優化和改良。
總之,無論素質教育還是核心素養觀,始終離不開“開放、互動、實踐、體驗”等基本元素。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以上述幾點為主抓手和生成點,切實構建善教樂學下的良好閱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