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第二實驗小學 程 濤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教學理論、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優化和調整,立足于傳統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解讀“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教育的影響,在課內教學環節和課外輔導環節,同步落實“雙減”政策,提升學生數學素質。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和感悟,對相關問題進行策略探究,望能引人深思,對教師教學有所幫助。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教師對教育領域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教學問題也給予了重大關注與支持。因此,針對小學生所開辦和設置的學科輔導機構與特長教育培訓組織數目不斷增加。在這一大環境背景下,很多小學生除要完成學校所布置的日常知識學習任務,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其他知識,進行補課、深度學習及提前學習。毫無疑問,這在很大程度上會給學生造成更大的學習壓力與負擔。“雙減”指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日復一日地學習與日漸增多的壓力,對小學生來說苦不堪言,小學生所能選擇自主學習的科目與樂于接受的學習任務的機會較少,大部分小學生會在教師與家長的安排一下,被動地接受與完成小學數學的知識和任務。這便導致大部分小學生無論是在應對課外輔導作業時,還是校內基礎任務時,都會有一種懈怠的情緒,更有甚者會出現厭學心理和抵觸學習心理。綜合來看,并不利于促進小學生綜合數學素質的全面提升。不恰當的課外培訓任務及繁重的課內學習負擔,不僅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素質,反而會侵占學生本身應有的鍛煉、游戲、互動時間。久而久之便與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與目的背道而馳,降低學習效率,甚至阻礙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在這一背景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雙減”政策的提出,旨在持續規范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另外,在傳統教教學的組織與構建下,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極為重視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成績。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學習和接觸的重點學科與基礎學科,其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注重學科知識與內容的傳授。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手段與教育內容,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綜合素質。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應試水平與數學思維,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的數學基礎。因此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整體較為可觀,受到了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支持與關注。同時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以教師進行口述講解與知識展示,請學生進行模仿練習為主,相對而言,對學生的要求較低,給予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較少,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培育的深度不夠。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作出適當調整,有效解讀“雙減”政策的具體內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優化課內與課外教學指導手段,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快樂學習,發揮“雙減”政策的指導效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教學有著極大的啟發與積極影響,能指導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形式,契合“雙減”政策的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關愛學生、促進學生成長為首要目標,調整課內教學手段,以輕松、高效、簡潔的教學方式構建多樣性、互動性、趣味性的數學課堂,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學習思考、討論,提高小學生的課內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課下作業完成程度與成效。這樣可以促進整個數學教學領域的綜合進步,有效促使廣大小學生數學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同時,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各個小學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鼓勵教師優化教學手段、調整教學節奏,更好地契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學習特點,為學生布置適合其年齡階段的提升性、拓展性作業,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為目標,以為學生構建快樂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尊重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小學生提供更加具有趣味性多樣性的數學教學指導。這可以有效減輕小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引導小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以更加輕松快樂的心態學習數學知識,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綜合數學素質與能力。
小學生在學校進行學習與生活時,主要學習與探究的學科知識為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內容。特別是對中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習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了對語文及數學知識的學習理解上。一天之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學習與探究的時間占比較大,這便表示著校內數學學習任務,對學生而言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和壓力來源。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理解“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和內涵,提高學生校內學習效率與降低學生學習壓力,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際教育手段,優化自我教學形式與數學課堂活動組織形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與參與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例如,在教授學生“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和幾何知識時,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課內教學環節效率的提高與教學形式的優化,借助信息技術力量,構建微課教學模式、多信息互動教學模式、多資源展示的教學課堂,在40多分鐘的課堂內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在課堂內集中注意力,幫助學生專注數學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與數學專注程度。比如,在教學之初,教師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來構建問題情境,借助問題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化引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能在課前對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選擇合適的方向構建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的問題:長方形是什么?正方形是什么?正方形和長方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如何描述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呢?通過這樣的教學問題的提出,就可以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引導,達成問題情境的創建。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先進行思考,然后再讓學生進行搶答,對那些不夠積極踴躍的學生,教師要能主動對其進行提問,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如此,可以組織學生對數學規律與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習理解,以提升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與素質,有效落實“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數學成績。
繁忙的學習節奏、煩冗的數學知識,令學生數學學習壓力倍增。近期,國家推行“雙減”政策,倡導減負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可謂絕佳的調整契機。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聚焦注意力,構建快樂課堂,開展想象化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讓學生獲取啟迪和啟發,在虛實結合中構建多樣化的數學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提升學生的數學想象能力、數學綜合素養。而若想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成果,那么不能一蹴而就,應腳踏實地、不懈努力、在點滴訓練中取得良好的成果。而好的學習成果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在學生層面而言,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而在教師層面來講,應由教師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學手段,教學思路,構建快樂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與培育,進而形成教學相長,同步進步的良好局面。最后,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構建多樣性、趣味性的小學數學課堂,引導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數學情境與氛圍下進行數學知識探究與數學規律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與數學學習積極性,為其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奠定良好的數學知識基礎。
教師應增質減量,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形式,提升課堂學習成效,減輕課后作業負擔,最終提升學生課內外學習成效,促進學生快樂成長。“雙減”政策下,國家提倡教師優化教學手段,減輕學生負擔。小學數學教師應秉持德育愛生、增質減量、快樂教學的理念,促使學生數學素質的綜合進步。例如,在進行“圖形的拼組”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復雜圖形的分解探究作業,如鼓勵學生拼組一個五邊形,引導大家從其頂點進行連線,分解出幾個三角形。而為了增強學生對圖形拼組的參與熱情,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基于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對不同的圖形進行有效拼接與分解,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發揮空間。并且利用多媒體的構圖功能,結合學生的想象,為學生拼接出不同的圖形,有效提高學生的幾何想象能力、創造能力,以虛擬的多媒體情境,提高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拼接與分解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應優化教學作業設計和步驟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作業練習過程中積少成多、與時俱進,養成適應環境不斷進步的好習慣,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數學解題能力,鼓舞學生以科學的發展態度進行數學學習,幫助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良好的數學學習成果。最后,鼓勵學生在數學練習時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手段,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探究水平。
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成長息息相關,能引人深思,促人成長。然而其本身具備的多資料性、發展性、探究性,也為小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學習壓力。特別是對繁重的數學課后作業,很多學生在單獨學習和分析時,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畏懼情緒、拖延癥狀。相較于習題性的作業練習和個人性的知識探索,大部分小學生喜歡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探究、語言分析表達的形式。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便注重增強課后數學練習的合作性、交流性、實踐性、演示性、互動性,以便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述七巧板的知識時,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在課后用硬紙板、彩筆、剪刀、直尺,制作了屬于自己的七巧板。七巧板中所包含的圖形與小學生日后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需要學到的各種幾何圖形信息相關,因此在最初的七巧板教具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七巧板中的各種圖形進行初步的認識,了解其名稱特點,引導學生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進行分組合作,對各種幾何圖形進行勾畫、裁剪、拼接。這樣不僅增強了幾何教學的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對七巧板各種幾何圖形的正確認知程度,也為其今后的幾何知識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實踐探究能力。以趣味化、互動式的情境教學形式,為學生帶來了良好的數學知識學習體驗,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動手能力、數學知識儲備、數學基礎素養,也為其今后的幾何知識學習奠定了扎實基礎。另外,教師在實際教學輔導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在最初學習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告知學生在點滴中謀求進步,以便于逐步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習慣基礎學習基礎。例如,筆者為學生進行了如下指導:關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可借助思維導圖,完善數學學習方式,希望學生都能提升自己的數學探究能力和綜合素養。最后,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構建家校合作的實踐輔導教學模式,提升小學生家長的數學教育輔導意識,為其傳授正確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輔導手段,幫助家長減輕教育焦慮感,提高小學生在家庭環境中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幫助小學生完成常規性的數學任務,讓家長樹立正確的輔導教育意識,為孩子構建良好、輕松的數學學習及實踐環境。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是我國針對各個階段教育教學領域所推行的重點教育改革調整政策,倡導廣大教師更多地關注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環節,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與學習負擔,構建良好且輕松的教學輔導氛圍,以便于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創造更加積極輕松的學習環境。小學數學教師在當今時代應深入解讀雙減政策,尊重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與需求,以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究更加簡潔有效、高效、趣味性的數學教學方式與教學組織形式,構建快樂愉悅輕松的數學課堂,對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進行雙重減負,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與數學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進步,為其將來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