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實驗學校 王 霞
“悅”指向情感體驗,情感認同;“生”指向生態、生命、生長。“悅生”追求的價值是道德情感的體驗認同,身心愉悅的健康生長。“悅生六季”大思政課程,立體鏈接家庭、學校、社會三維生態圈,開發當地優秀的思政教育資源,融合年段適切的德育活動,通過主題統整的方式整合教育內容,借助行走課堂、社會實踐拓展教學空間育人,形成六個成長季的一體化的育人體系。通過“悅生”課堂的實踐,用優秀德育資源和多元生態體驗,豐富學生生活的感性經驗,豐厚生命的道德體驗,豐盈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智慧生活。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這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和課程改革明確了方向。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現行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為核心,整合德育資源,構建大思政課程,引領學生構建更適切的德育生活,培養具有良好公民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成為新時代的教育訴求。
通過調查問卷和課堂觀察、現場訪談,我們對所在區域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以及相關德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思政教學與學生發展需求不平衡
從學校思政教育實施整體情況看,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創意設計,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往往是會出現“照本宣科”“看圖說話”,甚至是被邊緣化的狀態,缺乏專業性和研究性。不能考慮本地、本學校學生的實際需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發展的需要,忽視學生的主體行和能動性,拉遠了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難以觸動學生的心靈,教育教學總體上存在著“零散、低效、蜻蜓點水”等問題。
2.思政教育缺乏針對性,知行難以合一
從實際教育情況看,思政教育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兩張嘴”“兩層皮”的現象。對學生的生活實踐、思想動態和現實困惑關注不足,“就教材教教材”。導致思想教育缺乏針對性和親和力,難以達成思想的升華和行動的一致性。學生只會說,不會做,難以達到“德知”“德情”與“德行”的統一。
3.思政課改革與建設研究不足
總體上看,目前思政課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往往停留在教學方法的探索層面,對思政課整體建設研究不足,往往呈現“單打獨斗”“碎片化教學”,以及與其他德育資源“重復”“交叉”“低效”的現象。如何挖掘各學科、各德育活動、各生活空間所蘊涵的思政教育元素,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拓展,基于大思政理念,建設思政教育的一體化體系,實現同行而行,同頻共振,是目前思政課建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平陰縣實驗學校位于城鄉結合部,絕大部分學生家庭是個體戶、工人、附近村的農民,以及進城務工子女。學生家長中,職業個體占30.78%,事業單位人員占9.2%,農民身份占14.38%,外出務工人員占18.2%,其他(沒有工作)占27.44%。家長學歷水平以初中為主,由學生家庭狀況及家庭文化背景來看,學生學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習慣基礎差異較大,教育過程面臨重重困難。很多學生心理缺“疏”,安全缺“護”,習慣缺“導”,由于家庭成員的幫助和正確的引導的缺乏,這些孩子很容易混淆是非觀念,導致行為異常、心理偏差。在此背景下,我校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發展定位為突出課程價值,追尋內涵發展,基于大思政理念,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通過實現各種德育資源的整合融通,構建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核心的“悅生六季”大思政課程體系,打造了以“悅生”為核心的大思政課堂。在多維體驗中促發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生命感動和優良品格,提升道德教育的實效和魅力。
“悅生六季”立足核心素養,鏈接家庭、學校、社會三維生活空間,融合全學科、全方位優秀教育資源,追求育人目標的一體化,形成橫縱貫通、螺旋遞進的序列化課程體系。
“悅生六季”以四維度育人目標為統領,按1~6年級順序和學生年齡特點,概括為六個成長季,分別是立德養成季、文明創生季、尚善感恩季、睿行致和季、責任傳承季、明法勵志季。六個成長季,根據每個年段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等特點,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年段主題為核心,通過補充學校、社會等與同年段學生相適切的思政元素,與其他課程、育人途徑所蘊涵的德育元素實現融會貫通,形成序列化要求,螺旋上升。以一年級立德養成季為例,一年級統編《道德與法治》“適應新生活”的主題特別適合一年級的入學教育。學校、年級的常規教育內容與我們課堂的實施有交叉、重復,也有很多有益的補充。于是,我們統整了教材、德育活動以及年級的常規教育,構建了《你好,小學生》主題探究課程。課程包括童謠誦讀、歌曲學唱、繪本故事、影視欣賞、實踐活動、習慣培養、路隊學習、文明禮儀、生活能力等多個方面,以道德與法治課堂、晨誦、常規訓練課、主題班會、校園實踐為主陣地,在開學的第一個月有序推進,多學科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實現了全科、全員、全程育人,讓這批孩子迅速適應并悅納自己一年級的新生活。再如,二年級文明共生季。我們在思政課進行文明創意教育的同時,開展“學弟子規,做有根的人”主題探究活動,深入挖掘語文拓展閱讀中的思政元素,拓展延伸到講弟子規故事、踐行弟子規、創編現代弟子規、做弟子規評價手冊。在讀的同時,重在“領悟”與“踐行”。通過讀經典、聽釋義、講故事、重踐行,學典范、評榜樣一系列教育,將對經典的認識和理解落實到學生行動中去,讓他們領會經典,踐行經典,從而獲得真實的道德體驗和感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緊扣六大成長季,以基礎課程為母課程,以學生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探究課程為核心,以學科融合類、文化行走類和生長類課程為補充進行思政理論和實踐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育人主體協同一起,同頻共振。通過全員育人,促進目標融合、內容統整,指向年段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學會參與生活、智慧生活,從而實現認知的深化,情感的升華、行動的堅定。
以“我是最美實驗人”為例,圍繞這一主題,在主題探究課程中,學生以體驗活動為載體,呵護蛋寶寶、掙取5元錢,為父母買小蛋糕、送蛋糕,說說心里話,制作感恩卡。學生在主題活動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感受中華之“孝”,學會感恩。學科融合課程從思政小課堂,走向社會的課堂,以三年級的英語為例,學生雖然感興趣,但文化視野受限,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諸多文化現象,我們以就餐禮儀、刀叉語言為切入點拓展到見面禮儀,融合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國際禮儀教育,培養國際文化意識。文化行走課程側重中華禮儀,以實踐活動為主,走進文廟,走進道德講堂,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建立良好操守,并在生活中踐行中華傳統禮儀。從校園體驗活動學會感恩,懂得中華之“孝”到初步了解國際禮儀、踐行中華傳統禮儀,“悅生”聚焦年段主題,把握生活主線,進行大思政教育,全員、全程育人,實現了育人目標、育人主體、育人途徑的一體化。
“悅生”課堂追求生命、生態、生長。它以生態體驗為主要學習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創建生態的課堂環境,優化思政教育途徑,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實現學生道德的生長,素養的生成。“悅生”通過情境體驗、調查研究、親歷生活、實踐活動、研學體驗等多元體驗活動,將知識學習、情感體驗、意志磨礪、價值觀形成等與體驗者生命意義相關聯,通過生命感動的體驗活動和生命閱歷,獲得真實而生動的道德體驗與感悟。促進學生從“德知”“德情”“德行”脫節的教育弊端到“知行合一”的素養生成。
1.教室小課堂:體驗探究正德
從學科出發,“悅生”教室小課堂依托道德與法治、主題班會、節慶課程、美食美客等課程,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勞動教育、法治教育等。它指向學科與生活的深度鏈接,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體驗式學習和思辨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情境生疑,體驗生情,思辨生慧,實踐生行為主要流程,強調“以生為本”,把課堂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習在課堂真正發生,引領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在思辨中生成智慧,涵養思維,課堂成為兒童發現問題,積累德知,提升素養、涵養德情,生成智慧、實踐德行的場所。
以二年級《大家排好隊》一課為例,悅生課堂設計了以下流程:
(1)游戲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組織學生分兩隊進行摸小球游戲,觀察思考:其中一小隊獲勝的原因是什么?這一環節是在具體情境中引發思考,由此引起排隊的話題。
(2)生活再現,感悟德知
首先組織學生交流:除了游戲,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還需要排隊呢?這樣的話題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初步形成感知。然后出示家鄉地圖,動手找一找,畫一畫需要排隊的地方。在熟悉的場景中進行學習活動,更好地指導學生生活。
2.生活的課堂:一花一物立德
平陰縣實驗學校是天然的生態園,種植有上萬種植物。以“悅生六季”中的生態課為主要載體,我們帶孩子走進校園生態園,春日賞蘭,感悟蘭的高潔;夏日看竹,欣賞竹的挺拔;秋日覽菊,領略菊的傲骨;冬日觀梅,沉浸于它的馨香。步步為景,景景育人。找尋藥材,探究本草綱目,傳承中華文化;種植蔬菜,開展養殖,培養勞動精神;認領綠植,懸掛愛心牌,觀察綠頭鴨,呵護大白鷺,提升生態文明意識。
3.行走的課堂:實踐體驗潤德
根據濟南市“雙貫通”精品思政課改革精神,我縣規劃了福膠博物館、玫瑰花研究所、平陰政協、老縣委遺址、平陰法院、伊利工廠等作為實踐教學基地。我們依托實踐教學基地,以文化行走課程為載體,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入社會。通過真實情境的實踐體驗,打造“行走思政課”“生活思政課”,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
在進行“這些東西哪里來”一課教學時,我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少先隊課進行了聯動實施。首先,帶領學生參觀伊利工廠,由工廠里的工人做學生的老師,講授牛奶的生產過程,在和孩子的互動交流中,讓孩子了解我們生活與工業的關系。他們動手體驗擠奶工的勞動,親身感受工人勞動的辛苦,懂得即使是一盒牛奶,也包含著很多人的勞動,來之不易。學會感恩、尊重勞動者的情感也就油然而生。
參觀福膠博物館,了解家鄉制造阿膠的歷史,感受阿膠文化,產生熱愛家鄉的自豪感;探究玫瑰研究所,深入了解平陰玫瑰的特點,感知玫瑰的多種用途和研發情況,培養為家鄉建設勇于創新的意識;走進老縣委遺址,感受身邊的紅色教育,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學習法律知識,參觀法院,法官為他們講解法庭審判程序,講授法律常識,組織學生模擬法庭審判,體驗小法官,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樹立學法、守法、用法的觀念。行走的課堂,聯通學校、家庭、社會,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的教和學生自主活動相結合,優化教育教學方式,形成德育合力。
4.社會的課堂:責任擔當揚德
實踐的課堂強調知識是基礎,行動是關鍵。道德培養,最終的落腳點是社會中的行動,是實踐的智慧。因此,“悅生”課堂將道德養成從校內衍生到校外,依托“研學課程”“地域文化課程”“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進行禮儀修養、自我服務、感恩社會、公民責任、國際視野等的教育。從知到行,引導學生自主調查發現社會問題,想措施、提方案,勇于解決社區公共問題。在實踐中踐行,在踐行中體驗感悟,形成生活智慧。例如,調查身邊垃圾分類的現狀,走進社區積極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制作宣傳標語,繪制宣傳漫畫。了解家鄉環境現狀,調查家鄉環境污染的情況以及成因,積極制定家鄉環境保護方案。走近身邊的勞動者,調查他們的工作特點,體驗不同職業者的勞動,感悟生活的不易,學會尊重他們的勞動……以實踐為教材,以社會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從生活和體驗中感悟以及學習的能力,學會自主自覺成長。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實踐智慧,形成創新能力。從學科育人走向綜合育人,實現知行統一。
“悅生六季”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主線,探尋與其他學科教學、學校各種活動,社會實踐體驗等德育元素實現整合,促進目標融合、內容統整、方式綜合,以豐富多彩的德育資源服務于學生的道德成長,實現核心素養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