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大塢鎮中心小學 仇光韞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五千年的文化從刀耕火種之中誕生,農耕文明融入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骨血之中,沉淀出獨特的鄉土文化特色。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講究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依存土地、鄉村為基礎的生活環境中,古代人民順應自然法則,勤勞耕作,繁衍生息,養育了優秀的中華兒女,還延續了燦爛繁華的中華文明。鄉土文化結合地域特色,融入了順應天道、勤勞堅韌、熱愛家鄉、知足常樂、尊老熱幼等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內涵,不斷指引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理念在不斷發展變化,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相對于原來的“重知識、輕素養”的教育方式,現在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其中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尤其受到重視,“要做事,先做人”,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也在逐步深入。新時期,對學生的德育事業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熏陶,鄉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德育事業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不僅能對書本所學的知識進行補充,還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
道德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人一切美好品質的集中體現,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土壤,而道德是生活中美品質的提煉總結,兩者相互依存,又互相促進。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就是教導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滲透鄉土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改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能有效達到德育的工作目的。通過開展鄉土文化教育工作,學校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動形式來進行教育輔助,結合校外社會環境和風俗習慣進行德育活動,并融入鄉土文化教育,二者相輔相成,不僅傳承了風俗活動,還達到了教育目的。
德育需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熏陶,在這種條件下,僅靠教師的口頭傳授、說教是完全不夠的,可以嘗試將鄉土文化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學校和教師需要結合當地有意義的風俗活動、文化特色來進行德育工作,這也是鄉土文化教育良好的切入方向。在鄉土文化教育參與德育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可以聯合家長,結合當地覆蓋領域廣、傳承人數多、影響面積大的鄉土文化類別進行德育工作。同時教育者還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流價值。同時要明白,鄉土文化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是一項需要代代相傳的長期工作,所謂薪火相傳,對優秀的文化內容,我們需要長期堅持傳承下去。另一方面,鄉土文化教育也要緊跟時代,并將多元化發展的媒體作為重要工具,結合新時代的價值觀念,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養,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素質教育的啟蒙階段,這個階段不僅是學科科目基礎知識的學習階段,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形成階段。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對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心,接受知識規律的速度很快,新的思想觀念接受度也很高,在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中,他們也在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將鄉土文化和學習教育結合起來,滲透本土環境中的文化傳統,讓學生接受獨特的文化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深入地學習和了解本地鄉土文化的精髓并傳承下去,同時也正確引導學生的人格發展和是非觀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成長。
進入信息時代以來,網絡媒體技術等通信方式的進步,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讓人們接觸信息的途徑變得豐富起來。人們可以不出門戶,通過網絡平臺了解世界正在發展的事情,接受不同的文化的洗禮,同時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文化沖擊。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年齡都還不成熟,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在這種信息爆炸的時代,大量的信息裹挾而來,如果沒有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小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對他們的成長不利。為了幫助小學生明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在小學德育過程中加入鄉土文化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是本地的鄉土文化教育,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一些傳統習俗和文化知識都是學生熟悉的,通過系統性的學習,學生能了解鄉土文化傳承的價值,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鄉土文化還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接受這部分的傳承,對中華文明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生的道德養成是小學階段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思想品質的養成不僅僅是在學校中,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引導,家長的言傳身教,都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進行潤養和培育。所以不光是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德育工作,還應該聯合家長,共促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周圍環境結合地域特征所蘊涵的風俗習慣、道德因素都會在學生的內心留下痕跡。鄉土文化來源于本地勞動人民生產生活活動,是文化傳承的結果。也正是這個交互過程,鄉土文化逐步滲透滋養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所以在這個階段,教師和家長一定要多多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外部表現,及時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道路。鄉土文化教育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能帶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在小學教育階段重視鄉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學生的健康人格的養成至關重要。
鄉土文化就是在長期歷史習慣,勞動人民從生產生活中傳承下來的具有明顯地域特征和民族特點的文化寶庫,他們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內心。教育者需要明白,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是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最強內因,也正是鄉土文化的這種感召力,激發中華兒女的進取心,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根源所在。傳承鄉土文化,就是了解家鄉的文化環境、歷史背景、風俗活動、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這些實踐活動,學生都能親身參與,能從中汲取獨特的鄉土文化,文化體驗也將更豐富。鄉土文化在德育中的滲透,不僅能增加學生對于鄉土文化的認知,了解生活環境背后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傳承,還可以讓學生去感受家鄉,體會家鄉的風土人情,從而激發對家鄉的熱愛,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能更加投入。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喚醒學校和教師對鄉土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注重鄉土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參與。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興趣,讓學生明白鄉土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熱愛家鄉是民族精神中的濃厚體現,哪怕離家再遠,人們也要在特定的時間回到故鄉。人都說故土難離、安土重遷,中華民族對家鄉的眷戀是銘刻在骨子里的。也只有深愛著家鄉的人,才能體會這濃厚的情感,進而投身到建設家鄉的偉大事業中去。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家鄉的習俗和活動有著極大的興趣,鄉土文化一直是學生教育工作中最為生動的教材,學生對家鄉的變化和最近發生的事件都有著敏銳的感知。在德育工作中引入鄉土文化教育,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同時鄉土文化教育,是愛國教育的重要一環,提高學生鄉土文化的學習意識,就是愛國意識的延伸。中國人愛國愛家,通過讓學生提高學習鄉土文化意識,了解家鄉的歷史,學習文化風俗,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具有明確的文化載體,通過學生的情感感知,加深對家鄉和國家的熱愛,發揮鄉土教育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1.從俗語、方言等語言文化入手
中國的文化體系繁榮復雜,在語言這方面,由于中國地域廣袤,加上復雜的歷史變遷因素,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方言或者口音,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漢語之外還有很多少數民族,不同的語言文字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德育中融入鄉土文化教育可以從俗語、方言入手。
在俗語中,用“十里不同音”來形容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或者口音,足以證明中國語言體系的繁榮程度,在過去的歷史中,由于交通文化的不發達,這些方言或者口音傳承人數較多。隨著普通話的大力推行,很多地方的方言在逐漸淡化,同時隨著城市化發展,許多鄉村存在空心化現象,一些方言面臨傳承危機。在不同的方言體系中,同時混在著很多簡潔明快的俗語,例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跟人比種田,不跟人賽過年”等,其中蘊涵著一定的人生哲理,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財富。
在俗語教學中,我們引入鄉土文化教育,這時候方言和俗語就是變成這項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我們通過對方言進行分析和保護,利用俗語進行德育工作,不僅可以實現當地的文化傳承,還達到了德育工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傳承,最能體現鄉土文化,也能讓同鄉的人找到文化認同感。在傳承過程中,這些方言俗語技能夠傳承知識,又能對學生進行啟發影響,比書本上的內容更加容易理解,而且緊貼地方的文化特色,學生具備學習和探索的熱情,對德育事業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從節日和風俗活動入手
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中就十分重視社會節日的進行,從古代君王祭天,到百姓祭祖,約定俗成地流傳,形成了今天的一些特色的中國節日或者風俗活動。中國古代強調禮制,百姓會對傳統規則進行自覺地服從和維護,尤其是地域性質的規則約定、風俗習慣。這是因為這些風俗習慣都是源自相同地域之間的百姓約定俗成的地方制度,是百姓之間活動交流的道德約束,在基于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又界限分明,是隱形的法律法規。
現在,許多傳統節日活動仍以新的方式在傳承,如元宵燈會、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除夕守歲、新年貼春聯等。除此之外,根據地域不同,還會有舞獅、舞龍、社戲、把式等規模浩大的風俗活動。再具體細分,有的地方會定期舉行廟會,有的民族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等。這些節日都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地方性的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在不同的節日中,有不同的文化傳承,基于鄉土文化層面,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紀念祖先、祈福消災、慶祝豐收、教育人民的作用,例如,媽祖文化中,對媽祖進行祭拜,祈求海事順利、消災祈福,同時也是教化民眾內心淳樸、一心向善,使當地的百姓可以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的節日。又如,元宵燈會,通過猜燈謎、吃元宵,在古代是才子佳人交流會面的重要節日。
在這些節日和風俗活動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加以利用,傳播鄉土文化。例如,在元宵節,教師可以每年舉辦校內的元宵燈會,在學生參與制作燈籠、放花燈、猜燈謎的過程中,將鄉土文化融進去,借著燈會的平臺,讓這些鄉土文化可以傳承下去,而元宵燈會在新時代背景下也會被賦予新的含義,促其更好地實現傳承。
總之,不管是什么節日或者風俗活動,只要我們善于加以利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新時代改造之后,將好的東西傳承發展下去,可以起到教育人民熱愛家鄉的作用,對愛國主義教育也具有重要意義。鄉土文化以這些節日或者風俗活動為載體,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積極學習文化,不斷創新改革,尋求自身文化傳承的超越,把鄉土文化中感恩向善、熱愛家鄉、尊老愛幼等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把打擊罪惡,弘揚正氣作為自身發展進步的基石,最終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團結友愛的精神也會讓他們形成集體觀念,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具有積極意義。鄉土文化教育通過這種渠道,有組織、有紀律地開展文化活動,有利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
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品德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傳承下來的。德育共作是現在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這個階段,學生是純潔的,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養成的重要時期。教育工作者要避免刻板的教育,而需要積極思考,在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善于運用鄉土文化,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感知鄉土文化的氣息,去體會自己生長、生活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鄉土意識,讓學生的人格、品德、素養和民族精神得到多方面的熏陶,有利于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本文簡單從幾個方面探索了鄉土文化教育方法,以期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