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第五中學 崔淑婷
互聯網背景下為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可以大力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對提升學生綜合學科素養,提高初中學生人才培養工作質量有積極性作用。本文主要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合及數學文化的滲透為研究方向,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內容和問題分析并研究實踐措施。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程度上豐富教育資源,并帶來了先進教育理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培養學生數學基礎性學科知識、學生數學思維及創新能力等為主要教學目標。數學文化的滲透對增強學生數學學科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價值觀念,使學生運用數學思想開展實踐應用問題的研究與探索等均有較大幫助和引導作用,是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隨著國家教育工作的改革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資源有了更大融合發展趨勢。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養為主要目標,不再是單純的學科知識內容的傳遞。數學文化教育內容的滲透,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數學學科發展歷史、中外數學家科學嚴謹研究態度、在實踐應用中發展數學美等數學文化思想的教育活動,獲取到更為豐富的數學學科思想、精神與文化。文章主要從數學文化所具有的顯性和隱性育人特點以及科學性和發展性學科知識特點兩大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深入挖掘數學文化中的顯性育人資源和充分發揮隱性數學思想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技術支持、思想引導的積極性作用。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海量信息資源,從中獲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國內外優秀數學家在開展數學學習或研究過程中的名人逸事,還可獲取更具創新思想和精神的數學名題、著名研究理論的發展歷史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的、多樣化的數學發展歷史、人物經典事跡、數學典故等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知識探索欲望,對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的研究與創新精神有思想引導和教育作用?;ヂ摼W背景下還可使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育人思想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與滲透,培養學生鉆研精神。學生在數學隱性育人思想的引導性,對概念性、理論性教學知識和內容開展更為深刻的內涵研究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良好數學思維,使學生在夯實基礎性學科知識基礎上開展創新知識的應用探索。以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有理數”教學內容中關于負數小史內容的學習為例,可以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以教材內容中提及的《九章算術》中關于正負術通過獲取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如,對劉徽創造的割圓術在圓周率理論發展及算法完善中所發揮的重要性內容的講解等,像這樣以故事內容形式進行數學思想的宣傳與滲透,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數學精神有育人作用。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思維邏輯性特點,同時隨著數學學科知識研究內容的深入與廣泛,數學還具有明顯的知識發展性特點,基于此,教師還要結合初中學生數學學科思想、學習精神等教育活動,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互聯網背景下,信息資源的傳播從速度、廣度、深度等各方面有了更為發散性的發展特點,數學文化知識在社會發展的各個行業、各教育學科當中均有十分重要性的應用和作用發揮。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以數學學科的科學性和發展性特點為出發點,研究數學文化滲透策略對提升學生對數學文化知識全面性認識有引導和推動作用。比如,以規律性數學知識作為數學文化滲透切入點,從數學知識發展歷程的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等規律性,培養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學習思想,并運用循序漸進育人思想,引導學生在基礎知識鞏固上開展創新思考和研究。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方式的限制,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多以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及解題技巧的講解為主要教學內容和方式。初中數學教學知識包含大量理論性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學習能力。但是過于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加之較為枯燥的學習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習基礎差、能力不足的學生而言,他們無法及時跟進課堂教學進度,學生間的差距不斷加大,部分學生動力不足。缺乏輕松、活潑、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建設,使上述問題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利于數學文化精神和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學習,學生缺乏學科學習興趣。
雖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當前很多初中學校加強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融合,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受到教師自身互聯網技術應用水平、教學理念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互聯網技術應用深度不足,導致互聯網在滲透數學文化教育教學中的先進作用難以發揮。比如,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和操作水平有限,無法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獲取更多豐富教學內容,在進行課件制作或互聯網技術資源應用中,很多先進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互聯網資源的浪費。同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對課堂上發生的互聯網設備問題不能進行及時解決。目前由于互聯網教學活動的融入程度不足,實踐應用效果不佳等問題的存在,影響了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滲透數學文化教學效率。
互聯網背景下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校和教師對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利用多偏向于數學課程教材內容的豐富以及教學方法的使用,缺乏數學文化滲透教育思想和理念,導致數學文化互聯網教育資源獲取不足。除此之外,開展數學文化滲透教育活動中,缺少科學設計和目標性,也是當前數學文化滲透工作開展不利的重要影響原因。數學文化的滲透是一個長期持續的教育工作,需要學校和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中充分認識到數學文化對提升學生綜合學科素養、知識創新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工作效率的促進作用。當前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缺少階段性、課堂教學目標的科學設計和規劃,進而導致數學文化滲透教育工作與預期目標之間存在差異性。
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教育工作,需圍繞學生個人發展及綜合學科素養的培養為主要內容和方向,轉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思想,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先進教學理念,從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氛圍以及教學內容等多方面加強優化與改革。教學理念的轉變需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學生差異性是客觀存在,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可使用一刀切式的教學目標與課堂要求,以免降低學生參與興趣。比如,在數學文化教學資源的選擇與利用方面,可以結合學生整體學習思想和行為狀態、學生個性問題等,合理選擇網絡教學形式、教學資源,使學生獲取更為全面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以情境教學應用為例,在開展幾何學相關教學內容時,勾股定理是最為基本和重要的應用內容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科學發展觀念,可以從勾股定理發展歷史作為切入點,從互聯網資源中有效篩選歷代中外數學家在勾股定理發展研究中的名人逸事等趣味性故事。應用趣味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對勾股定理形成內涵和知識應用特點進行學習與掌握,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教師可依據幾何圖形變化中所運用到的拆分、割補以及拼接等基礎性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科學辯證思想,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和創新意識。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文化內涵精神,可以提升自學能力,有利于學生依據自身學習情況,確定適合自己的正確學習方法,同時也是學生主體地位作用發揮的有效途徑。
互聯網技術具有多種功能性特點,比如,可開展線上教學、隨時隨地開展視頻學習、豐富的智能化教學功能、線上答疑等多種先進教學模式、方法可供使用。將互聯網作為技術背景開展數學課堂中數學文化滲透教育工作的途徑,可以全面優化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等具有十分重要性作用。同時,實踐教學中可依據課程教材內容和互聯網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通過更為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開展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教學內容為例,教師通過開展信息課件的制作,結合學生更加熟悉的生活場景,比如,著名房屋建筑、橋梁、汽車等作為教材內容,通過豐富的圖形組合和色彩搭配等,制作成游戲類型的教學課件,當學生選擇出題目中規定的圖形之后,會有鼓勵、掌聲等肯定性音頻,選擇錯誤時則會用帶有遺憾效果的音效進行配合。這種更具趣味性、多樣性特點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營造更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同時對培養學生數學知識與實踐生活緊密相連的數學思想有幫助和引導作用,是互聯網技術推動數學文化滲透教育工作發展的重要體現。
互聯網信息資源豐富,形式多樣,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互聯網信息資源,使數學教學內容得到極大豐富和多樣化發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針對上述內容中提及的數學文化具有顯性和隱性育人功能、科學性和發展性學科特點,可以從互聯網中獲取具有針對性教育意義的內容,充分發揮數學文化自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仍以上述內容中提及的“勾股定理”教學知識為例,勾股定理的數學知識發展與研究在中外有著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其發展過程中蘊涵了大量的科學精神以及發展規律特性,是優秀數學文化的外在體現和內涵展示。在我國最早可追溯到《周脾算經》,該著作中的記載是最早勾三股四弦五計算方法的由來。西方畢達哥拉斯通過直角三角形開展勾股定理論證,并從三角形、四邊形之間的的面積作為證明途徑開展各種證明方法的研究。從古至今,無數中外數學家圍繞勾股定理開展了數百種的證明方法研究。在開展數學文化滲透教育時,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資源對不同時期的研究故事和方法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在開展問題思考和解決過程中運用更為廣泛和多面化的思想,從不同角度、深度開展創新思維和研究。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數學思想、數學精神的培養是數學文化滲透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
新時代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為主要內容和教學任務,是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需求也是學生個人實現良好發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望,是初中生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教師對自身教學經驗為基礎開展數學知識的傳授與傳遞,缺乏對學生自主思想的重視和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ヂ摼W背景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需要注重學生數學精神的培養,增強學生數學知識探究欲望和創新能力,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探究式教學以師生提問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向,使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并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學生提出的“五花八門”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答,本身就是培養學生創新和探索思想的重要途徑,同時增強了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為學生掌握更為豐富的數學知識提供了良好教學氛圍。仍以上述內容中提及的勾股定理教學內容為例,通過引導學生圍繞勾股定理發現經過,分析畢達哥拉斯定理和勾股定理的區別等開展數學文化的滲透,使學生明白數學成就無國界,不應帶有民族主義的偏見,應以更為廣闊的知識視野來開展數學文化的學習和認知,使學生將學習數學文化知識作為增強自身技能的途徑,以實現數學知識的創新應用作為學習目標。
互聯網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數學精神、數學綜合素養作為重要內容和目標。實踐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數學文化滲透教育工作的開展以深入挖掘數學學科顯性和隱性育人功能為出發點,利用數學學科的科學性和發展性特點,有利于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數學思想和知識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