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雪浪中心小學 徐 莉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基礎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對塑造學生三觀,培養道德品質和意志品格也有著重要作用。但閱讀教學中,教師習慣采取單刀直入的方法,忽視了引導的重要性,其實“教”與“學”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教師應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合理地對其進行引導。
閱讀中文字是主體,作者通過遣詞造句表達自己的情感,賦予了文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情感。在閱讀中讀者需要敞開心扉感悟和體會,用心了解文本訴說的內容,以“真誠”為前提進行閱讀對話,才能真正理解文字中的含義,并對其有正確的理解和判斷。在閱讀教學中設計討論環節,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手段,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并就閱讀中產生的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但由于學生的文學素養、主觀意識等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討論中經常會各抒己見,甚至是爭得面紅耳赤。面對這一情況,就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教導學生討論和對話的目的是在交流中取長補短,要求同存異,才能實現共同進步,而不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而爭論不休。通過鼓勵和批評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能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對話態度,并養成善于傾聽的良好習慣。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是無止境的,教師不可能在幾年的時間里,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與其重視傳授知識,不如重視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規則,這樣學生在課后可以運用正確的方法對閱讀內容進行解讀。首先,不同的文體表現生活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但各自都具有鮮明的特征,雖然新課標教學中有意淡化文體教學,但是教師也要在教學中重視突出各類文章的問題特征,讓學生掌握閱讀不同文體的正確方法。但文學作品不等同于現實,如《愚公移山》這篇文章主要突出的是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但從現實角度來講,移山是破壞自然環境的一種行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認識到這其中的差別,并用客觀的角度分析文學作品。其次,在閱讀教學中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時代背景,這是深入解讀文章的前提,如《皇帝的新裝》是安徒生童話中流傳度較高的故事,教師在鼓勵學生說明最欣賞故事中哪一個人物時,他們大部分會表示欣賞孩子,也有部分會表示欣賞騙子,認為騙子騙了皇帝是“劫富濟貧”的行為。但這種理解是淺顯的,教師應補充適當的材料,明確文本創作背景,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并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全面、正確的印象。可見,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規則,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和處理信息,并提高文學素養。
閱讀教學最忌“盲目”,否則不僅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還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先確定閱讀目標,以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教會學生正確閱讀的方法,進而使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并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具體來說,教師在制定閱讀目標時,可以從學生情感體驗、學習態度、價值觀、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培養目標上綜合考慮,從課前、課中、課后等多個環節進行設計,并對學生的認讀、鑒賞和理解等方面提出較高的要求,以便更好地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此外,學生之間存在客觀差異性,這是無可厚非的。教師應給予學生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將重點放在閱讀質量上,合理控制閱讀數量,進而保證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游山西村》一課時,為了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使課堂教學更有效率,教師要先確定閱讀目標,并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教師應翻閱教材和教學大綱,從情感體驗、學習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綜合設計教學目標,如學生需要掌握詩中的生字詞和詞語解釋,在閱讀中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并理解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所蘊涵的哲理。其次,在導入環節教師先引出“山重水復”“柳暗花明”這兩個成語,并點明這兩個成語出自同一首詩,進而引出主題。學生在課堂中會認識到原來古詩中也會蘊涵成語,進而對后續學習產生較高的興趣。再次,教師要為學生介紹陸游的生平事跡及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并鼓勵學生嘗試以時間為主線,分析作者當時的境遇和情緒。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認識到,陸游當時是被罷官回歸故里的,其心情較為復雜,而他始終未放棄理想和情懷,這讓陸游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了希望和光明,從而將這種感受融入詩歌,這種教學形式為古詩學習奠定了情感基調。再次,教師要先進行朗讀示范,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之后再讓學生聽錄音注意停頓和節奏,方便學生掌握詩中的生字詞及讀音。最后,教師按照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的順序,引導學生對詩句進行解析,尤其要重視講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使其通過詩句分析其中描寫的景物,并解析詩句中反映出對詩人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可以對古詩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加強情感體悟。
在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理解能力較差,經常會遇到不懂的字詞或是無法理解的問題。對此,教師應設計重點字詞學習環節,并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以文本中的關鍵詞或是中心句為切入點,開展深入的探析。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利用語言及媒體技術將學生代入文字意境中,進而激發學生對閱讀的熱愛之情。
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若隱若現”“齊頭并進”“漫天卷地”等重點詞語的含義,教師應合理地創設目標引導學生理解。首先,教師在教學中先利用媒體技術播放一段錢塘江漲潮的視頻,讓學生對漲潮時的場景有更直觀的認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為教學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其次,教師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了解其中的大致內容,并對重要詞句進行分析,如“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這句話中“漫天卷地”用來描寫潮水的來勢兇猛,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漫天卷地”運用的精妙處。作者沒有直接寫出潮水兇猛的來勢,卻用“漫天卷地”這一成語形象地形容了潮水洶涌、鋪天蓋地而來的現象。學生通過理解“漫天卷地”可以聯想到漲潮時聲勢浩大的場面,從而充分體會到了觀潮的魅力,有利于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基于此,學生不僅對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有了深刻的認識,還能沉浸在文字意境中,逐步形成對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經常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而在這一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表述錯誤或是表述不完整的情況,這說明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尚不全面。遇到這一問題時,部分教師為了追趕進度,會直接將準備好的“標準答案”展示出來,但這對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卻沒有益處。其實,這正是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好機會,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情節走向、人物關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分析文本時要注意到事件的前后聯系,從整體和局部的聯系完成深度理解,進而讓學生獨立、完整地進行表述。
例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作者寫了幾次游覽鳥的天堂的次數?文章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兩次游覽鳥的天堂,可以按照游覽順序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教師則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標明文章中的自然段,并合理劃分兩個部分。”學生需要重新閱讀課文,按照作者游覽的順序,將1~9 自然段分為第一部分,講的是作者第一次游覽“鳥的天堂”;將10~14 自然段分為第二部分,講的是作者第二次游覽“鳥的天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能讓學生合理地認識到事件前后的聯系,并重視文章寫作大體脈絡,進而加強對文章整體的聯系。久而久之,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主閱讀文章時收集和歸納信息的能力,還能借助完整表述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文本閱讀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特定結構的句式,如雙重否定、關聯句、修辭等,這類句子與普通句子相比更難理解。因此,在學習這類句子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結構和特點,之后結合主旨引導學生對句式進行替換或是改寫,通過對比達到鞏固句式的效果。當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完成對特殊句式的理解后,可以更輕松地理解全文,總結主旨時也會更容易。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文章中共寫了三件事,中間共有兩次過渡,第一次是過渡句“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這句話銜接的上文是周恩來在聽到伯父說的話之后經常想問題,說明正是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想要去租界看個究竟,這也自然地交代了周恩來闖入租界的起因。這句話的理解對全文理解有著重要意義,正因為周恩來被一連串問題驅使,才為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奠定了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將這句話刪除再閱讀文章,探索表達上的區別。學生會發現如果將過渡句刪除,后面的“周恩來闖入租界”這件事就會顯得非常突兀,而過渡句的存在讓文章后面內容變得更加理所當然。之后,為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已經了解文章第一次過渡句的意思,那么,能否找到第二次過渡,并嘗試分析它的意義?”學生閱讀后發現,課文的第九段整段都是過渡段,“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經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深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緊承上文周恩來在租界里切身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這一句話,巧妙地把課文引入了下文對修身課上這件事的敘述,為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礎。
閱讀教學中要重視“以生為本”,從閱讀中出發合理地啟發學生思維,從而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教師應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以便在解答問題的前提下,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連續追問,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質疑,并認識到事物的本質。
例如,在學習《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對“呼風喚雨”這一詞進行分析和總結問題。同時為了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展小組交流,教師可以圍繞標題設計一些問題,如“呼風喚雨的世紀指的是哪個世紀?”“課文中說誰呼風喚雨呢?”“為什么說20 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學生在聽清教師的問題后,應帶著疑問再次閱讀課文,采用邊讀邊思考的方式,從文章中找尋問題的答案。其中“為什么說20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和探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鍛煉自身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對語言文字實現熟練的轉換。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會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提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幫助學生加強對課文結構的了解,進而提高閱讀學習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事項:第一,科學與科學思考不能混為一談。對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科學的指導,還需要時間的積累,因此教師應意識到并不是學生具備科學知識,就能形成科學思考的能力。第二,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事無巨細”,總是希望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并將自己理解的內容和范疇都傳遞給學生。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學生在學習中需要的不是瑣碎精細的知識,而是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和體會。第三,閱讀指導中通過問答可以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教師不要過于依賴“標準答案”,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這使他們在閱讀同一段文字時會產生不同的見解,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并耐心引導,而不是直接否定學生的回答,否則會限制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多閱讀書籍對增長學生見聞、開闊視野、加強語言積累等有著重要意義。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想要達到預想中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對此,教師在課堂中應積極地創新教學方法,并結合教學要求將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布置合理的閱讀任務,并與家長取得合作共識,在達到閱讀目的的同時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