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修輝
(泗陽縣樹強中學,江蘇 泗陽 223700)
隨著當前素質化教育的不斷深入影響,人們除了要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還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通過學科教學實現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全面發展。生活化教學是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方案之一,該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大量生活化案例,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解讀物理知識,學習物理理念。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的物理概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要求,初中物理教材也進行改編,當前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內容比之前更加豐富,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知識內容,而且對教材中的文字內容配以貼近日常生活情景的插圖,這為物理生活化教學提供基礎性的條件。因此,為了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教師需要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將其生活化的特征充分發揮出來,向學生更直觀形象地表現出物理理論知識,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在初中物理中,一些物理實驗或者演示內容可能與日常生活聯系較少,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引導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能力,尤其是一些實驗器材或者教具,可以采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目標。總而言之,當前的初中物理教材經過改編之后,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要求,需要教師結合日常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教學活動,充分發揮教材生活化的特征,還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物理知識,使學生的學習廣度得到拓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效率和治療。
根據新課標要求,初中物理教學并不僅僅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物理學習興趣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能夠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并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而且,物理教學中除了需要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和實驗技能之外,還需要學生完成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的教學目的,如此一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根據對物理課程內容的分析,發現很多知識內容與日常生活現象存在一定的相通之處。例如在學習新材料的物理知識中,教師可以從身邊常見的事物中舉例,讓學生了解目前的新科技和新材料,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再例如在學習物質的形態、屬性等物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授課,講述水、冰的形態和屬性,使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綜上所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是滿足新課程標準的有效方式。
在初中物理課本中,有很多關于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等方面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會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原本枯燥無聊的知識在教學中更加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為了考試只能通過死記硬背其中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定理,影響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采用的生活化實例不多,導致學生在學習生活化的知識時多為淺嘗輒止,難以將其化為己用,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之后會很容易忘記,導致學習效率大大降低。例如在《聲現象》的學習中,教師講述噪聲的危害時未使用生活情景,學生只能記住表層的知識點,導致其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傳統式物理教學中,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受其影響,會在課堂上比較沉默,積極性較低,心理上也存在較強的封閉性,不便于師生交流,教師也就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利于有效課堂展開。而如果在物理講解中多借助一些生活實例,學生會比較熟悉,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此,當前物理教學缺乏生活化教學,教師一味地進行知識講解,加上物理知識本身比較理論化,枯燥無聊,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更不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
初中物理教材中具有很多實驗教學,其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和物理思維等,而很多物理實驗是生活現象的另一種形式,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實際生活開展物理實驗學習。然而,在當前物理課堂上,對實驗教學缺乏重視,只是簡單地根據課本過一遍實驗過程,無法達到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電壓與電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并未結合現實生活進行物理實驗,而是對滑動電阻器及其對電路的作用進行系統性的講解或者根據課本進行簡單的電路分析。這不利于學生理解其概念和作用,只能對這方面知識進行背誦記憶才能掌握知識。這樣一來,初中物理的實驗教學會流于表面,降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能力,無法達到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
初中物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遇到由于物理知識而出現的奇異現象或者生活化問題。但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并未發揮出物理與學生生活存在的潛在聯系,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缺乏生活化案例加以引導,這樣就導致物理知識較抽象,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質量不佳。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需要將生活案例作為教學基礎,以更加直觀簡單的方式為學生進行解讀,讓學生能夠對物理知識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補全學生對于生活技能方面的認識,提高學生客觀看待世界的能力。
例如,在有關于聲音傳播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利用多媒體播放導彈爆炸的視頻,通過視頻學生就會發現先看到導彈爆炸的火光,然后才能夠聽到爆炸的聲音。教師就可以利用該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光,隨后才能夠聽到聲音?”最后向學生列舉打雷閃電時的聲音傳播較慢的現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生活化案例就會成為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知,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
情境教學法是在當前初中教學中教師使用的常見教學方法之一,設置科學有趣的情境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還能夠讓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有機地融入情境中,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物理知識,提高物理學習水平。
例如,在“彈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操場中,找一面墻體為學生舉辦“看誰彈得遠”的教學活動。每一名學生需要站在教師指定的界限內向墻面用力拋出彈力球,然后將彈力球的下落位置加以記錄。每一名學生擁有三次報仇機會,比一比看哪一名同學拋出的彈力球彈得最遠。隨后學生們就會發現那些將彈力球彈得最遠的同學一般是班里面力氣最大的這部分學生。以此為學生構建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融入教學活動中。其次,教師在帶領學生回到教室內,為學生準備皮筋和彈力球,讓學生進行實際彈力的操作實驗。通過測算與總結,學生就會發現彈力是跟隨外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一種特殊力。學生在活動玩耍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物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對于物理知識的印象。
教師作為物理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必須要在確保準確地教授物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生活當中的物理元素拓展到教學工作當中。將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物理現象和新聞融入物理知識教學,讓學生逐漸養成以物理視角的角度思考和探究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課程教學當中,學習的內容是動與靜。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看到的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轉動的風扇,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電動風扇的扇葉處于運動狀態,而對于電風扇當中的某一片扇葉而言,周圍的扇葉是保持不變的,處于靜止的狀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從相對角度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對學生養成辯證看待生活中事物的思維有著積極意義。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已經基本習慣了,跟隨教師完成相應教學任務和教學理念的學習方法,所以導致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一定的依賴性,一旦遇到新的知識或者新的問題,學生無法對該知識進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而在核心素養教育體系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簡單機械》的教學中,學生對于機械結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則可以提出更難的問題:“現在需要將一堆貨物從1 樓搬送至2 樓,由于貨物太重單純依靠人力無法完成,此時需要同學們根據簡單的機械原理設置一種更加省時省力的方案,并且畫出方案示意圖。”通過該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對知識擁有更深一步的探索,提高對機械結構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在學生完成設計之后可以在教學中組織設計比賽,所有學生都需要對設計出的機械結構方案進行評價,從而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設計方案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加強知識的設計與應用能力。
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普遍需要根據課堂目標展開,課堂目標制定結果的質量和實現的可行性,都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的走向,同時也是對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的直觀評價標準。所以,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高質量、全方位地將教學目標落實,教師需要制定出課程教學目標,具體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第一,充分分析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變化特點,了解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初中階段的物理課程教學內容,要盡可能地與學生的生活常識和認知規律相結合,并且要在具體教學期間盡可能地將物理教學和學習內容覆蓋社會領域、科學領域、生活領域,全面推進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掌握力度。
第二,設計物理課堂學習目標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具體且詳細。面對初中階段的學生,教師需要充分認清學生在該年齡段的發展特點,劃分學生不同的學習層次。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接受水平,將學生劃分成為多個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將個性化教學措施落實到每位學生學習活動當中。
第三,教師在具體教學期間,要充分保證制定完成的物理課堂教學目標落實。教師組織開展教學之前,應該首先要考慮教學過程期間教學質量受影響的因素,判斷教學目標實現的可達性,并且提前做好問題應對策略,保證每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可以有所收獲,實現自己學習能力提升。就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時,教師首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設定物理課堂教學目標,即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能夠充分掌握聲音的產生原理以及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所以,在物理課堂教學期間,教師要從設計階段著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角度和生活角度的切入點,歸納與總結得到生活中聲音的傳播現象和產生聲音的原因,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發現聲音傳播的規律和產生的原理。隨后,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物理實驗,向學生展示聲音產生的原理,讓學生掌握聲音在傳播時的特點。教師須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聲音,最終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聲音的來源,是由振動產生的,并且通過不同的介質傳播到人的耳朵中。介質不同,聲音傳播的速度也有所差異。在物理課堂教學期間,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和探究性思考時間,讓學生能夠以小組為單位,主動思考物理課堂中學習的知識點發現聲音傳播的規律,提升學生物理學習的欲望。
當前階段,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時候,普遍還是以學生成績為主,這種評價方式不能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有著全面性和系統性的把握。所以,教師不得不創新學生物理學習水平評價方式,將學生的核心素養養成理念和學生學習水平相結合,實現評價方式升級優化。在評價期間,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收集、整理與總結生活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并且與同學和教師共同探究物理現象產生的原理,按照固定的格式將其書寫成報告,形成探究性物理活動的成果。例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觀察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學生此時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選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且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與研究,獲得自己的結論。在物理課程評價階段,教師可以將學生編寫的物理實驗探究報告作為評價標準之一,由此可以養成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物理探究的思想意識。
此外,物理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活動當中將傳統的、單一化的物理教學評價方式做出改變,將多元化的物理教學評價方式引入教學評價工作當中,采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措施,實現物理評價水平提升。這種教學評價手段,不僅是學生相互之間評價,還可以是小組之間的評價,教師對評價的結果做出宏觀性的總結。相比較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相互之間的評價結果更具有客觀性。學生對自己同學的了解更多,也能夠明白同學在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通過同學之間的評價,可以幫助同學尋找出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
總之,在核心素養教育體系下,初中物理教學必須要以生活為入手點,為學生講解物理知識,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引導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體驗物理、理解物理,為學生構建一個更好的物理知識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