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如皋泗陽北京路實驗學校,江蘇 泗陽 223700)
在初中學科中,人們一般會習慣性地劃分為主科與非主科,而音樂無疑被劃分到了非主科當中,因此音樂課常常形同虛設。但是音樂課堂在美育與德育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通過對音樂的欣賞,不僅讓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在情感上得到釋放,更能通過音樂安撫初中生躁動不安的心靈。因此,初中教育應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通過音樂中豐富的人文情懷、多樣的藝術形式,陶冶學生的情操,讓他們能夠快樂地度過青春期時光,讓學生從音樂中汲取豐富的養分,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音樂能夠賦予學生感知美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意義。音樂通過豐富的表現手段及表現形式,讓學生通過聽覺感知,形成個體對音樂多樣性的理解。音樂不僅僅是外在的體驗,更是內心世界的映射。音樂教學通過正向教學的引導與激勵,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審美感知能力作為音樂核心素養之一,需要教師將其融入教學之中。
音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理論認知水平,還在于提高學生實踐水平。核心素養音樂表現能力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水平,讓學生將音樂唱出來、演奏出來,或者通過其他具有創意的形式表現出來。藝術表現能力是音樂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之一,既具備可觀賞性、美感性,同時也具備創新性、考察性、實踐性,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與水平。教師通過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促使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更加專業,給學生表現和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將自己對音樂的感悟與體會充分展示出來。
音樂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表現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結合音樂蘊含的文化背景及思想情感,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音樂家在進行音樂創作時的心境。音樂創作的來源是生活,它是生活的另一種描述方式。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力與洞察力培養,可使學生對于音樂的本質產生體悟。因此,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也是音樂核心素養之一,教師要將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理解能力納入教學目標,構建音樂教學的創新體系與邏輯,促進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實現系統化、持續化的發展。
初中階段的音樂課程主要教授的內容包括音樂感受與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文化。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音樂欣賞,體會音樂傳達的情緒與情感,感受不同的音樂形式與體裁,能夠對不同的音樂流派與音樂風格有初步的認識。學生能夠識讀樂譜,并通過演奏、演唱、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將音樂表演出來。音樂創造是對學生提出的更高音樂學習要求,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安排不同的音樂、樂器探索環節,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實踐。除了學習音樂本身之外,學生還應將音樂與社會文化生活相結合,并將音樂融會貫通于其他的藝術學科。
初中音樂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加強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促進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主動與熱情。音樂實踐活動是進一步加強音樂情感體驗的具體方式,能夠增加學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讓學生在學習傳統的民間音樂的同時,也能夠兼容并蓄外國的音樂,從更廣的視野認識音樂。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教育,達到對學生的智慧啟迪。
初中音樂的教學形式有識譜、欣賞、唱歌、器樂等,學生要能夠掌握五線譜知識及簡譜,并在實踐中增加辨別旋律與節奏的能力;能夠在音樂欣賞中辨別不同的樂器,能夠掌握簡易樂器的制作方法,能夠對自己選擇的樂器熟練掌握;能夠有感情地獨立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繹,掌握唱歌的基本功,在保護嗓音的同時提高唱歌表現力。
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刻不容緩。初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初中生的獨立判斷能力及思考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中,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符合創新能力培養條件。由于一直以來以應試教育為主,造成初中生多數為博聞強記者,創新能力較弱,需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視。
創新能力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指思維的創新,另外就是將創新設想付諸實踐的能力。處于核心地位的是創新思維,其基礎為邏輯思維,又分為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而培養初中生的創新能力是解決目前教育中普遍存在問題的重要手段,初中生創新教育的成功能夠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
從古至今,音樂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借助音樂創造性地表達對事物的感受。音樂在初中課程中較特殊,除了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外,還能提高學生的整體技能、協作技能等。初中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音樂在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創新能力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傳統教育中,教師、家長都沒有對初中音樂形成正確認識,實際上音樂通過對學生情感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音樂教學時,要注重用音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塑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順應素質教育的號召。”音樂的審美教育讓學生能夠創新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在進行音樂或文學創作過程中,才能體現出創新性。音樂的學習與其他學科不同處在于學生可以在音樂中融入更多個性的理解,在創新演繹音樂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音樂是學生與世界溝通的另一種方式,在音樂的海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釋放,想象力得到了激發,從而通過音樂的價值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音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育不僅是教學生如何唱歌、如何彈奏樂器、如何欣賞音樂,更是在增強學生記憶力、豐富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思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生物學研究,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左半腦邏輯思維較強,右半腦創新思維、形象思維較強。而音樂學習有效地實現了對右腦的開發,從而提升大腦的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方方面面都帶來了便利。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育教學中,廣泛運用了信息技術。初中生的思維方式還偏感性,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實現從感情思維向理性思維的平穩過渡。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多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養成。常見的信息技術包括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通過信息技術將音樂更加生動具體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于音樂的魅力感受更加深刻清晰。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黃河大合唱》時,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這首歌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知道音樂家的創造性來源于對世界的無比熱情與熱愛,來源于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作品創作時期的電影,讓學生進一步深入體會這首歌中包含的深刻情感。教師還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杰出的合唱視頻讓學生感受歌曲氣勢磅礴的力量,學習歌曲的演唱技巧。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還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將歌曲演繹出來。
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旋律,也有不同的情感色彩,音樂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選擇不同的音樂類型,讓學生接觸更多的音樂形式,通過對不同音樂的體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實現創新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學習《美麗的村莊》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想象美麗的村莊是什么樣子的、村莊里有什么美麗的景物。然后,教師通過邊播放音樂,邊朗誦美麗村莊相關的詩文,為學生營造能夠充分施展想象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打開自己的思維積極思考。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想象進行音樂劇的創作,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地展示出來,完成創造的過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將音樂劇演出來并相互交流創作過程,探討自己聆聽音樂過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想,促進創造力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不能拘泥于音樂課本,而應該尋找更多的音樂元素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歌詞創編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學習音樂。具體做法就是教師選擇一些學生熟悉且較簡單的歌曲讓學生重新填詞。例如在學習《沂蒙山小調》時,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創造關于家鄉人文風景的小調,通過歌詞的創作,不僅讓學生體會了音樂創作中的樂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于家鄉的熱愛。又例如,在學習《我的小綿羊》這首歌時,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進行歌詞改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音樂有豐富的創作形式,而音樂劇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通過一邊唱一邊跳一邊表演的方式,展現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協調性。
例如,在學習《小樹快長高》這一課時,教師通過前期的音樂欣賞、圖片展示、動作編排等,讓學生進行音樂劇創編,并將其表演出來,充分展示學生的活潑好動,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小樹苗茁壯成長的過程。音樂旋律的創編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能體現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旋律創編。例如可以通過“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頭上戴著不同的音符,通過隨機找朋友的方式組成一段旋律,然后教師將旋律寫下來,并用投影儀進行展示,帶領學生一起將這段旋律唱出來。旋律創編還可以讓學生改編自己熟悉的歌曲,讓學生即興創作、自由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
將音樂教學與繪畫相結合,正如繪畫有不同的顏色,音樂中也包含豐富多彩的情感色彩。聆聽不同的音樂,便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想象畫面,音樂中的歌詞往往描繪了美麗的場景。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可以引入繪畫的環節,讓學生將歌曲中的意境描繪出來。
例如,在學習《我愛沙灘,我愛大海》這首音樂時,可以讓學生在對音樂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選用自己喜歡的線條、顏色將自己心目中的大海沙灘畫出來。而教師對于學生的繪畫創作不必設置限制,大海不一定是藍色的,沙灘也不一定是黃色的,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心境下對于大海、沙灘會有不同的想象。讓學生在音樂中進行繪畫創作,在音樂中豐富自己的情感,在音樂中發揮創新思維。
將音樂教學與美育相結合,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且音樂教育也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不能忽略對學生的審美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陶冶情操,促進個人修養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蒙古音樂《銀杯》時,教師可以精心制作美麗的課件展示蒙古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民族風情,結合《銀杯》優美的旋律,讓學生能夠產生心向往之的探索欲望。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蒙古舞蹈的展示,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音樂傳達的美感,在畫面美、動作美、音樂美中,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讓學生能夠創造出美好的事物來。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如果沒有樂器,整個音樂課堂將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加強對樂器的應用,是音樂教學的客觀要求。同時學生在學習樂器的使用過程中開發了智力,是對學生創新能力有效的培養方式。不同的學生擁有不同的音樂天賦,教師應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樂器學習,同時樂器應該是易于掌握的,并且學生所學的樂器應具有實用性,讓學有所用、學有所長。樂器能夠讓學生比較容易準確地掌握音高概念,是音樂教學有效的輔助手段。有了樂器,還必須選擇貼近日常生活、活潑生動、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
例如,美國音樂故事《音樂之聲》中的很多音樂都能夠引用到樂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掌握演奏技巧。教師還可以將聲樂教學與器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邊唱邊演奏,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創新能力是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應重點培養的素質,而音樂因其特有的美感在創新能力培養中不可或缺。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結合繪畫、樂器等,豐富教學模式,帶領學生一起創編歌詞旋律,在音樂的海洋中探尋創造的無限可能,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